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产生和保存了许多人民性和民主性的优秀遗产。西方自近代启蒙运动以后,一大批思想家都对中国文化“情有独钟”,在融合中西文化上所作出了贡献。重新研究中国古代文化与西方现代文明之间的渊源关系,调整国人近百年来的“文化观”,对于反思 19 世纪末到 20 世纪末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特别是从“打倒孔家店”到“文化大革命”的文化立场,完成“中国特色”文化观念的变革与自觉,使中国文化民族文化重新走向世界,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伦理主义在近代的衰落及“儒学兴国”的误区刘跃进引言:“儒学兴国”引起的思考近代中国的衰退,使中国人开始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中的伦理主义进行批判性审查,提出了“打倒孔家店”和“全盘西化”的口号,以此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及其伦理主义。在否定自身的同时,中...  相似文献   

3.
“和”是中国传统思想中的一个核心概念。从“和”的观念出发 ,古代中国人形成了独特的科学文化 ,从而与西方近代科学文化迥异其趣。在一定程度上 ,“和”的观念造就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达 ,也成为阻碍中国传统科学文化向近代科学文化形态演进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 ,“和”与中国传统科学发展之间的悖论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应有之道。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士”向来被尊为“四民”之首,高居金字塔型社会结构的顶端。知识分子问题本身具有丰富的现实内容和巨大的历史深度。《儒林外史》、《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分别反映了清中叶和晚清时期的知识分子形象,清晰地勾勒出了由传统向近代转型时期知识分子对传统仕宦道路的疏离乃至背叛,谋生就食手段的多样化以及人格人生理念的变化。作为一个承担文化使命的特殊阶层,“士”从封建士人到近代新式知识分子的形象转变,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特定历史阶段社会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5.
百年中国:文化传统的流失与重建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晚清的社会历史和文化变迁中,1894—1895年的中国甲午战争是近百年来中国文化与社会问题的关节点。在文化传统中,信仰和崇拜的因素很重要。在现代文明秩序的建构与文化传统的流失和重建问题上,又有着“大传统”和“小传统”的破坏和发展问题,五四时期的反传统,是学问与知识的清理,六、七十年代的反传统,则是无知者对传统的毁坏。近代以来的批判传统及现代化过程中隐含着两个问题:一、如何重新诠释文化传统的价值?二、民族文化的认同。  相似文献   

6.
日本近代中国学,是指在近代文化运动中从世界文化的研究中独立而形成的对中国文化的近代性研究,它并不是明治时代之前的传统的“汉学”的自然的衍生.由于构成近代中国学的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基础与传统“汉学”已经有了重大的差异,尽管它们都是以中国文化作为研究对象,但是,作为一门近代性的学术,它在学术观念与方法论上,都与“汉学”不同,有其新的内容和新的形式.实际上,日本近代中国学与传统“汉学”之间,是以前者否定后者的形式互相联结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7.
中国文化自古以来便是一个整合的文化系统。西方文化的冲击与西方对中国的武力征服 ,造成了近代中国全面而深刻的文化危机。价值 ,位于文化的深层结构 ,是文化系统中最难变动的文化因子。随着中国文化危机的加剧 ,中国文化结构中的价值系统 ,也不得不面临着转换。在内因与外缘的双重作用下 ,中国传统价值在近代的转换 ,一方面凸显了其欧化的倾向 ,另一方面则仍力图与传统建立联系。可以说中国传统价值在近代的转换 ,并不简单地表现为传统的断裂 ,它仍表现着与传统、尤其是与明清以来的文化传统的血脉相联的关系。本文试图以“华夷之辨”、“义利之辨”、“本末之辨”这三个价值要素在近代的转换为例 ,对之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8.
在近代中国“西学东渐”的背景下,地处东南沿海的福州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占据着空间上的先进和优势。由于较早接触西方文明,近代闽都文化努力促进中西方交流,引进西方文明,输出中国文化,为推动中国的文化现代化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杰出人物如林则徐、沈葆桢、严复等人更直接参与推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福建船政作为近代“闽都文化”的代表,从多个层面引进西方科学技术体系,推动了中国工业文明的发展,成为中国近现代化历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此外,“闽都文化”的爱国主义传统,也在近代中国的政治现代化中发挥了作用。闽都文化的历史总结对当代福州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基于现代化视角下的中国传统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重要贡献,然而近代以来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质疑使得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面临很大困惑。重新解读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理顺传统文化和现代化之间的关系决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未来。  相似文献   

