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麻雀》一文记叙了一只老麻雀在猎狗面前奋不顾身地保护小麻雀,使小麻雀免受伤害的故事。文中有些语句抒发了作者对老麻雀勇敢精神的赞赏敬佩的感情。但老麻雀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勇敢精神,对此,学生在理解上颇有困难。我针对这个难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指导学生品词品句,理解作者是怎样写老麻雀的勇敢精神的。首先,我抓住“像石头似的”这一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老麻雀下落时的快速和突然,体会老麻雀的坚决和急切的心情。再是指导学生品析“呆立着不动”这个词语。联系上下文画出老麻雀落在猎狗面前的动作,从“蓬起、尖叫”这两个词体会老麻雀明知无望而又拼力一搏的心情。尽管它身体发抖,声音嘶哑,但它仍呆立  相似文献   

2.
在小语教学中,既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也不能上成单纯的语文知识课,唯一正确的做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文道统一的鲜明特点。多年来我在小语教学中坚持进行文道统一的探索与实践,运用了以下一些方法,收到了一定效果。一、抓重点词语。教十二册看图学文《长城》,分析第一自然段时,我启发学生抓住“长龙”、“万里”、“清楚”等词语,明白了这一段三句话都围绕一个“长”字做文章,使学生对长城  相似文献   

3.
《药》是鲁迅先生以辛亥革命时期中国社会现实为背景写的一篇著名短篇小说。在华老栓为儿子小栓买药的情节里有关于一个浑身黑色的人卖人血馒头的描写。作者连用摊、撮、嚷、抢、扯、裹、塞、抓、捏、哼等动词,描绘出一系列带有性格痕迹的个性化动作。颇为传神到位地刻画出一个凶恶、残忍、蛮横、贪婪的人物形象,历来为读者所称道。那个“浑身黑色的人”是谁呢?我查阅了很多权威人士编著的书籍及有关资料,大家众口一词均认为是康大叔。教师用书上写到“作者用一连贯的动词表现了康大叔的凶狠、贪婪的性格”。(见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  相似文献   

4.
著名作家刘心武先生在周汝昌先生的《千秋一寸心》里谈到古典诗词的鉴赏重在“熏出一颗诗心”。那么。在古诗词教学中,怎样才能深入浅出,让学生轻松,愉快,自然地感受古诗文的魅力呢?关键在于一个“熏”。要通过鉴赏、品味、感悟,熏出一颗诗心:一、抓住文眼,一语中的多思量。二、由人及词,品他(它)千遍不厌倦。三、咀嚼回味,一字一句总关情。一、抓住文眼。一语中的多思量 清代学者刘熙载说:“揭全文之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者必顾之,在篇末则前者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顾注,抑所谓文眼者也。”文有文眼,诗词亦有诗眼、词眼。这是诗词的精神凝聚点,找出诗眼、词眼,就是读懂诗词的一个标志。古典诗词教学中,抓住了文眼,就等于抓住了理解和把握文章的钥匙。“文眼”是作品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情感且能笼罩全篇的词语。它是作者“临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的结果,可以使伞篇更为生动,更为出色,更有意味。我们在教学时,要引领学生找“文眼”,抓“文眼”,品“文眼”。  相似文献   

5.
一、设计练习,品析词语。 1.默读第二自然段,想想,这一段共有几句话?出现了几个“才”字? 2.自由读文,体会三个“才”字在句中的意思;思考它们各自强凋了什么。 3.出示练习题,指名填空:  相似文献   

6.
夏丽 《黑河教育》2013,(4):30-30,8
语文“味”是品出来的,是在读中“烹调”出来的一道美味。每个语文教师,课前都要充分发掘文本中隐藏着的重要词语,引领学生在课堂与词“相遇”,品出文本种种“味”。一、与词相遇——咬出文本“酸”之昧特级教师王崧舟在《只有一个地球》的备课过程中,“品词”的问题一直萦绕着他,经过数月“煎熬”,终于挖出了一个五光十色、形态各异的词的贝壳——“生态灾难”:师:你们可以在这这词语上画个三角形。(板书:生态灾难)你们知道哪些生态灾难呢?  相似文献   

7.
教学小说或戏剧 ,免不了要涉及到分析人物形象的问题。目前分析的方法大致有 :一是教师讲 ,学生听 ;二是让学生分组讨论 ,教师归纳 ;三是分解成若干问题 ,用提问法让学生回答 ,再来个综合。无论采用哪种方法 ,都不能浮光掠影 ,流于表面泛泛而谈。为此 ,笔者认为分析时应做到“三忌”“三要”。一忌罗列现象 ,要挖掘本质现象虽是本质的表现 ,但它毕竟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 ,所以 ,我们在分析人物形象时 ,不能仅叙述现象而不揭示本质 ,这样的分析就会不深不透。教学鲁迅《药》一文时 ,某一学生分析康大叔形象时说 :“康大叔是郐子手 ,卖…  相似文献   

8.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引导学生披文入境,才能激起学生心中的感情体验。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时,我是这样作的:一、品析词语,体会感情这篇散文,文字质朴,情真味浓。繁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对文中具体字、词的品味,领悟文章感情。  相似文献   

9.
一般地说,每一篇课文都有一条红线贯穿全篇,指导学生阅读也应当有一条主线。事实上,大凡名师的课堂教学,或成功的课堂教学都有清晰的主线,从而起到提纲挈领。牵一发而动全身,举一纲而目全张的作用。该如何设计组织这一条主线?我认为: 一、抓关键词语设计教学主线有些课文中有一个或几个关键的词语,全文思路就围绕这些词语展开,我们可以抓住它们设计教学主线。如(白杨)一文。通过“高大挺秀”和“沉思”两个词语展开思路,描述了白杨的外形特征。表现了白杨高大正直、生命力强的特性,表达了爸爸希望儿女像自己一样扎根边疆的心愿。我们可以抓住这两个词语设计教学主线。现在,我们来看看特级教师  相似文献   

