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鲁迅的"立人"哲学包括"改造国民性"和"立人"两个方面,它的产生有一历史发展过程."立人"哲学与佛文化、自主思想、众生平等、重善奉行有一定的联系.鲁迅在<野草>中,借用佛文化从四个方面实施"立人"哲学:信仰意识与看客心理,献身精神与自私行为,自主立场与奴才德性,战士英姿与庸众丑态.  相似文献   

2.
当下流行于青年中的"佛系"文化,表面上看是一种从容淡定的人生哲学,实质上是一种消极被动心态的折射,"佛袍"下掩饰的是精神内虚。鲁迅的生命哲学以"立人"为核心,关注着人的生存与发展问题,是一种进取的、发展的、创造的哲学。借助于这一文化资源,不仅能够榨出当代青年"佛袍"下面藏着的"小",而且能够开掘出他们内心蕴藏着的"大",启发广大"佛系"青年脱下阴冷的"佛袍",从狭小的生命格局中挣脱出来,在广大的社会与时代中追求生命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扼要论析“立人”是鲁迅思想世界的基石;认为“立人”思想的产生有着复杂的话语背景;指出“立人思想”是鲁迅文化世界的独特产物,它同时体现了鲁迅的现代人本哲学意识。  相似文献   

4.
鲁迅深刻的思想与他长期在孤独中沉潜有着密切的关系。鲁迅的孤独感是各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同时孤独感对其创作又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加深了作品的深刻性和文化内涵,使其充满哲学的思考。鲁迅的孤独感与时代的精神气质对接并融合,表现了立人的精神,印证了中国涅向前的趋势。研究鲁迅的孤独感对探索现代中国人心理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鲁迅"立人"思想是理解鲁迅价值的核心。而"立人思想"的确立在其一生的思想形成与实践中是动态的,是鲁迅接受域外思想与自身对时代的实感而生成发展的,也是与时代不断契合的转换过程。在各个阶段中,追求个体的精神独立与自由,强调主体性思想是其最初的原点。立人思想发展过程无不贯穿着对精神的重视,理解这个原点对全面理解鲁迅传统的精神资源无疑是重要的和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6.
鲁迅与儒家文化之间的关系极为复杂,一方面,由于"五四"特殊的时代原因,鲁迅从"立人"、"立国"的终极关怀精神出发,采用文化--历史批判视角,对儒家文化的各个层面作了整体性批判;另一方面,本着文化重建的目标,鲁迅对儒家文化又加以批判性继承.正是将颠覆与重构,整体批判和正本清源两相结合,使得其批判更易触及实质与要害,更全面和深刻,也为民族文化的重建和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7.
“立人”是鲁迅在本世纪初提出的关于中国现代化道路的终极思路。在世纪末的时空视点上 ,回顾思索鲁迅“立人”思路在中国近代诸救亡方案中的超越性、“立人”与“立国”的内在逻辑、“立人”作为中国现代化终极方案的文化人类学价值、“立人”与国民性批判的内在关系等问题 ,对于仍在苦苦谋求现代生存的当代国人 ,应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和意义 !  相似文献   

8.
1907年鲁迅先生在《文化偏至论》中,谈到立人的话题,他明确提出了“生存两间,角逐列国”,“其首在立人”,认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想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最重要的就是立人。先生的“立人”思想,体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人的自觉,以自尊、自珍与自强的意识把握生命的权利和人生价值;二、行为的理性,以求真、向善的生活态度赢得美的人生;  相似文献   

9.
鲁迅的"反抗哲学"与佛文化"勇猛精进"精神的关系体现在:"慈悲"并不排斥反抗,"精进"包含着斗争。鲁迅的"反抗哲学"包括:反抗专制,反抗苦难,反抗庸众,反抗虚无。鲁迅的"反抗哲学"具有下列鲜明特征:在立场上,坚定、鲜明;在感情上,真挚强烈,爱憎分明;在态度上,坚决果敢,是非清楚,旗帜鲜明。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儒、墨、道、佛、耶等方面比较了鲁迅与无名氏的文化反思的异同,指出在不同文化境遇下的两个不同文化人之间在文化追求与探索上的相通及相悖。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历史还原的方式解读鲁迅在1934年"大众语"论争时期的废除汉字论说并以此为切入点探讨他的后期思想特征。鲁迅并非简单地重复前人自晚清以来便不断倡导的以废除汉字为旨归的激进论说,而是凭此呈现了以"生存""埽荡废物"为基点的批判立场与以"立人""改革进步"为旨归的启蒙诉求。鲁迅置身于特定的历史文化处境下并受到左翼激进思潮影响的论说,深刻地蕴藉着他在对待社会现实与文化改革方面的思想在其后期的演化。  相似文献   

