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一、从一个相沿成习的“说法”论起长期以来,在哲学和哲学史研究中,通行着一个相沿成习的说法,认为要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哲学史,就一定要坚持唯物主义对唯心主义的斗争,即必须坚持所谓的“党性原则”,否则,那就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和哲学史了。对此,人们不曾觉得有何不当,自然也不想去对它作任何思索。  相似文献   

2.
(括弧内前一数字为期数,后一数字为页码).哲学·哲学史令假象与极左路线重读《人为什么犯错误?》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就是辩证唯物论 —兼与薛志贤同志商榷试论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与历史观 —兼论哲学体系问题唯心主义平议关于评价唯心主义的浅见论中国哲学史的逻辑体系问题关于柳宗元世界观的实质问题 —与丁宝兰同志商榷庄子思想研究(上)孟子研究管见成一丰(1一21)刘文义(3。3)刘歌德(2一12) 薛志贤(2.2Q) 陈俊氏(102)李敏生峋德荣(4.17) 陈俊民(4.3)潘富恩施昌东(3010) 童书业遗著(4024) 元运德(4一34)余政治经济学·政治学带计划经济…  相似文献   

3.
最近,哲学界对评价唯心主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陕西师大学报》(1980年第1期)发表了陈俊民同志的《唯心主义平议》一文,提出了不少有益的见解,但是也有一些观点我们是不赞同的。这里谈几点粗浅的看法,和大家共同讨论。一如何正确评价唯心主义,这是我国建国以来哲学发展中的一个重大问题。新中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有了巨大的发展。从国民党反动统治下解放出来的广大知  相似文献   

4.
中国哲学史作为一门学科的发端,是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的。在这一发端之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就不是缺席的。当时学人自觉将马克思主义哲学运用到中国哲学史研究中来,形成了不少极富个性的中国哲学史研究和书写模式。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史的初次结合。在从1949年到1978年近三十年间的中国哲学史研究,可以看作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中国哲学史研究的“独享”,这一时期的介入有利有弊。进入新时期,中国哲学史研究出现了新转向,恢复了中国哲学史研究的生机。这一生机的回复,不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远离,而是两者的相互辉映。  相似文献   

5.
试析恩格斯《费尔巴哈论》的哲学史方法论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析恩格斯《费尔巴哈论》的哲学史方法论意义杨世宏恩格斯1886年撰写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以下简称《终结》)一书,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后四十年来斗争成果的科学总结,也是一部极富创造性的哲学史著作。恩格斯特别重视科学研究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本文提出了要推进中国哲学史研究走向科学化,必须为这门学科建立科学的逻辑体系的问题。文章从哲学史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出发,运用逻辑与历史一致的原则和方法,分析了对象自身所包含的内在矛盾,得出了哲学史的“史”是构成逻辑体系基线的论点。并以中国古代社会时代时潮的具体演变为例,详细论证了由体系基线决定的“螺旋”结构及其层次。它还特别考察了恩格斯和列宁关于划分哲学上的“两大阵营”和坚持哲学“党性原则”的本义,力图澄清多年来“两军对战”的“对子”结构所造成的理论混乱,主张将逻辑与历史相统一作为研究哲学史最根本的辩证方法论。  相似文献   

7.
《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一文,认为由艾思奇同志主编的哲学教科书《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体系上是“半封闭式与经典注释式的混合体系”,以及关于“捍卫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纯洁性’是传统的保守观念”等观点,本文认为是值得商榷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历史的前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必然要发展,不发展就没有生命力,但发展必须以坚持为前提,离开坚持的发展决不是真正的发展。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改革问题,是值得深入探讨的一个大问题;对改革必须采取十分积极慎重的态度。  相似文献   

