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日本人在交往时,喜欢使用"建前",而我们一定要听出其话里的"本音"。如果不能理解说话人的真实意图,就会产生误解,造成交际上的失败。  相似文献   

2.
赵淑媛 《文教资料》2010,(33):38-41
非语言交际行为和语言交际行为共同传递着交流的信息和情感。日本人的非语言交际行为和有声语言一样.也是日本文化的载体,有着丰富的、独具特色的民旅特性。本文剖析了日本人的非语言交际行为——“物品表现”的多种形式及其在交际中的功能,强调了在研究语言交际的过程中对非语言交际行为研究的重要性.同时也为从事跨文化交际的人们提供了更好的有关日本人“物品表现”的知识。  相似文献   

3.
《语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里的“对话”,不仅仅是语言交际,而是师生双方各自向对方敞开精神和彼此接纳,是师生之间进行平等的交流、真诚的沟通,是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从而在合作的氛围中生成或构建自己的认识和知识。[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包丹凤 《考试周刊》2010,(42):29-30
称谓是人与人之间某种关系或人的某种身份的指称,是一种语言和文化现象。近几年来,流行称谓语“美女”似乎大行其道,在多数社会交际场合都可以寻觅到其踪迹,大有取代“小姐”“女士”等传统女性称谓语的势头。本文试对“美女”称谓语流行的表现及原因进行一些语言和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分析。  相似文献   

5.
马欣建 《文教资料》2010,(33):31-33
跨文化交际从广义上包括不同语言与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以及使用同一语言但文化背景不同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语用学是研究语言使用者在具体的语境中如何理解和使用语言的一门学科。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双方不可避免地要运用某一种特定的语言在具体的语境中进行交流.因此,语用学与跨文化交际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探讨了语用学中的“礼貌原则”和“面子理论”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曹敏 《陕西教育》2009,(1):106-106
语文课程目标第三学段“口语交际”共设计了六个目标,即:(1)与人交流能尊重对方,理解对方;(2)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3)听他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并能简要转述;(4)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5)能根据交流的对象和场合,稍微准备,做简单的发言;(6)在交际中注意语言美,抵制不文明的语言。这六个目标,基本上将现代公民在人际交往中应具备的一部分语文素养概括了出来。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程目标第三学段“口语交际”共设计了六个目标,即:(1)与人交流能尊重对方,理解对方;(2)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3)听他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并能简要转述;(4)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5)能根据交流的对象和场合,稍微准备,做简单的发言;(6)在交际中注意语言美,抵制不文明的语言。这六个目标,基本上将现代公民在人际交往中应具备的一部分语文素养概括了出来。  相似文献   

8.
克拉申指出,语言是通过“习得”而不是“学习”掌握的。习得是指通过交际自然而无意识地接触语言系统而掌握语言。他强调,掌握语言大多是在交际活动中使用语言的结果,而不是单纯训练语言技能和学习语言知识的结果。所以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让学生流畅地重复一些句子,背诵一些课文,复述一些内容,却不能让他们成功地在实际语言环境中与人交往,表达自己的思想。  相似文献   

9.
敬语是反映日本社会和日本人人际关系的言语表达方式之一。语言和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内·外”意识作为日本社会固有的文化特征,不仅在社会生活方面,在语言的运用方面也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通过对敬语表达的分析和探讨,指出在敬语表达中存在强烈的“内·外”意识,以此为切入点进一步指出在学习任何一门外国语言时要先了解隐藏在该语言背后在文化韵味,这样才能使跨文化交际顺利进展下去。  相似文献   

10.
英语教学要彻底转变观念,走出传统的教学模式,需要我们树立正确的语言现和教学观,英语教学的实质是交际,在课堂教学申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本旨在阐述“活动”及“参与”在英语课堂教学申的重要性,用以指导实际英语教学。  相似文献   

11.
《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中,“仔”字除了表示“年少的”,作形容词可用于动物前起修饰,如“仔猪、仔鸡”(此处“仔”音zǐ)外,一般将其认作“崽”的合字,或者说是别字,归于“崽  相似文献   