10.
张巧娟 《教师》2020,(10):47-48
语文教学中的词语教学至关重要。扫清生字障碍,通读全文,需要词语解析作依托;深入语境,品析句段,走进人物内心,需要词语解读作支撑;丰富阅读,拓展积累,提高语文素养,需要词语炼化作桥梁。教师应把词语教学融入课堂深处,让学生思考、体会、积累、表达,品悟词语的内涵,最终学以致用。文章以语文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为例,从借助多媒体技术、研读文本、运用多种方式教学、联系生活四个方面来品悟词语的“意”味、“趣”味、“鲜”味、“情”味,让词语教学更加鲜活生动,让学生爱上词语、爱上语文。  相似文献   

11.
《爬天都峰》一文,通过小姑娘和老爷爷互相鼓舞最终爬上天都峰的事,说明了一个很深刻的道理: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那么如何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领会这一主旨呢?我采用了让学生抓关键词语理解课文的方法。1.抓“笔陡”,体会山难上同学们在熟读课文之后,都知道天都峰很高:在云彩上面哩。那么“笔陡”一词又是用来说明什么的?该词侧重在“陡”。我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说出“陡”的意思,则“笔陡”所表现的陡的程度学生就不言而喻了。由此大家都知道了天都峰不但高,而且险;“铁链也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更进一步说明了山之…  相似文献   

12.
语言训练ABC     
一、领略情味,体会意蕴 语言训练中,在学生理解词语的基本意思后,教师还应引导学生领略、体会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精妙之处,也就是品味词语。叶圣陶先生说过:“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要使学生读文读出味,品词品出味,就要他们在读懂的基础上通过推敲、揣摩、品味,进而入  相似文献   

13.
鲁迅的小说《药》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和象征手法的运用为人所称道 ,在语言的运用上也有其独到之处。且看描写华老栓买药的一段 :  老栓慌忙摸出洋钱 ,抖抖的想交给他 ,却又不敢去接他的东西。那人便焦急起来 ,嚷道 :“怕什么 ?怎的不拿 ?”老栓还踌躇着 ,黑的人便抢过灯笼 ,一把扯下纸罩 ,裹了馒头 ,塞与老栓 ,一手抓过洋钱 ,捏一捏 ,转身去了。此处接连使用了动词“抢、扯、裹、塞、抓、捏” ,贴切地刻划了刽子手康大叔残忍、贪婪的性格 ,其形象生动之处自不必说 ,其中“捏一捏”的描写更有深刻意味 ,值得细细品味。为何要捏一捏 ,是否只…  相似文献   

14.
一、抓关键词语启迪悟性 在小学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的词语细心品一品,用心比一比,说一说从中感受到了什么,能较好地启迪学生的悟性。如国标版五年级(下册)《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司马迁牢记父亲的嘱咐,每天忙着研读历史文献,整理父亲留下的史料和自己早年走遍全国搜集来的资料。”我在教学时扣住“研读”一词让学生体会。  相似文献   

15.
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树立良好的校风、班风,我校开展了“培养高尚道德情操,争当文明小使者”活动。北京教育学院关鸿羽教授用四句话概括了现代社会教育的重要性:智育抓不好会出次品;体育抓不好会出废品;美育抓不好会出低档品;德育抓不好就会出危险品  相似文献   

16.
“吃了么?好了么?老栓,就是运气了你!你运气,要不是我信息灵……”这是鲁迅先生的小说《药》中刽子手康大叔的一段话,话中连用了两次“运气”这个词语。通常情况下,“运气”这个词的词性为名词或形容词。作为名词,它的语法特点能用数量词修  相似文献   

17.
一、抓关键词语启迪悟性
  在小学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的词语细心品一品,用心比一比,说一说从中感受到了什么,能较好地启迪学生的悟性。如国标版五年级(下册)《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司马迁牢记父亲的嘱咐,每天忙着研读历史文献,整理父亲留下的史料和自己早年走遍全国搜集来的资料。”我在教学时扣住“研读”一词让学生体会。  相似文献   

18.
循词入文的寓言教学,以词语的学习与理解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教学中,通过线索类词语的有机罗列,疏通文本;通过文眼型词语的一点突破,涵泳文本;通过重点词语的品析,丰富表演;通过词语的探讨,明晰寓意,这样使学生走进寓言,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20年前,当笔者还是中学生的时候,也曾学过鲁迅的经典小说《药》,当时脑海中对“眼光正像两把刀”的刽子手康大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0年后的今天,自己已然由学生变成了老师,但惊愕地发现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师教学用书》上依然是这么写的——“主人公华老栓……对革命者这样冷漠无情,对刽子手康大叔反倒必恭必敬”:“康大叔的肖像描写最为精彩。‘浑身黑色的人’,‘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满脸横肉’,‘披一件玄色布衫,散着纽扣,用很宽的玄色腰带,胡乱捆在腰间’。只这几笔,就勾勒出一个凶残、蛮横的刽子手形象。”北…  相似文献   

20.
鲁迅先生的小说《药》在刻画人物形象方面是非常成功的,尤其在细节方面更是匠心独运,令人叹服。其中华老栓与康大叔之间的对话将两个人的形象展现得非常鲜明。华老栓勤劳善良、愚昧落后,康大叔卑鄙诡诈、骄横贪婪。本文单从华老栓的称呼着手,分析小说在刻画上的独特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