8.
我国哲学界长期存在着关于思维和存在同一性问题的争论。1985年,《社会科学评论》第4期发表了杨献珍同志的文章:《论恩格斯否定了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直接了当地把争论归结为恩格斯究竟否定了还是肯定了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鉴于这个问题关系到如何正确理解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如何全面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如何评价我国哲学界长期存在的争论,因而大有讨论的必要。杨献珍同志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角度论述了他的观点,让我们也跟随杨献珍同志的论述,作一些历史的回顾。  相似文献   

9.
在黄楠森先生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第十三章“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全面发展”一章中,作者认为:“由于革命斗争的需要,列宁确实着重研究和发展了辩证法,但它并没有限于寻找一些零散的辩证法思想,而是对辩证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从而涉及并发展了辩证法的各个方面,实际上全面发展了唯物辩证法。”通过系统学习列宁的《哲学笔记》,笔者体会到了上述真见。透过《哲学笔记》不难发现,列宁正在为建立一个完整的唯物辩证  相似文献   

10.
哲学有党性,这是列宁在《唯批》中所集中阐明并一贯坚持的一个基本原则。目前理论界对这一原则的含义、作用以及还要不要坚持它,持有不同的看法,展开了有益的讨论。本文想就哲学党性原则的精神实质及其方法论意义谈一些看法。(一)哲学党性原则的精神实质在于必须遵循通向真理的道路前进哲学的党性原则,涉及三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问题,即:政治上的党派性问题、哲学上的党派性问题和哲学的阶级性问题。列宁讲哲学的党性时也经常提到这三个问题。因此,正确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关系,也就成为我们正确理解哲学党性原则的一个关键。  相似文献   

11.
关于孟子哲学的性质问题,学术界大致有五种意见:第一,主观唯心论。这是解放以来最通行的一种意见。几本有影响的中国哲学史教科书,如冯友兰先生、任继愈先生、肖(?)夫先生等主编的教科书,都持这种意见。第二,“基本上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也有客观唯心主义天命观的成分”(九所师范院校合编《中国哲学史稿》)。第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混合物”(吴琼《论孟轲哲学思想中性善论与天命论的矛盾》,载《中国哲学史研究》1981年8期)。第四,孟子“把‘仁政’的基础摆在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生活等现实主张上,无疑是唯物主义的”(严北溟《从评价孟子谈哲学的党性问题》、《再谈孟子评价与哲学党性问题》,载《哲学研究》1980年9期、1981年7期)。第五,基本倾向是客观唯心主义(乔长路《关于孟轲哲学思想的几个问题》,载《哲学研究》1981年12期)。  相似文献   

12.
本文提出了要推进中国哲学史研究走向科学化,必须真正从史实出发,公正地评价唯心主义的问题。文章从史、论的结合上论证了哲学史是人类的“认识史”,哲学党性原则不是平议唯心主义的依据;提出了唯心主义不足哲学史上的“反面教员”,它同唯物主义既对立又统一构成了人类理论思维前进的内在动因的论点,并以中国原始儒学到魏晋玄学的发展过程,具体分析了它的动因作用。作者同意哲学与政治不“等同”的观点,但不以个别例证为论据,主张从理论上去深入探索唯心主义为何能有政治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13.
陕西省哲学学会中国哲学史研究会、《人文杂志》编辑部、《陕西师大学报》编辑部于1983年1月17日在西安联合召开第一次“关学”讨论会。西安地区从事中国哲学史、思想史教学、科研的专业工作者二十余人参加讨论,陕西省社联主席郭琦、副主席赵谭冰也参加了会议。“关学”是张载创立的学派,此后,关中地区“理学盖昌”,即从研释张载著作而论,如明代吕楠之《张子钞释》、韩邦奇之《正蒙解》、刘玑之《正蒙会稿》、清初李元春之《张子释要》等,几乎代代相传,“道脉不绝”。但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将“关学”作为宋明理学中一个相对独立的重要学派,科学地加以研究,还是建国以后  相似文献   

