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语教学应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侧重从营造民主宽松的氛围,鼓励学生质疑,让学生从多层面理解事理,为学生发挥想象提供机会,让学生驰聘想象这四个方面来进行。只有具备了创新精神,才能启动创新思维,诱发学生的创新灵感,促成学生大胆说心声,坚持不懈,并最终取得创新收获。只有具备了创新精神,创造性思维才会更加活跃,学生才敢质疑,会质疑,只有具备了创新精神,学生的视野才会更宽阔,求知欲更强烈,只有具备了创新精神,学生的丰富想象才能转化为能力,不断迸射创新的火花。  相似文献   

2.
创设情境激励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设问题情境,是以情为纽带,以思为核心,以学生活动为途径等鲜明特色的教学。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及创新人格具有独特的作用,下面就如何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创新动机,营造创新氛围和培养创新能力谈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3.
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创设情景,努力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引导学生开阔思路进行创新实践,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创新教学方法,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营造空间。  相似文献   

4.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由和创新能力为价值取向的教育。在实施创新教育中,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培养独立个性,鼓励“反弹琵琶,求异思维”。拓展学生思路,写出具有创新性的作文。  相似文献   

5.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素质为目的的教育。在化学课堂教学中,要针对化学学科的具体特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活创新的动力系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激发创新的认知系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完善创新教育的个性系统;培养学生的创新技能,丰富创新教育的行为系统,从而构建出创新教育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模式。  相似文献   

6.
高等院校只有教师富有创新精神,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创新型教师的培养在于教师的观念创新、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以及教师教学科研的创新。创新型学生的培养在于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和高尚情操,注重社会实践,以学生科研为切入点培养创新精神,营造良好的文化创新环境,加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7.
从兴趣入手,以提高学生创新意识为主旨,让老师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下,利用创新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学习素质,以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并让学生运用创新思维实践创新想法。  相似文献   

8.
覃丽媛 《广西教育》2007,(9A):40-40
当前,要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就必须实施创新教育。所谓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创新教育以发挥人的潜能和创造力,培养创造型人才为宗旨,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个性特长为基本途径,是素质教育的较高层次的教育模式。数学教学中要实施创新教育,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而且要使学生掌握数学思维、数学方法,学会观察、思考,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l题。笔者认为,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就必须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过程中的手脑井用为学生创新思维提供了感官刺激。因此,教师应把生物实验教学作为培养每个创新素质的重要目标之一,这样才能为学生创新提供大脑思维的“开发区”,使每个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堆、创新精神和创新操作能力。  相似文献   

10.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创新教育是指以创新人格的培养为核心,以创新思维的激发为实施手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基本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为主要特征的素质教育。本人就当今计算机教育,谈谈如何在计算机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1.
创新素质的培养是大学生成才的时代要求,这种要求决定了创新教育的素质内涵,即创新人才必须具有较高的创新素质,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知识、创新能力、创新人格等。而创新人才的素质培养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办学方向、培养目标、教育思想观念和教学方法等方面找到突破。从方法论原则出发,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创新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步骤。  相似文献   

12.
教师的创新人格因素是教师完整人格的有机构成部分,是教师人格魅力的灵魂。教师的创新人格因素制约着教师教学创新与新课程实施,其结果必然影响着创新人才的培养。教师的创新人格因素包括创新动机、创新情感、创新信念、创新性格特征等方面。在教育实践中重视教师创新人格因素的形成与发展,尤其是在教师教育中重视师范生创新人格因素的培养,这对提高未来教师的教学创新与教育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阐述了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指出培养创新人才必须树立新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通过讨论智力与创造力的关系,知识结构、学生个性发展、创造性思维、个性心理品质、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学习条件与培养创新人才的关系,系统论述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高师院校英语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与创新课程设置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创新人才是指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格的高素质人才。培养创新人才是创新教育的目的,要培养出创新人才,首先是创新教育。课程创新是创新教育的基础,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前提。高师院校英语专业实施创新教育,创新人才培养,要求我们转变继承性教育思想,树立创新人才培养的观念,注重培养创新思维和科学精神,从而推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创新。课程设置除了传统的语言技能课程,素质教育课程外,还应当增设教学实践课,开设开放性、创新性,多元性的专业选修课和能力创新教育课程。  相似文献   

15.
创新教育是与知识经济相适应的教育理念。创新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和塑造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其中创新精神是创新教育的关键,创新能力是创新教育的内核,创新人格是创新教育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崛起中的创意产业作为智慧型的新业态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创意人才培养的关键就是要进行创意教育。通过培养大学生创意思维,营造创意的环境氛围,建立大学生创意实训基地和建设创意型师资队伍等内外兼顾的发展途径,能够极大地衔接创意人才的需求,并有效应对创意产业的崛起。  相似文献   

17.
创造性人格的研究和培养已成为教学理论研究的新热点。因此,创造性人格的若干问题也在引起人们的探讨。创造性人格的内涵,创造性人格的结构要素包括创造动机、创造能力、创造意志;创造性人格的行为特征表现为好奇心、独创性、灵活性、坚毅性等。  相似文献   

18.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career opportunities, challenges and trajectories of creative work. As part of the Creative Trident approach to creative workforce measurements, the embedded mode draws attention to creative work as it is undertaken outside of the creative industries. This article further considers and conceptualises the complex careers pathways of creative workers. Firstly, creative workers in non-creative occupations in other industries are discussed to highlight the challenges and barriers to securing creative employment and the balance creative workers establish with other forms of employment. Secondly, students from creative courses going into non-creative occupations in other industries is discussed to highlight challenges students face in making the transition from higher education to creative employment in terms of workforce expectations and the competition amongst graduates. This article critically evaluates assumptions about transitions from education into creative work employment and associated career trajectories.  相似文献   

19.
东西方创造教育的侧重点各有不同:前者兴起于教育领域,后者兴起于技术领域;前者重在"成己",注重创造者的创造性自觉,后者重在"成物",注重创造性成果的创制;前者以东方哲学为理论背景,后者以心理科学为背景。在现代社会功利至上思想影响下,西方式"成物"教育兴盛,东方式"成己"教育衰落,创造教育失衡。在汲取东西方创造教育各自优长的基础上,建设"东西方创造教育会通"的新模式,是我国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20.
This special issue explores the nuances of graduate creative work, the kinds of value that creative graduates add through work of various types, graduate employability issues for creative graduates, emerging and developing creative career identities and the implications for educators who are tasked with developing a capable creative workforce. Extant literature tends to characterise creative careers as either ‘precarious’ and insecure, or as the engine room of the creative economy. However, in actuality, the creative workforce is far more heterogeneous than either of these positions suggest, and creative careers are far more complex and diverse than previously thought. The task of creative educators is also much more challenging than previously supposed. In this introductory article, we commence by providing a brief overview of the creative labour debates, and the evidence for each position. We present the latest literature in this area that starts to speak to how diverse and complex the landscape of creative work actually is. We then introduce each of the articles in this special issue and indicate how they contribute to a more multi-faceted picture of creative activity, and the lives and career trajectories of graduates from creative degre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