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以国家和地方的现行体育产业战略规划为研究对象,运用历史分析、对比分析、相关性分析等研究方法分析规划编制的结构并评价其有效性.研究认为:体育产业战略规划编制历经萌芽时期、初创时期和发展时期,正处于传统的自上而下系统编制阶段,战略环境、战略要求、战略任务、战略举措和战略实施是其构成要素.研究建议,将体育产业战略规划作为政府和体育行政部门的法定职能并有效落实,完善动员机制畅通利益相关者参与规划编制的路径,优化规划作用机制形成"政府指导、企业主导、自下而上"发展体育产业的新格局,强化规划集体行动机制形成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协同治理与共同发展的新态势.  相似文献   

2.
2017年10月是(国发46号)《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2014]文件出台3周年之际,以及十九大的顺利召开,都为体育产业的下一步发展做出来规划。体育未来的发展值得我们期待。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中国梦"的概念,所谓的"中国梦"就是人民幸福,民族复兴,人民幸福是"中国梦"的基础.我们要忽略所取得成绩和数字去发现他们背后的问题,我们要学会从本质去分析,而不是只抓住表面的东西不放。本文通过叙述中国体育产业的发展与"中国梦"之间的关系,其目的是让我们能更好地去面对问题,并能妥善的进行解决。  相似文献   

3.
江西省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以下简称"薄改计划")2010年度中央财政补助资金教育装备类项目,包括购置教学仪器设备和购置图书两块。项目工作在江西省教育厅领导下,由江西省教育技术装备站负责具体实施。我们按照"高度重视,程序规范,责任明确,层层落实"的要  相似文献   

4.
通过文献、实践观察等研究方法对"互联网+"的背景进行了简单梳理,分析了其与体育产业结合的现实基础,认为"互联网+"对体育产业发展具有以下意义:强粘性大规模潜在用户成就产业渠道优势,小众需求外显与汇聚促进体育产品长尾供给,大数据预测与创新提升体育产品与服务价值,平台与融合优势促进体育产业多维整合发展.分析认为"互联网+"带来了体育产业主体、生产流程和商业模式的解构.在互联网+背景下,要促进体育产业升级必须做到:1)以互联网思维引领体育产业发展;2)产品为王:推动传统体育业态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做强体育产业存量生态;3)运营升级:推动体育互联网化、企业联盟,优化体育产业商业生态;4)模式创新:搭建产业平台,践行跨界优势,做强体育产业融合生态.  相似文献   

5.
加快和促进京津冀体育产业一体化发展,对于促进京津冀体育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京津冀体育产业的综合竞争力和影响力,具有重要战略意义.阐述了雄安新区地理规划、功能定位及其战略意义,分析了京津冀体育产业一体化发展的特点及面临的困境,并基于雄安新区规划和建设带来的新机遇,提出了加快京津冀体育产业一体化发展的对策.京津冀体育产业一体化发展的特点及面临的困境主要是:体育产业发展速度较快,但发展较不平衡;体育产业各具特色,但产业结构不合理;体育产业合作意识增强,但一体化发展机制尚不完善.建议:抓住北京市非首都功能体育产业转移的机遇,推进京津冀体育产业均衡发展;抓住全国及国际创新要素和资源集聚的机遇,促进京津冀体育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抓住行政体制改革和政策利好机遇,建立完善京津冀体育产业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  相似文献   

6.
为推动我国体育产业和体育用品业的发展,进一步提高国际知名度,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和中国体育用品联合会于4月22日在北京举办了”体育产业与体育用品业发展论坛”。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中国体育用品联合会主席王钧同志,国家体育总局科研所所长、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田野教授,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器材装备中心主任、中国体育用品联合会副主席兼秘书长马继龙同志等有关领导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7.
四川省体育产业发展现状及其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研究四川体育产业发展现状、社会贡献和社会需求的基础上,探究与我省经济整体发展相适应的体育产业运行机制和发展模式.并参照国内外成功经验,结合相关文献、资料,提出发展我省体育产业的对策,以期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8.
江苏省休闲体育产业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及我国"十一·五"规划的精神,利用SWOT法分析江苏省休闲体育产业目前发展的优势、劣势、发展机遇以及威胁因素,从而针对休闲体育产业面临的发展机遇以及威胁因素进行有效的发展对策分析.  相似文献   