10.
有一位哲人曾经说过:“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2008年笔者在听魏书生老师作报告时,他也大声疾呼,要把我们成功的地方守住,再守住。中国传统文化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贝,确实应该发扬光大。但在时下,不少人慨叹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坚守传统文化这块阵地呢?我认为,只有不断改进教学模式,才能弘扬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1.
宋代以降,中国传统的道德教育以“存天理,灭人欲”为人性论基础,以培养注重私德的“圣贤君子”为根本目标,把封建专制制度支柱的“三纲五常”上升到“天不变,道亦不变”的高度,作为道德教育的指导纲领,藉以维护日益衰颓的封建统治。鸦片战争以后,面对着亡国灭种的危机和汹涌而人的西方文化,先进的中国人接续明末清初启蒙思想的薪火,汲取西方近代文化的有益养分,开始了传统道德教育观的近代化进程。 中国道德教育观的近代演变,表现在其哲学基础的人性论和天道观等诸多方面。由于篇幅所限,这里仅从其纲领、侧重点和教科书等侧面…  相似文献   

12.
传统文化的价值是通过现代人的选择而体现的。封存在传统宝库中的旧文化,本身并不显示优劣高低。选择者如果优,自然使优秀文化再现;选择者如果劣,顺理成章地使传统的劣质文化重新害人。当代人的素质高低决定着传统的优秀的民族文化再现的水平。近代百年,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仍显示出旺盛的活力,得力于中国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尤其是近代意义的新型知识群体的崛起和发展。 留学生是中国知识群体中最活跃的新生带,他  相似文献   

13.
中国近代大学随着时间的推移已逐渐逝去,但是中国近代大学文化却延绵传承,推动中国大学不断创新发展。中国近代大学留给人们的文化集体记忆,得益于20世纪初的一批中西兼通、具有独立自主意识的大学人,中国近代大学呈现出的“士志于道”的文化精神、“器以载道”的以物化人以及“和而不同”的文化自觉等方面的文化性格对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文化创新具有重要启迪。  相似文献   

14.
近代以来,由于西方文化传入及产生巨大影响,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经历了剧烈变革;其变革途径是多样的,其理论也是不断发展的,且不同时期变革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概言之,是通过批判、继承和重新解读传统文化,认同、吸纳和诠释外来文化等途径完成这一近代转换的,并在此基础上融合形成了中国近代新的文化传统,其精华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15.
“和”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梳理了“和”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过程,认为它已经积淀在中华民族文化心理之中,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分析了“和”文化对中国外交活动的影响,认为“和”文化构成了古代朝贡体系的文化基础,但在近代外交中表现出明显的消极性,新中国成立后,“和”文化越来越成为重要的智力源泉;指出“和”文化在当今世界的生命力之所在。  相似文献   

16.
从洋务运动开始,中国在企业管理中长期施行把头制度.把头制度的形成是西方包工制和中国传统“包头”制在中国社会转型期碰撞的结果,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俗文化在近代企业管理制度上的体现.包工制转化为把头制度的文化因素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俗文化的“超稳定结构”对“外来的新文化模式和文化精神”的抵制和压抑.  相似文献   

17.
新文化运动前期 ,在人的发现中发现了女性 ,女性的发现是人的发现的拓展和深化。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通过对传统“奴隶道德”与女性“奴性意识”的破除 ,重新模塑女性人格 ,在“个体主体性”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基础上树立起一种全新的女性形象 ,从而导致了中国近代完整的、成熟的、正规的、严格意义上的女性发现的正式开端  相似文献   

18.
近代以来,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形成摧枯拉朽之势。“五四”时期,中国知识分子毅然与传统文化决裂。历来追求“文化载道”的中国文学恍然间成为“意义的真空”。现代中国文学向现代宗教寻求思想的资源,染上了浓浓的宗教情怀。忏悔意识、悲剧意识逐渐在中国文学中生成。  相似文献   

19.
"经世致用"与近代中国知识分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早期现代化的视角入手,探讨“经世致用”传统与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实现近代转型的关系,揭示了“经世致用”传统是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接受西学的最初依据,是实现近代中国社会和文化转型的重要的内在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20.
婚姻是人类异性之间通过社会认同的方式而结成的一种夫妻关系。中国传统婚姻的目的主要是广家庭、繁子孙、求内助、别男女、定人道。中国封建传统婚姻观念主要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良贱不婚、门当户对、压抑女性、倡导贞节等。中国传统婚姻观念从精神和肉体上摧残着广大的妇女。在中国近代,伴随着封建传统文化观念的动摇,出现了背叛传统婚姻的新式婚姻,这种新式婚姻与传统婚姻并存于中国近代社会中,从而形成了新旧并存,由旧式婚姻向新式婚姻过渡的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