12.
人教版新编高中《语文》第六册《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一文有这样两句话:“我们平常说的‘察颜观色’‘眉目传情’等等,都是不用语言的一些特定的交际方式。”“即使像‘察颜观色’这一类特定的交际方式,也必须有语言的交际为基础,预先有了一定的了解,双方才能领会。”笔者查阅了《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中国成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汉语成语词典》(四川辞书出版社)等多种权威工具书,均无“察颜观色”一词,而只有“察言观色”。“察言观色”一词出自《论语·颜渊》。孔子跟他的学生…  相似文献   

13.
基于SPSS的“交际与语言知识并重”教学模式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实验以longMichael提出的“交际与语言知识并重”教学模式为理论框架,通过实验方法对大学英语教学中“交际与语言知识并重”模式的运用效果进行研究。台州学院的100名2008级非英语专业本科生参加了此实验。基于SPSS16.0完成了实验数据的定性和定量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接受“交际与语言知识并重”模式的学生的语言能力明显高于未接受该模式的学生;“交际与语言知识并重”模式教学效果显著,对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有正面影响。  相似文献   

14.
孙君习 《考试周刊》2010,(13):58-59
教育是立国之本,立人是教育之本,通过立言以立人,是语文的基本目的与任务。语言不仅是交际与思维的工具,而且是人的生存条件与存在空间、生存条件与存在方式。语文活动就是人的一种运动,离开“人”,“言”无从依附;离开“言”,“人”难以自立。  相似文献   

15.
“只有”与“只 有”的用法及分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只有”是词,既是连词,又是副词;“只十有”是词组。由于它们音同形同且所处语言环境相似,因而容易引起理解和分析的错位。但它们之间又存在着组合关系和隐现条件的差异,它们所处的句子有着不同的变换方式。“只有”与“只十有”的用法及分野在这些不同特征的揭示中逐渐得以显现  相似文献   

16.
语用学是语言学或符号学的组成部分,它研究语言单位(符号)在言语中的功能或作用,它联系着交际参与者、交际目的和交际情景来考察言语行为。 S.C.Levinson说:“语用学是非语义学的语义研究”(《国外语言学》1998年第二期,第59页)。这种非语义学的语用意义,一般都不通过词汇、语法手段表示,它是非规约性的、潜在的;受话人凭借交际能力来理解这种语用意义,换言之,它是结合交际对方、交际目的和交际情景,从说话人所说词语中引申出来的意义。本文的日的就是从提高交际能力出发,探讨如何在回答中理解和表达语用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根据详实文献对英语交际法在国际和国内的产生、发展和变化进行了综述的基础上,侧重阐述不为大多数人所了解的“强式”、“弱式”和“标准版”交际法的内涵。同时结合作者所做的一个实证研究数据,比照文献资料,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确实是有实施弱式交际法的实例。  相似文献   

18.
农历新年之始,称为“正月”。“正月”之“正”,本音“政”,但人们多读为“zheng”,音“征”。这是什么缘故呢?原来,这是为了避秦始皇赢政的“政”而改读的。在封建社会中,皇权是至高无上的,君王的名不能随便称呼,尊长的名也不能轻易书写。遇到有帝王或尊长的名字,就要想方设法避开。这种避开帝王或尊长之名的现象,就叫做“避讳”。  相似文献   

19.
“没有Vp以前”句式的结构特征和语义表达曾引起过广泛的争议。大量的语言事实和交际理论证实这是一个交际范围极其广阔、交际效果十分明显的有用句式,应当在句式的大家庭中有其合法的地位。  相似文献   

20.
巴赫金从语言的社会学立场出发,认为言语必然是交际和对话,哪怕是单方面的陈述,也是交际和对话的一个环节.因此在阅读文本时,必须从人的交际需要,从人与人的关系去理解文本的语言文字.巴赫金的“听者”视角认为“任何理解或多或少都蕴含着回应”.《孔乙己》不是写给孔乙己们看的,其主题更不是“一方面揭露了科举制度的毒害,一方面通过咸亨酒店的酒客们对孔乙己的戏谑,表现了当时社会的冷酷现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