12.
鲁迅与康德在某些哲学观念方面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契合。鲁迅的"中间物"、"绝大意力"与康德的"物自体"、"绝对律令"具有理论上的类似。但两者在哲学考察对象和伦理道德观念等方面又各有其特色。  相似文献   

13.
自80年代中期以来,对于鲁迅《野草》的"哲学"研究出现了繁荣的局面。本文即着眼于近三十来对于《野草》的哲学研究,对其做系统的整理,着重从三个方面的分析研究中实现对于《野草》哲学主题的多层面把握,包括:"反抗绝望"的人生哲学,"怒其不争"的"立人"哲学,深藏不露的"爱"的哲学。  相似文献   

14.
尹季 《培训与研究》2001,18(5):12-14
"立人"思想是鲁迅思想的核心.在早期,他十分推崇文艺的"立人"功能,盼望精英救国;大革命失败后,鲁迅将目光转向广大民众,对国民性的弱点进行更加尖锐的批判.鲁迅一生所做的努力,落脚点在于"立人",经历了空想--绝望--看到希望这段艰难历程.  相似文献   

15.
陶月梅 《教育》2013,(2):52-53
笔者所在学校是以鲁迅名字命名的,因此,一直以来,我们把实践和弘扬鲁迅的教育思想作为自己的责任和追求。鲁迅的教育思想十分丰富,其中最突出的就是立人教育思想,它与新课程改革理念与目标是一脉相承的。为此,以鲁迅“立人”教育思想作为学校精神和核心文化,以此为支点,确立一条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其中,“立人课堂”就是学校变革与创新发展的。个立足点,在课堂上关注“儿童的生命发展”、关注“教师在课堂上的专业行走”是学校在鲁迅“点人”教育思想引领下,打造富有校本特色的“课堂新文化”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16.
鲁迅是思考和探索中国文明现代转型的重要作家,早在留日时期的文明论的中心概念便是"立人".这不仅是异国体验,也是中国文明和文化现代转型的落脚点,是探索和思考中国国民性和人性的出发点.在中国走向现代化过程中,复杂的社会和清醒的个人思考促使鲁迅立人思想有所变化,由期望"天才"而转向对现代"民众"的出现和培养.  相似文献   

17.
正《语文学习》2013年第5期发表了杨继利老师的《从鲁迅"立群"到"立人"的教育观说起》,对鲁迅"立人"的教育观的发展及其特征进行了简洁的阐述。文章认为鲁迅的"立人"教育观体现了对"个体生命尊严的深刻认识",是一种生命本位的教育观,并由此引申出"教育,应该把人的生命尊严置于核心位置"的主题,认为教育应该尊重  相似文献   

18.
尼采为了改善人类,“刺取进化之说,别说超人”。鲁迅的“立人”是舍弃了尼采“超人”的“渺茫”及“宗教与幻想之臭味”,而吸取了它的“进化”的合理内核的、与文化及社会改革相联系的现实的人的进化。鲁迅“立人”的本质内涵是争取人的权利与地位。这是外来的现代观念,尼采的相关思想也是“立人”思想资源之一。鲁迅的“立人”是“五四”个性解放思潮的先声,与尼采相关思想属于同一思想谱系。在鲁迅对中国国民性的研究中,尼采对德国国民精神的批判是一面用来借鉴的镜子。  相似文献   

19.
林非先生所著的<鲁迅和中国文化>之所以能够在十年后再版,在于该书具有更为恒久的学术生命力.其特点表现为一、以对历史的熟稔、感司的深刻、辨析的精微凸现鲁迅的独到之处,与鲁迅及其所处的历史时代达到深度的契合.二、以鲁迅精神正视鲁迅自身的矛盾,把鲁迅放到他所处的历史环境中去进行全面的辨证的具体分析.三、从深邃、丰厚的文化内蕴中发出了对"人"的呼唤和对鲁迅"立人"思想的深刻阐发.  相似文献   

20.
文章认为鲁迅的散文诗<风筝>,不应该是他"心灵的忏悔"或严于自剖高贵品质的体现.联系鲁迅早期的"立人"主义和在五四新文化退潮后绝望的心境,梳理了<风筝>中"我"的情感逻辑,认为<风筝>旨在揭示鲁迅关于天性丧失或难以存续的绝望心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