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4 毫秒
1.
小天 《小学时代》2009,(7):26-29
是谁带领树精部族夷平了沙鲁曼的“兽人部队生产基地”?是谁经过千辛万苦来到邪恶中心魔多,进入末日山脉的火山口,用滚烫的岩浆摧毁了黑暗魔王索伦的“终极核心武器”——指环之王?  相似文献   

2.
你知道吗     
“满洲”名称的由来   满洲是满族的旧称,后来转变为专指我国东北一带的地名。这一名称由来于女真部落一个官人的名字,同时,也记录了一个历史事件。   据史料记载:明朝中叶,定居在今吉林省东部地区的建州女真部落,经常受到来自松花江中游以下至黑龙江流域东濒海一带野人女真忽刺温部落的侵扰,再加“朝鲜国军马抢杀,不得安稳”。于是, 1438年,建州卫都指挥命事李满住,率领部族众人西退,移住灶突山东浑河上。   不久,清太祖努尔哈赤五世祖也率领所属部族 300余户退至浑河支流苏子河一带,与李满住部族合居在一起。后来,努…  相似文献   

3.
15至17世纪的东北地区诸民族正处于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的时期.辽东经济圈的形成促进了满洲等民族共同体的发展.随着满洲势力的崛起,它"同化"(即满洲化)了纳入本民族共同体的其他部族,同时,也用暴力手段迫使人数众多的汉族部分地改习满洲习俗.为了适应在中原的长期统治,满洲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异化"(即汉化),但并未被完全融入汉族.满洲民族共同体的"同化"与"异化"过程,实质上是民族之间的"文明化"进程.这就是满洲(满族)始终作为一个独立民族存在于世的缘由所在.  相似文献   

4.
“满洲”一词频现于夏目漱石《满韩漫游》一作。然而该词系满族旧称,中国罕见用作地名。日本人以之呼中国东北,意将“满洲”与“支那”并论,割裂东北与其他地区的联系。“满洲”“成为”中日共争之地,殖民“满洲”成了同汉族“闯关东”一样的“开拓”,“文明程度”远超中国的日本有了做“满洲之主”的正当理由。夏目漱石沿用“满洲”一词,不经意间接受了该词背后的殖民逻辑。《满韩漫游》中便出现了“满洲”与“支那”并立、中日对比、“满洲”的主人意识等殖民思想要素。  相似文献   

5.
天国地图     
亲爱的小朋友们,本期我给你们介绍的是天国地图》。故事的主人翁索伦是一个和大家一样可爱的孩子,可是,在他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他妈妈不幸去世了。索伦的父亲是个律师,他在悲痛之余决定搬家。这时,索伦想起妈妈去世前留给他的礼物——“天国地图”。索伦的妈妈说,天国地图只有在需要时才能打开……你们想知道详细的情况吗?请跟我一起来欣赏吧!  相似文献   

6.
课本第57页称其为“满洲镶黄旗人”,《教师教学用书》第80页说她是“满洲正黄旗人”。据《二十六史大辞典》(吉林人民出版社)慈禧太后乃“满洲正黄旗人”。不敢确信,查《中国大百科全书·历史》又赫然写着慈禧太后“满洲镶蓝旗人”。一不做,二不休,查阅了《中国历史大辞典·清史》(上海辞书出版社),则为“满洲镶蓝旗(咸丰十一年十二月招入镶黄旗)人”。课本不知何据?慈禧太后究竟是满洲镶黄旗人?还是正黄旗人?抑或镶蓝旗人?$重庆市兼善中学@王坤吕  相似文献   

7.
索伦营是清政府为平定叛乱 ,加固边防而在新疆伊犁设立的军事建制。索伦营和锡伯营、察哈尔营、厄鲁特营被称为“伊犁四营”。他们驻守边疆、防护城池 ,为祖国的安定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8.
尊敬的编辑老师: 您好! 人教版中国历史教科书在叙述慈禧太后与恭亲王奕(?)合谋发动“北京政变”这段历史时,对慈禧太后的介绍是“姓叶赫那拉,满洲镶黄旗人”。可是,我看到《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卷载曰,慈禧太后“满洲镶蓝旗人”。之后,我又查阅了《中国历史大辞  相似文献   

9.
朱老师上课     
苏晨 《广东教育》2009,(5):67-68
朱光璧教授是我的文学老师。不过那时候文学叫“满语”。当时的“满洲帝国”是日本法西斯占领下的傀儡政权,我们都是日本法西斯统治下的亡国奴——“满洲帝国的臣民”。  相似文献   

10.
满族     
<正>满族,历史上的“女真人”, 1635年改族名为“满洲”,满语中是“吉祥”的意思。1911年辛亥(hai)革命前称“满洲族”,辛亥革命后才改称“满族”。满族主要分布在东北三省,以辽宁省为最多,少部分散居在全国各大中城市。满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但现在普遍使用汉语、汉文。  相似文献   

