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中美两国义务教育阶段九年级 (初三 )数学课都有平均数的教学内容 .而两国教师对该课题的教学方法大不一样 ,这反映了两国教育思想的差异 ,值得我们思考 .一、课例 1 以课本为主线的讲练结合法我国教师大都注意贯彻数学教学大纲的要求 ,课本是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 ,也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材料 .按照教学参考书[1] [2 ] 的建议 ,我国不少学校关于平均数的教学有如下要点 :(1 )从实例引入平均数概念 ;(2 )用公式定义平均数 ;(3 )学生演练用公式计算平均数 ;(4)研究并演练平均数的简化计算 ;(5 )研究并演练加权平均数的计算 ;(6)课堂练习 .许多教…  相似文献   

2.
教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青岛版(五·四分段)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P131~133。教学目标:1.通过学生自主探究,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学会求平均数。2.学生经历探究求平均数的过程,培养操作、观察、归纳、概括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对不等式的教学提出的五个教学目标为:(1)理解不等式的性质及证明.(2)掌握两个(不扩展到三个)正数的算术平均数不小于它们的几何平均数定  相似文献   

4.
教学复杂的求平均数应用题时,一教师的主要教学程序如下。首先进行准备题的教学。 (1) 口算。题目是:“某班40人参加糊纸盒,第一组糊180个,第二组糊140个,平均每人糊多少个?”算完,老师问:你是怎样算出来的? (生:……)然后,板书算式:(180 140)÷40=8(个)。 (2) 小结。教师说:“这是一道求平均数的应  相似文献   

5.
一、关于求平均数问题的教学 (一)简单的求平均数应用题 所谓求“平均数”就是把某一数量(即总量)平均分成若干份,求每份是多少。计算方法是:总数量÷份数=每份数。其中总数量和份数有着相互对应的关系。这种相互对应的关系,形成了“平均数应用题”的  相似文献   

6.
<正>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P126-P127。教学目标:1.通过猜想、探究,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特点,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会求平均数。2.经历探索求平均数的过程,培养操作、观察、归纳、概括和自主探究的能力。3.通过对平均数极值的讨论,使学生在探究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思维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特点,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7.
张振华 《陕西教育》2007,(11):26-27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平均数的概念,会计算平均数。2.了解加权平均数,会计算加权平均数。3.会用样本的加权平均数来估计总体的平均数。  相似文献   

8.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认识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教材第69页“,比一比”)。教学目标1.通过丰富的实例,以统计为背景,初步了解求平均数的必要性,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2.培养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3.了解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渗透对应思想,提高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教学重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能正确求出平均数。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引入新知师:同学们,还认得我吗?(认得)对呀,昨天我们还在一起举…  相似文献   

9.
一、说教材1.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及意义:本课时内容是在以前学过的“求平均每份是多少”的应用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属于教学简单的求平均数应用题(大都在整数范围内),为教学比较复杂的求平均数应用题(大都在引进小数后)奠定基础。从教改的趋势看,它倾向于把平均数应用题与统计初步知识结合起来教学的。  相似文献   

10.
一、说教材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数学第八册第四单元“简单的统计(一)”例2编排了“求平均数”的内容。在人教版教材中,“求平均数”是作为一类除法计算应用题来编排的,教学时,一般都是通过教学求平均数应用题,概括出求平均数的基本数量关系式:总数÷份数=平均数,再运用这一数量关系式解答相关应用题,培养学生分析、解答这类应用题的方法与能力。苏教版教材中,这部分内容编排在“简单的统计(一)”单元内,这样编排促使我们教师必须领会编者的意图,在教学中要有新的思考。求平均数是统计的基本方法之一,小学数学里所讲的平均数一般是指算…  相似文献   

11.
教学内容: 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九册43页例4。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较复杂的求平均数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和解题规律,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2.初步培养学生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分析题中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准备段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求平均数的应用题,相信  相似文献   

12.
求平均数的问题,是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经常要遇到的一个问题。如:求平均分数、平均年龄、平均身高、平均时间,等等。如果两个数分别是a和b,那么这两个数的平均数A,可用公式(1)求出:  相似文献   

13.
我们在“平均数应用题”的教学中,进行了以直观教学为主要内容的教学实验。 从教学内容看,要使学生掌握求平均数这部分知识,必须解决好以下三个问题:1、正确认识平均数的意义;2、正确理解求平均的算理并掌握算法;3、准确运用算法解决实际问题。三个问题中正确认识平均数的意义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关键,因为它是理解算理和运用算法的基础。 为了准确完整地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我们在教学实验中实施了从统计的角度来认识平均数的意义,并以此为基础理解算理掌握算法的教学。由于统计中的“平均数”是一个抽象的数值,小学生初次接触在理解上存在一定的困难,所以,我们采取了以教具演示和学具操作为主要手段的教学方法展开教学。 一、认识平均数的意义 1、出示课本26页条形图(图1) (1)提问,①在这张条形图中,每一格代表多少张邮票?②李林、张强、王红各有多少邮票?谁最多?谁最少?③张强分别给李林、王红多少张邮票,就能使三个人的邮票同样多? (2)在学生回答后教师操作演示(移多补少)得到图2。(条形图制成可移动的教具)  相似文献   

14.
<正>教师了解所教主题的历史是教学前需要做的准备工作。平均数是小学统计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了解平均数的历史有助于深刻理解平均数的本质。汪晓勤教授把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数学史分为附加式、复制式、顺应式和重构式,并概括出HPM(History and Pedagogy of Mathematics,数学史与数学教育)教学的六大价值:知识之谐、方法之美、探究之乐、能力之助、文化之魅和德育之效。[1]本文以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的教学为例,通过重构平均数的HPM教学,探索小学数学教学的德育功效。  相似文献   

15.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P92~94页。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丰富的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并通过进一步的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2.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相似文献   

16.
教学内容青岛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131页。教学目标1.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正确求出平均数。2.提高分析与解决实际问  相似文献   

17.
教学目标: 1.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通过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并能灵活运用方法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相似文献   

18.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青岛版(五.四分段)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P131—133。教学目标1.通过自主探究,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会求平均数。2.经历探究平均数的过程,培养操作、观察、归纳、概括和  相似文献   

19.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六册P105—P107。教学目标:1.通过学生操作演示教具得出求平均数的方法,推导出求平均数的公式,并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概念。2.培养学生初步的判断、推理能力。3.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教学重点:平均数的求法与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20.
学生如何学习平均数这一重要概念呢?传统教学侧重于对所给数据(有时甚至是没有任何统计意义的抽象数)计算其平均数,即侧重于从算法的水平理解平均数,这容易将平均数的学习演变为一种简单的技能学习,忽略平均数的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