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潘雷 《现代英语》2023,(16):64-67
文章首先通过两条新闻展示人工智能翻译在当下的迅猛发展,指出在未来人工智能翻译将会有大范围的应用。文章还探析了人工智能翻译和人工翻译各自的优势和劣势,在此基础上展望未来的外语翻译工作中人工翻译和人工智能翻译将会如何分工,有哪些现在由人类完成的外语翻译工作将在未来可能被人工智能翻译取代。这些改变将会影响外语毕业生的就业和工作,必须就现行的教育培养方针进行改革,以适应未来社会对外语翻译人才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在几乎所有有关未来职业变化的预测中,预测者们均认为教师是个不会因人工智能的发展而消失的职业.即便一些认为教师的大部分工作会被人工智能所替代的预测者,也认为必然存在一部分只有作为人的教师才能从事的工作,这部分工作是"教育"的精髓,即教师之所以称为"教师"的本质属性.换个角度说,教师工作能被人工智能替代的属于"教书匠"部分(教给学生未来生活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不能被替代的属于"育人者"部分(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方式、生活习惯和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教师作为一个职业之所以不会消失,正是因为"育人"的工作只有人而非机器可以从事.  相似文献   

3.
在几乎所有有关未来职业变化的预测中,预测者们均认为教师是个不会因人工智能的发展而消失的职业.即便一些认为教师的大部分工作会被人工智能所替代的预测者,也认为必然存在一部分只有作为人的教师才能从事的工作,这部分工作是"教育"的精髓,即教师之所以称为"教师"的本质属性.换个角度说,教师工作能被人工智能替代的属于"教书匠"部分(教给学生未来生活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不能被替代的属于"育人者"部分(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方式、生活习惯和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教师作为一个职业之所以不会消失,正是因为"育人"的工作只有人而非机器可以从事.  相似文献   

4.
郭玉婷 《海外英语》2013,(6X):228-230
流行语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与社会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借助于网络和CNKI数据库,基于"语言和社会共变"理论,对2009年中国的流行语"不差钱"这一短语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走红于2009年春节联欢晚会的东北方言"不差钱"的意思是"不缺钱"。其流行背后有着深层次的语言、社会、文化和经济原因。它的流行也反映了人民群众追求幽默、时尚和认同感的社会心理。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将会是慢慢被人们所遗忘,被新的流行语所替代。  相似文献   

5.
创造力,未来教育的核心。《科学》杂志曾预测,到2045年,全球平均会有一半的劳动岗位被人工智能技术所替代。在此背景之下,人们愈发深刻地取得共识,人类所独有的创造力、同理心、想象力和情感是人工智能所无法取代的。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明确指出:“创新能力、沟通协作能力、复杂问题解决能力、人机协作能力等将成为人的必备能力。”  相似文献   

6.
<正>每一个人都很喜欢埋怨,更不会满足于现状。我们往往会羡慕别人拥有这个,拥有那个,而往往忽略自己所拥有的东西。这样一来就会产生妒忌的负面心态,生活就会变得不快乐。其实这个世界很公平,当你拥有了一些东西,你将会失去一些。当你失去了一些,你又会得到另一些。上帝绝对不会把最好的留给一个人,把最坏的给了另一个人。"小强买了新的iPad,又有新款的智能  相似文献   

7.
正海明威说过:你打不败一个人,你可以杀了他,但是你打不败他。我说海明威错了,我就打不赢爱情,我最终被爱情打败了。中文的不精确之处就在这里,很多人会把这话理解为我被爱情所征服,变成了瞎子一般的情人(爱神教人盲)。可我想要表达的意思是我为爱情所击溃,觉得我这样的人一辈子都不应该得到任何形式的爱情。  相似文献   

8.
弱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在生产力方面带来生产革新,生产自动化正成为这个时代的主旋律。这个变化为人们带来了许多伦理问题的思考。这些问题涉及各方面,但终究绕不开一个核心:人工智能究竟能否为人?其实每当这个问题说出来时,就暗含着一个大前提:人工智能和人这两个语词之间已经被划分出一个界限,人工智能永远不可能为人。但这个问题又是大部分人工智能伦理问题绕不开的一个问题,很多问题探究下去都最终要去追问:那么人工智能是否可以为人?本文想要探究的问题是人工智能是否可以成为人类的"亲人"?这里的亲人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具有血缘关系的亲人,而是伦理道德层面的亲人,即在社会层面和道德层面被承认的"亲人"。这个问题涉及很广,包括夫妻、子女等问题。本文将暂时悬置起一些具有概括性的问题,从具体内容入手探究,人工智能是否可以成为人类的"亲人",判断标准是什么?  相似文献   

9.
人工智能也会影响到教育.在简述人工智能的关键性发展和有关评论展望基础上.讨论了人工智能能不能用于教育教学,人工智能化学教学需要解决好的问题;怎样开展机器教学的研究和开发、需要解决哪些问题等.人工智能教学具有特殊性,应满足多方面要求,不能简单地搬用"已有人工智能"所采用的方法.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带来了挑战,也给化学教学论的革新和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要积极地做一点探索,做一点工作,而不是消极地等待.  相似文献   

10.
<正>在传统时代,我们可能会需要一些整齐划一、不太出头的人才;但是现在这种工作已经被机器化了。未来的工作环境会有一个很大的演变:同一个工作不会雇太多人,但是会有很多的工作。单单看中国,近30年我们已经增加了多少的以前不存在的行业?人工智能时代,我们不会有非常多的事情要去做,但会有非常多的创新岗位出现。任何人真的都有  相似文献   

