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孔奋字君鱼,扶风茂陵人也。少从刘歆①受《春秋左氏传》,歆称之,谓门人曰:“吾已从君鱼受道矣。”遭王莽乱,奋与老母、幼弟避兵·河西。建武②五年,河西大将军窦融请奋署议曹掾,守姑臧③长。八年,赐爵关内侯。时天下扰孔奋传乱,唯河西独安,而姑臧称为富邑,通·货·羌胡,市日四合。每居县者,不盈数月辄致·丰积。奋在职四年,财产无所增。事母孝谨,虽·为俭约,奉养极求珍膳。躬率妻·子·,同甘·菜茹④。时天下未定,士多不修节·操·,·而奋力行·清洁·,为众人所笑,或以为身处脂膏,不能以自润,徒益苦辛耳。奋既立节,治贵仁平。太守梁统深相敬…  相似文献   

2.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题。孔奋字君鱼,扶风茂陵人也。奋少从刘歆受《春秋左氏传》,歆称之,谓门人曰:"吾已从君鱼受道矣。"遭王莽乱,奋与老母、幼弟避兵河西。建武五年,河  相似文献   

3.
孔奋,字君鱼,扶风茂陵人也。曾祖霸,元帝时为侍中。奋少从刘歆受《春秋左氏传》,歆称之,谓门人曰:“吾已从君鱼受道矣。”  相似文献   

4.
敦煌艺术,既不是西来的,也不是东去的,而是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在敦煌这个特殊的地理环境中与外来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只有从这个大前提出发,才能正确阐述敦煌艺术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一、汉晋以来学术文化的发展由于敦煌等河西四郡偏处西北,远离中原,因而在历经两汉盛世获得长足发展后又能避免魏晋以降诸如“八王之乱”、“永嘉之乱”那样的兵祸之灾,保持境内长期安定的环境,吸引大量避难百姓流亡到此,使河西的经济和生产在动乱时期仍保持上升,从而为五凉时期文化的繁荣创造了条件。公元1世纪初,就有不少三辅地区的人前往河西。《后汉书·孔奋列传》载:“遭王莽乱,奋与老母幼弟避兵河西。……时天下扰乱,唯河西独安,而姑臧(今武威)称为富邑,通货羌胡,市日四合。”绿林军入关后,更始帝委派窦融去河北任钼鹿太守,为融谢绝,并提出愿意  相似文献   

5.
重欲必亡     
【原文】知伯索地于魏桓子,魏桓子弗予。任章曰:“何故弗予?”桓子曰:“无故索地,故弗予。”任章曰:“无故索地邻国必恐;重欲无厌,天下必惧。君予之地,知伯必骄。骄而轻敌,邻国惧而相亲。以相亲之兵,待轻敌之国,知氏之命不长矣!《周书》曰:‘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君不如与之,以骄知伯。君何释以天下图知氏而独以吾国为知氏质乎?”君曰:“善。”乃与之万家之邑一。知伯大说。因索蔡、皋梁于赵,赵弗与,因围晋  相似文献   

6.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93-98题。知伯索地于魏桓子,魏桓子弗予。任章曰:“何故弗予?”桓子曰:“无故索地,故弗予。”任章曰:“无故索地,邻国必恐;重欲无厌,天下必惧。君与之地,知伯必骄。骄而轻敌,邻国惧而相亲。以相亲之兵,待轻敌之国,知氏之命不长矣!《周书》曰:‘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君不如予之,以骄知伯。君何释以天下图知氏,而独以事国为知氏质乎?”君曰:“善。”乃与之万家之邑一。知伯大悦。因索蔡、皋梁于赵,赵弗予,因围晋阳。韩、魏反于外,赵氏应之于内,知氏遂亡。93对下面各词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①…  相似文献   

7.
在人们的心目中,诸葛亮的《隆中对》最先提出三分天下的大势。但实际上首料天下三分应是鲁肃。鲁肃在汉末军阀混战中,与周瑜一同投奔“威震江东”的孙策后又辅佐刚即位的孙权,很受赏识。建安五年(公元200年)的一天,孙权大会群臣后,单独留下鲁肃“合榻对饮”,孙权说:“今汉室倾危,四方云扰,孤承父兄余业,思有桓文之政。君既惠顾,何以佐之?”鲁肃回答说:“昔高帝区区欲尊事义帝而不获者,以项羽为害也。今之曹操犹昔之项羽,将军何由得为桓文乎?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  相似文献   

8.
刘森 《考试周刊》2012,(68):24-25
贾谊《过秦沦》云:“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字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震四海。”其军征讨四方,攻城略地,“诸国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秦王以强大的军力横扫六合.以排山倒海之势一统天下,建立一个强大的秦帝国,声名之赫,显于史册。然始皇既没,一夫作难而七庙隳,二世身死人手,为天下笑。曾经强大的帝国竟于一夕之间轰然坍塌.原因何在?  相似文献   

9.
【原文】 有人焉,视于无形,听于无声。以事其君,可谓臣乎?曰:否。杀其身以事其君,可谓之臣乎?曰:否。夫视于无形,听于无声,资于事父也。杀其身者,无私之极则也。而犹不足以当之,则臣道如何而后可?曰: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吾以天下万民起见,非其道,即君以形声强我,未之敢从也,况于无形无声乎?非其道,即立身于其朝,未之敢许也,况于杀其身乎?不然,而以君之一身一姓起见,君有无形无声之嗜欲,吾从而视之听之,此宦官宫妾之心也。君为己死而为己亡,吾从而死之亡之,此其私匿者之事也,是乃臣不臣之辨也。  相似文献   