9.
2010年10月24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国发办[2010]48号文),确定西安欧亚学院为民办教育改革试点单位。《通知》指出:为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部署,经国务院同意,决定在部分地域和学  相似文献   

10.
<正>德阳中科先进制造创新育成中心(以下简称"育成中心"),由德阳市人民政府、中科院成都分院和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在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基础商合作共建,育成中心性质为:民办非企业法人单位,  相似文献   

11.
我国西北地区体育产业发展规划的理论与模式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综合运用国内外区域经济与体育产业发展研究的相关理论,就我国西北地区体育产业的发展规划进行了科学论证,构建了点、线、面结合,极点带动,轴线突破,贯通西北五省区的体育产业发展模式,并对实施这一规划提出了相关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对比分析法,对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十一五"和"十二五"规划进行研究,重点分析两个规划过渡时期体育事业面临的体育强国、服务民生、体育法治、文化建设、体育产业等新问题。并从"十二五"规划的宏观环境分析入手,结合上述问题指出,"十二五"时期,我国体育事业的改革要朝着服务民生、完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提高足球运动水平和发展有区域特色的体育产业等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3.
<正>2019年11月26日,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第八届理事会第五次会议在广东肇庆学院召开。会议公布了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第六届评优活动的评奖结果,《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简称《学报》)"素质教育"栏目获得"全国高校社科期刊特色栏目"奖,编辑韩璐同志的论文《<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7年载文分析》获得"优秀编辑学论文"奖。  相似文献   

14.
本刊讯 2008年4月12日至14日,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改革发展咨询委员会(以下简称"咨委会")第三次工作会议在福建省武夷山市召开.  相似文献   

15.
对我国体育产业理论研究中几个问题的调查与研究   总被引:25,自引:3,他引:22  
80年代以来,体育产业在我国得到了迅速发展,也引起了人们广泛的讨论,至今在认识上还很不统一. 在有关我国体育产业理论和实践发展现状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到2005~2015年我国体育产业有可能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并据此初步确立了一个由本体产业、相关产业和外延产业构成的"体育事业产业"的我国体育产业框架结构模式的初步构想.  相似文献   

16.
随着《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以及《体育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出台,体育产业的地位空前提高,收到了政府和社会的高度重视。体育产业既衍生于大健康产业,又是文化产业的重要分支,具有高度融通性与粘合性,“互联网+”、可穿戴媒体设备、大数据、特色小镇等关联要素的发展为体育文化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与契机。在众多关联要素中,传播媒体与体育文化产业的关联度日益提升,借助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强大影响力,体育文化产业与消费的发展空间日益拓展,形成了众多新时期的发展特色。  相似文献   

17.
<正>2020年4月23日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发展改革委共同发布《关于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以下简称"2020通知"),随后财政部经建司又发布了对该通知的官方解读。"2020通知"甫一发布,即对氢能燃料电池行业激起巨大反响。对此,我们谈一下自身的理解。一、"2020通知"对燃料电池的表述,极具新意在我们看来,"2020通知"的表述,至少有三个方面出现了重要变化:1.车与电池分类施策在动力电池年代,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政策逻辑  相似文献   

18.
2010年是"十二五"发展规划年,全国各省、市电大开始着手编制本校的"十二五"发展规划.文章谈了对地方电大"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基本认识,分析了地方电大的现状与形势、发展思路、工作目标及措施,提出了在编制地方电大发展规划时应着重思考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9.
根据2005年初广东省政府制订和出台的《关于我省山区及东西两翼与珠江三角洲联手推进产业转移的意见(试行)》文件的精神,明确了广东省珠三角地区(以下简称“珠三角”)在新形势下承接国外体育产业转移的目的和意义,分析了珠三角承接国际体育产业转移现有条件,并对珠三角承接国际体育产业转移的内容做了一定的思考和定位,最后对珠三角地区如何做好承接国际体育产业转移的工作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0.
由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和中国体育用品联合会共同举办的2010年第26届中国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体育产业与体育用品业发展论坛于2010年5月20至21日在北京国际展览中心(新馆)召开。本次论坛的主题是“繁荣体育用品市场、促进体育产业发展”,来自全国体育院校、企业的专业人士近200人参加了论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