11.
互联网时代下的社会日新月异,人工智能时代终于来临。《人工智能时代的未来职业报告》显示,只要是人类需要用五秒钟来思考和决策的事情,就有可能被人工智能取代。对于“熟能生巧”的传统工作在未来会被“精准工艺”代替,有人恐慌,有人兴奋。我认为,人工智能不可能代替人类。但这需要人类充分发挥智慧、趋利避害,不让人工智能主宰人类!  相似文献   

12.
不被捆绑     
<正>读着报纸上的一篇文章,其中一句直入我心:我变成一个儿童了,昨天的事情已忘得干干净净,涌上的是顽皮与好奇。要能做到如此天真和坦然该多好啊!哪里会有什么烦恼和痛苦?然而,大多数人大多数时候还是被"昨天的事情"捆绑着——或是考试没考好,或是方案没通过,或是爱车被剐蹭,或是被小人算计,或是忍不住对人发了脾气……可能还在纠结着自己怎么这么笨、这么倒霉、这么不成熟。  相似文献   

13.
<正>韩田棋手李世石与谷歌阿尔法狗之间的"人机大战",不仅吸引了围棋界、科技界专业人士的目光,甚至让整个地球人都为之嘱目。人们关注的不仅仅是人机之间"智力PK"的结果,更是对人工智能研发所伴生的一系列问题的拷问,诸如:人工智能战胜人类是否有损人类尊严?人工智能会给人类带来怎样的前景?人工智能的持续发展有朝一日是否会催生出如小说《弗兰肯斯坦》、电影《2001太空漫游》中所描绘的智能机器"弑主"的悲剧?  相似文献   

14.
不可靠的预测机人工智能专家发明了一个预测机,任何—个人都可以问它:—小时之中会不会发生某件事?如果预测机预知这件事会发生,就亮绿灯,表示"会";如果亮红灯,就表示"不会"。这个机器—经推出就受到很多人的欢迎,特别是警察局的警员,因为这样可以减轻他们的工作任务。但是  相似文献   

15.
在当今社会,各行业竞争激烈,求职难和再就业,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即使一些有一技之长的人,也面临求职难解聘易的问题,原因何在?求职不仅在于客观优势,一些主观因素同样会成为求职障碍,具体说来哪些员工不受欢迎,易被解聘呢?缺少职业意识的人。职业意识是人们对所从事职业的认同,它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活力和创造性,是敬业乐业的前提,如职业运动员、职业演员等,他们具有较强的职业意识。而一些工薪人员却对所从事的工作缺少职业意识,只满足于机械地完成自己份内的工作,对自己要求不高,缺少进取心,工作中缺少积极…  相似文献   

16.
人的能力可分为体能和智能,人的这两大能力都可以被工具替代、延伸和扩展,替代、延伸和扩展人的体力的工具可称为体能工具或人工体能~①,模拟、替代、延伸和扩展人的智力的工具可称为智能工具或人工智能。从人工体能到人工智能是工具发展的质的飞跃,它不断促进了人的解放和社会的进步。当今的人工智能只能模拟、替代、延伸和扩展人的部分智能,至于人的想象、情感、直觉、潜能、意会知识等个性化智能,人工智能只是试图涉足,还谈不上对它的模拟、替代、延伸和扩展。"人机大战"实质上是世界冠军同数百万世界围棋大师团队的对决。人工智能只是智能化的工具,不能完全替代人的智能~②,更不可能消灭人的智能,人工智能和人的智能在张力中相互促进,应该是人工智能和人的智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7.
    
赵轩 《当代学生》2013,(Z2):96-97
老人多悔,悔"少壮不努力",悔前阶段的工作和学习不够努力,悔一句无心之言的不合时宜……我真想不到没有悔会是什么样的。悔常常会令我想,当初若不这般又会哪般。其实,大抵人人都如此,被迷幻所吸引,又被后来一如既往的现实而灼伤。也因为大多数人厌恶悔,"后悔"一词微有贬意之感,令人不舒服。  相似文献   

18.
<正>一、教育背景在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总是免不了和他人产生冲突和矛盾。中学阶段的青少年正处于心理的"过渡期",他们的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他们以成人自居,不喜欢别人把自己当成孩子,渴望表达自己的见解并被认同。当自己的看法不被他人认同时,有时为了维护自尊,他们就会故意采取与对方要求相反的态度和言行,即出现逆反现象。我所带学生正处初二,学习任务加重加难,在面对家长的教育  相似文献   

19.
随着人工智能发展,人工智能会否代替人也成为当今教师教育必须面对的哲学问题。本文从技术可能性和价值合理性两个视角对该问题进行研究,结果发现:从技术发展的趋势看,生理意义上的人存在着被彻底还原的可能,但从哲学意义上看,人类的心灵又是不可被彻底还原的。具体而言,教师具有伦理上的优先性,人工智能不可能在伦理的意义上取代人类教师;教育是生命个体的成长历程,人工智能不可能在生长的意义上取代人类教师;人工智能是以功能性存在的类人机器,因此它无法在整全的意义上代替人类教师。  相似文献   

20.
2016年被媒体称作"人工智能的元年",这个60年前被提出的概念终于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种种场景中。电脑在围棋项目中击败了人类的顶尖高手,无人车、无人机开始出现在我们的身边,智能家居走进普通家庭,机器的翻译、语音助手越来越接近人类的思维,图像和面孔的识别在许多领域投入应用。2017年两会,人工智能被列入了政府工作报告,成为国家重点发展的项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