10.
《教育》2008,(26)
十年岁杪,藉年假之暇,赴山西讲演之约,新年一月四日,在省垣阳曲小学为各小学校教职员诸君谈话如此。《教育杂志》主者李石岑先生来征文,仓卒无以应;姑即以此录奉。稿为陈仲瑜君笔记。  相似文献   

11.
帝子教花     
青帝乃万花之君,掌管天下花种.帝有四子,嗜花,尝求帝以养之.帝不允,曰:"汝知养,不知教."四子啼求之,帝无奈,许之.  相似文献   

12.
北凉政权是五胡十六国时期西北割据政权之一。其最盛时的疆域“西控西域、东尽河湟,尝置沙州于酒泉、秦州于张掖;而凉州仍治姑臧,前凉旧壤,几奄有之矣”。它雄据河西的四十三年间(从397——439年),发展经济、崇尚文教,对开发河西作出了一定的贡献。现对北凉经营河西的情况论述如下。沮渠北凉政权为张掖卢水胡人所建。沮  相似文献   

13.
唐诗二题     
"妾自未分明,何以拜姑嫜"解杜甫的著名诗篇《新婚别》,描写"安史之乱"时社会动乱,人民流离失所的苦难生活。他用了一个典型事例——新婚别:"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  相似文献   

14.
五凉时期的河西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凉,是十六国时期先后建立于河西的五个割据政权。汉人张轨据姑臧(今甘肃武威),为前凉(公元301年至376年),立国七十六年。氏人吕光据姑臧,为后凉(公元386至403年),立国十八年。河西鲜卑秃发乌孤据廉川(今青海乐都东),先后迁都乐都、西平、姑臧为南凉(公元397年至414年),立国十八年。匈奴沮渠蒙逊据张掖,后徙都姑臧,为北凉(公元397年至439年),立国四十三年。汉人李暠据敦煌,都酒泉,为西凉(公元400年至421年),立国二十二年。五凉从张轨治凉起(301年)至北凉并于北魏止(439年),历时凡一百三十九年,大略与十六国时  相似文献   

15.
本月阅读题     
文言文阅读 许由 许由,字武仲,阳城槐里人也.为人据义履方,邪席不坐,邪饍不食,后隐于沛泽之中.尧让天下于许由曰:“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时雨降矣,而犹浸灌,其于泽也,不亦劳乎!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犹尸之.吾自视缺然,请致天下.”许由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归休乎君,予无所用天下为!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不受而逃去.啮缺遇许由曰:“子将奚之?”曰:“将逃尧.”曰:“奚谓邪?”曰:“夫尧知贤人之利天下也,而不知其贼天下也,夫唯外乎贤者知之矣.”由于是遁耕于中岳颍水之阳,箕山之下,终身无经天下色.  相似文献   

16.
“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巳矣!”引自高中课本《中国古代史》(选修)第二十九章,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上引文字,原出自清人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其大意是说,普天之下没有一块能使百姓安居乐业的地方,是皇帝造成的.在他没有得到天下的时候,就残害天下的百姓,使他们妻离子散,以此来  相似文献   

17.
人无信不立     
晋文公攻原,裹十日粮,遂与大夫期十日。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而退,罢兵而去。士有从原中出者,日:“原三日即下矣。”群臣左右谏曰:“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待之。”公曰:“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遂罢兵而去。原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乃降公。  相似文献   

18.
朱熹是我国封建社会开始向后期演变时期的儒家代表人物,他对史学的发展也有其独到的贡献,下面就此作一简单论述。 一、“君心”史观 朱熹的历史观是一种“君心” 史观,他把“君心”作为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认为“天下万事本于一心”,帝王之心决定历史的治乱兴衰,帝王的“心术”是天下万事的根本,一个国家政治的好坏,社会的强弱和盛衰,历史的发展变化,都取决于帝王的“心术”。他说:“盖天下之大本者,陛下之心也,臣之辄以陛下之心,为天下之大本者,何也?天下之事,千变万化,其端无穷,而无一不本于人主之心,此自然之理也”。天下之事的正与邪都取决于皇帝的“心术”,“人主之心一正,则天下之事无有不正,人主之心一邪,天下之事无有不邪”,把某个君主或皇帝的“心术”作为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显然是英雄、帝王创造历史的唯心史观。这和朱熹以“理”为基础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是相始终的。 在朱熹看来,既然“君主之心”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考察历史的发展变化,也只能以此作为衡量标准。君心正,便能“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这样才能使天理流行,达到光明的王道政治,而君心不正,则是人欲横流,必然导致黑暗的霸道政治。 那么,“君心”正的客观标准是  相似文献   

19.
<正>任公子为大钩巨缁,五十犗以为饵,蹲乎会稽,投竿东海,旦旦而钓,期年不得鱼。已而大鱼食之,牵巨钩,錎没而下,骛扬而奋鬐,白波若山,海水震荡,声侔鬼神,惮赫千里。任公子得若鱼,离而腊之,自制河以东,苍梧以北,莫不厌若鱼者。  相似文献   

20.
试题设计     
1.“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下列各项中,与这一政治思想属于同一学派的是A.“不期修古,不法常可”B.“天地之间人为贵,众人之中王为本”C.“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D.“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2.建置沿革深深地打上了时代发展烙印,通过对某地区建置沿革的研究,可以了解其历史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