14.
哲学·哲学史“逻各斯”的神化与理性主义的解构及重建黄秦安 ( 2 ,4 3)本体论及其现代命运张有奎 ,陈 瑶 ( 2 ,51)2 0世纪中国哲学的定位与重构———《三教融合与中西会通》自序 陈俊民 ( 1,59)儒家隐逸观与自然观自先秦至唐的演变屈小宁 ,余志海 ( 3,51)太虚人生佛教的批判意义朱 寰 ( 3,58)成玄英“重玄”论的道教思想康中乾 ( 3,6 4)传统 :具体而又普遍———论典籍诠释的方法兼与刘清平、穆南珂先生商榷 丁为祥 ( 6 ,54 )形式真理与逻辑科学马养新 ( 6 ,6 2 )政治学·经济学马克思的劳动和劳动价值论新探何炼成 ( 2 ,5)马克思所有制…  相似文献   

15.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批判费尔巴哈为重点,确立了唯物主义的实践观,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的诞生.同时,《提纲》第一次将实践作为哲学理论的基本范畴,提出了新世界观特别是新唯物主义历史观的一些基本原理,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一切旧哲学的根本区别.它在马克思思想发展过程中,是一块结束旧质开创新质的界碑,在马克思哲学史上具有根本划界的意义,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天才提纲.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同志南巡谈话中提出“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如何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紧密结合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遇到的现实问题,把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学习纳入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之中,这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内思想理论工作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由陕西省哲学会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专业委员会组编、我校祝大征教授主编的《马列原著与现时代》(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9月版)一书在这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和有益探索,为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新局面做了创造性的工作。对于深深植根于实践之中又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坚持忠实于她,最好的态度就是赋予她以活力,在解决现实问题中发展她,这正是《马列名著与现时代》一书的作者所努力追求的境界。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观照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践,在马列名著与现时代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这是本  相似文献   

17.
《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重要的哲学论著之一,《实践论》对中国现代社会革命作了经验性的哲学概括,明确了实践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中的基础地位,提出了辩证的认识论思想,将唯物史观引入认识论中,并开启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新的篇章。毛泽东同志的《实践论》在继承马克思列宁主义实践观的基础上,专门将实践作为研究对象,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实践观,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做出了重大的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18.
哲学的追问     
本文以一种哲学史的视角来追问哲学是什么和怎样是的问题 ,对于哲学史上的Log os和“存在” ,并就铺就于这种基本经验之上的理性之路作了极为高度的评价。它们成了辨别一种思想是否是哲学思想的边界条件  相似文献   

19.
哲学是研究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它是从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中抽象和概括出来的。自然科学是哲学的重要基础之一,是推动哲学发展的基本动力,“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224页)哲学从古代朴索的唯物主义到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一直到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无不取决于自然科学发展的水平。今天,自然科学技术进入了更高的发展阶段,显示出很多新的特点,它向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了新的挑战、新的课题。面对现代自然科学技术的新发展,如何作出科学的哲学概括和总结,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形式的改变,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推向前进,是一项刻不容缓亟待解决的任务。  相似文献   

20.
笛卡儿的“以太”、“旋涡”说与张载的“太虚即气”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摘译自美国传教士丁韪良(William Alexander Parsons Martin1827—1916)著《翰林集》(《Hanlin Papers》)的第二集第九章(1894年上海出版,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本),原来的标题是《前笛卡儿的笛卡儿哲学》(《The cartesiam Philosophy before Dcscartes》)。作者比较了张载的“太虚即气”说和笛卡儿的“以太”“旋涡”说,认为二者十分相似,并提出了笛卡儿的学说可能来自张载学说的推测。这一推测,受到了英国著名自然科学史家李约瑟(见《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二卷)和我国高能物理学家何祚庥(见《中国科学》1975年第5期)的重视。译者认为,这篇文章为研究关学在世界哲学史上的地位、价值和影响,提供了宝贵的线索,应当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