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雄林 《现代教学》2009,(12):64-64
在《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第一个理念就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要体现这一理念,就要以"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加学生的生存能力"为切入点。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了解到原来地理对生活是如此有用,地理是无处不在的。  相似文献   

2.
刘荣盛 《教师》2010,(14):52-52
地理新课程标准要求地理学科“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出发,构建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反映地理科学发展、适应社会生产生活需要”,同时对乡土地理教育在课程目标和活动建议中也明确提出了要求。根据新课程的理念,本文提出了在地理新课程教学中应挖掘学生身边的乡土地理案例,加强乡土地理案例教学。  相似文献   

3.
地理新课程标准要求地理学科"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出发,构建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反映地理科学发展、适应社会生产生活需要",同时对乡土地理教育在课程目标和活动建议中也明确提出了要求.根据新课程的理念.本文提出了在地理新课程教学中应挖掘学生身边的乡土地理案例,加强乡土地理案例教学.  相似文献   

4.
徐秀芳 《考试周刊》2012,(62):153-154
乡土地理是与学生关系最密切的地理知识,乡土地理知识是地理知识在学生生活中的鲜活事例,乡土地理知识的学习更容易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亲切感和体验感。在地理教学中重视乡土地理教学符合地理课程基本理念所要求的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原则。  相似文献   

5.
地理课程标准提出了六大基本理念,在这些新的教学理念里。要求教师教会学生与生活、与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并要求教师改变地理教学方式,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培养地理学习能力,鼓励学生积极探究,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相似文献   

6.
范增山 《新疆教育》2012,(18):13-13
根据新课标所提出的基本理念,要求学习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改变地理教学方式、方法,构建开放式的地理课程,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构建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确立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这对地理教学提出了新的和更高的要求,给地理教学工作带来了新的生机。  相似文献   

7.
“以学生发展为本”是新一轮地理课程改革所遵循的主导理念。在这一理念指导下的地理教学,势必会产生新的变化,出现新的特点,具体表现为:一、生活性——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打通学生的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之间的界限“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地理课程标准》提出的重要基本理念之一。要实现这一理念,地理教学必须体现“生活性”,即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把地理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通过各种途径让  相似文献   

8.
在教学过程中,地理教学内容过于侧重知识传递,而忽略知识运用,特别是地理知识与生活的关系,没有得到体现。地理新课标提出最基本理念,"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而地理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将地理知识融入生产生活,在生产生活中学习地理知识,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强烈愿望,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  相似文献   

9.
谢福敏 《地理教育》2015,(Z2):53-54
新课程要求教育要面向未来,教知识只是让学生拥有过去,重要是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才能真正面向未来,这就要求教师更新教育教学理念,让学生学会学习。地理教学中,要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应该让学生具备地理意识,用地理视角看生活事象,学会观察、思索、分析和探究,学会对生活事象从地理角度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从地理素材中提取有用信息,才能有效解决乡土地理教学面向生活实际的问题。这要求教师具备较强地理意识和良好的地理学习能力。根据本校乡土地理教学实践,从以下途径提高学生地理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10.
教育家陶行知指出:“教育必须是生活的。一切教学必须通过生活才有效。”新的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理念也提出要构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地理课程,必须体现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必须结合学生生活经验。课程不仅要对学生现在的生活和学习有用,而且对他们规划人生具有意义。可见,新课标更注重与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还要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  相似文献   

11.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地理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要实现这一理念,教师要善于将教学触角深入到学生生活中,利用学生身边的生活环境——乡土地理来解决课堂中的问题,将地理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12.
“走进生活寻地理,运用地理为生活”是根据地理新课程标准提出来的。地理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将所学教材内容融入生活,将生活引入地理课堂,让学生亲历科学、主动思维、大胆探索,将学习活动置身于现实生活之中。也就是说,地理课教学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要关注学生的真实生活,将所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以及学生的兴趣爱好联系起来。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笔者在教学中对“走进生活寻地理,运用地理为生活”进行了教学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下面是笔者在实际教学中的一些具体感悟。[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实施,给高中地理教学带来了新的课程理念。《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建立富有多样性、选择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满足学生探索自然奥秘、认识社会生活环境、掌握现代地理科学技术方法等不同学习需要。”“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新课程所强调的教学理念转变不仅对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提出了变革要求,同时对教学手段也提出了新要求。  相似文献   

14.
新课程理念下的地理教学是创造性的教学,要求老师积极培养学生联系身边的生产和生活实际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发现地理问题、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应用生活化方法,加强地理知识和实际生活的联系,为学生更加深入了解大自然,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让学生始终对地理学习保持浓厚兴趣。这样有利于学生利用地理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真正实现学以致用的目标,确保获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对此教师要转变思想理念,在地理教学中加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确保顺利完成地理教学任务。本文结合实际教学案例,提出了初中地理教学生活化的策略。  相似文献   

16.
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实施,给高中地理教学带来了新的课程理念.<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建市富有多样性、选择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满足学生探索自然奥秘、认识社会生活环境、掌握现代地理科学技术方法等不同学习需要.""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新课程所强调的教学理念转变不仅对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提出了变革要求,同时对教学手段也提出了新要求.  相似文献   

17.
王海金 《家教世界》2013,(8):176-176
地理新课改的一个基本理念之一是要使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这就要求把地理教学和实际生活有机地联系起来,让地理走进生活,让地理教学变得更丰富多彩。如何在地理教学中渗透乡土地理呢?以下是我的心得体会,仅供参考。一、在地理教学中引用歌谣、民谣。地理学是地理理论的分析研究,而歌谣、民谣是当地人民多后生活经验的积累。如果在教学中行当引用歌谣、民谣,课堂教  相似文献   

18.
董彦军 《考试周刊》2014,(33):143-143
正地理新课程标准强调高中地理教学注重地理知识的普及与应用,培养学生基本的地理素养及地理技能,要求贯彻知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以人的生活为中心的思想。笔者结合两年多的农村高中新课改教学实践,尝试分析新课改背景下地理教学在农村高中学校的一些想法,以有效贯彻新课改理念,提高农村学生的地理学习水平和生活技能。一、当前农村高中地理教学存在的普遍问题地理新课标要求高中地理教学集知识、方法、能力、探究、素养、情感等多项目标在高中学习阶段得到普遍落实和贯彻。尤其是农村中学教学现状下,受地区、经济、文化、交通、信息等因素  相似文献   

19.
在课程理念上,新课标强调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积极开展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注重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在课程目标上,新课标把地理教学的总目标界定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新课标的实施对广大地理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为适应这些要求,地理教师的角色将要重新定位。  相似文献   

20.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地理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它要求我们重新审视我们的课堂教学。在新课程理念下,地理课堂应关注生活、服务生活、学以致用。本文旨在探讨教师如何将地理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以课堂为阵地,关注学生生活认知,打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