11.
清朝是由满族建立起来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它既延续了明朝的科举制度,又结束了科举制度。清代北京的科举制度大致和明朝相同,但又有自己的特色,即对八旗,特别是满族八旗和蒙古八旗尤其关照。在顺天府乡试名额中,人数很少的满族却和人数众多的汉族相等,而且考试要求很低。鉴于顺天府的特殊地位,顺天府乡试第一场试题由皇帝钦定,后两场试题也要经皇帝同意,顺治和乾隆甚至亲自规定顺天府乡试生员取中名额。清朝北京的科举考试虽然培养了一批人才,但由于科举制度的僵化,不能适应形势发展需要,随着清廷废除科举制度诏令的颁布,其被最终废止。  相似文献   

12.
清代武举考试是清代科举制度与科举取士中的重要内容,也是清代自身民族特性的写照和反映。清代武举考试在嘉庆帝以前不但将文试与武试分开来进行,而且也比较重视文试的功能。武举中对各级考官的设置参照文举进行,在考试级别中也设有殿试一项,同时采取了复试的办法以搜罗人才,并借此严肃考风考纪。清代八旗宗室内部的官学与举业也同样以其民族性而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科举,八旗内部无论是文试还是武试均恪守“祖制”,时刻保持本民族的尚武传统。就科举考试而言,清代武举与八旗官学和八旗科举形成了一种天然的联系,它构成了清代科举文化与政治文化的时代特点与民族特点。  相似文献   

13.
清太祖努尔哈赤顺应时代创立的八旗禁旅 ,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对满族和大清帝国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强烈的影响。后来 ,逐渐衰落至湮灭 ,就经济上来说 ,其主要原因是 :(一 )清朝的经济保护政策 ;(二 )清朝政府八旗驻防财政的困难 ;(三 )清朝八旗子弟的腐化、堕落。  相似文献   

14.
清乾隆六年,蒙古准噶尔部禀报清廷拟派使团进藏熬茶(藏区外喇嘛教信徒表达虔诚的方式),乾隆帝虽应承,但鉴于准部尚与清廷分庭抗礼,藏区藏王与宗教势力正盛,而途中又要经过青海蒙古诸部,故对此进行了顾及多方的周详准备与应对。结果,准部使臣恰入藏而折返,虽出人意料,结果却耐人寻味。本文根据入手档案等,希冀对此事予以深究。  相似文献   

15.
八旗制度是清朝的根本社会制度,清历朝皇帝认为它是“国家之根本”。因此,由官方先后编纂了两部重要文献,分别命名为《八旗通志初集》和《钦定八旗通志》,两部文献既有关系,又有不同。因此,笔者利用有关档案文献、历史文献及学者研究成果,明确了清朝八旗制度方面的重要文献《八旗通志初集》之“初集”称谓的来历和产生的具体时间,并在此基础上指出该称谓的产生与嘉庆年间成书的《钦定八旗通志》没有直接关系。再次,针对《钦定八旗通志》被称为是M《八旗通志初集》的续编或二编的看法,提出了两部《八旗通志》既有联系又是完全独立的两部文献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努尔哈赤借鉴明制,首创总、副、参、游的世职体系,并将其与八旗下的牛录直接挂钩,在刺激军功的同时,也带来满汉职爵混乱的问题。天聪年间,皇太极采取平级转换乃至升级转换的方针,优待汉人降将,大有收拢人心的效果。后来出于民族自尊,改世职名为满称,虽解决了职爵难分问题,却又因为对“额真”一词的避忌,导致八旗制度下的各级官名与世职同名而异质。从整体上看,清初史料有关世职的记载,常给人以似是而非之感。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清代殊卷集成>嵩申会卷为基本线索,并结合大量的个人传记材料而成,论述了清代八旗科举世家在清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嵩中家族是清代八旗中著名的科举世家,嵩中家族在文化方面的成就是翻经译史,著书立说;在政治方面的成就是施政利民,廉洁奉公.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满文原档》天聪六年四月至六月的"地字档"和"满附二"之记录的解读,以及与《清太宗实录》相应记载的比较,试图厘清清太宗皇太极亲征察哈尔,占领库库和屯以及经略其周边地区,威胁明边的史实,进而探索《清太宗实录》与《满文原档》之间的史源关系,揭示《清太宗实录》对这段史实的修改、删减的事实。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满文原档》天聪六年四月至六月的"地字档"和"满附二"之记录的解读,以及与《清太宗实录》相应记载的比较,试图厘清清太宗皇太极亲征察哈尔,占领库库和屯以及经略其周边地区,威胁明边的史实,进而探索《清太宗实录》与《满文原档》之间的史源关系,揭示《清太宗实录》对这段史实的修改、删减的事实。  相似文献   

20.
公元1644年,清八旗劲旅入关后,在全国各战略要地和重要城市进行驻防,形成八旗驻防制度。满城,即八旗兵的驻防城,也是八旗驻防兵及其眷属的居住地。从顺治初到乾隆末近一百四十余年陆续建成,至今已有二百六十多年历史。满城,与清代八旗驻防同兴衰相始终,它对于增强清政府的军防力量,加强行政统治,促进各驻防地的经济开发,以及文化的传承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就清代满城所发挥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功能进行了初步探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