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台湾寻根小说作为反映现实的一个窗口,真实地反映了台湾同胞“反独思想”的心理。“乡愁文学”抒写了离根之苦;离学生文学展现了失根一代的迷惘;亲情小说则表现了台湾同胞寻根的执着和归根的热望。“反独思统”乃是两岸同胞共同的心声。  相似文献   

2.
席慕容诗表现的乡愁,与有相同际遇的台湾同胞相比,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普遍性在于:对于飘落到台湾有家不能回,咫尺成天涯的游子来说,乡愁是一种普遍的剪不断理还乱的情绪.同样思乡、怀人、忆旧,具有鲜明的寻根倾向和漂泊意识.本文仅从席慕容乡愁诗的普遍性入手,论证女诗人心中强烈的漂泊意识和浓重的寻根倾向.  相似文献   

3.
古诗云:“飞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游子的思乡愁绪从古至今因其存在的普遍性,历来都是人们赋诗吟哦的内容。由于历史的原因,台湾和祖国大陆分别半个多世纪,两岸同胞虽然一水之隔,却只能隔海相望,台湾同胞那思乡的情感随着时代的久远愈来愈浓,这种浓浓的思乡情绪成为台湾当代文学的一大主题,其中余光中和席慕蓉的同题诗《乡愁》便是这种文学作品中的两朵奇葩。  相似文献   

4.
台湾同胞在抗战期间对祖国收复台湾做出了重大贡献:一、为收复台湾而协力抗战;二、为收复台湾而奔走呼号;三、为收复台湾而力争主权;四、为收复台湾而献计献策.  相似文献   

5.
余光中是台湾著名的乡愁诗人,他的乡愁诗有着丰富的情感内涵,饱含着对乡土中国的怀念、对文化中国的依恋以及对祖国统一的渴盼.余光中乡愁诗“中西融合”的诗风在台湾现代诗坛独具特色,扩大了乡愁诗在中国诗坛的影响,在台湾乃至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严歌苓赴美前后创作主题、内容的剖析,旨在分析跨文化背景下,严歌苓小说创作中始终难以割舍的故园情结的表征以及深层原因。其故园情结是对故乡的热爱和对海外游子边缘身份的无奈的倾诉。  相似文献   

7.
抗战胜利后,台湾重新回到祖国怀抱,陪都各界功不可没。主要表现为国民政府适时地把收复台湾确定为重要国策,中共中央南方局热情帮助台湾同胞建立武装和统一组织,陪都台湾同胞踊跃参与国民政府接收台湾的各项具体准备事宜。除此之外,一些国际文化团体也竭尽所能让更多人知道中国政府和人民一定要收复台湾的意愿,一些重要媒体及时传出中国政府和人民决心收复台湾的强大声音。  相似文献   

8.
教学内容:小学地理(下册)《宝岛台湾》教学要求:1.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台湾省的位置和范围;2.了解祖国宝岛台湾的美丽富饶;3.培养学生热爱台湾同胞、热爱祖国领土台湾的思想感情。教具准备:  相似文献   

9.
台湾回归祖国,完成统一大业,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民族的神圣使命和共同愿望。本文回溯台湾同祖国大陆三次分离而回归的历史事实,充分证明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祖国的统一是任何力量都不能阻挡的历史洪流。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两岸的经济贸易联系迅速发展,人员往来及各项交流活动不断扩大,台湾同胞成为我国入境旅游的重要力量。随着两岸经济贸易往来的增强,我国入境旅游研究中的台湾旅游研究逐步被纳入研究者的视野。那么,我国入境旅游台湾同胞人数与两岸贸易总额、与大陆对台湾出口额、与大陆自台湾进口额及贸易顺差等指标,是否存在线性相关关系,以及相关程度如何?是笔者探讨的重点。  相似文献   

11.
试论师陀"果园城"中的跋涉者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师陀的“果园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又一座著名的小城。在这座小城中走出了许多跋涉者,师陀通过叙述与描写他们离乡-回乡-再次离乡的漂泊经历,表现了这些跋涉者对记忆中“果园城”的眷恋与对现实中“果园城”最终的弃绝,流露出包括师陀在内的跋涉者对乡土中国的复杂情感。  相似文献   

12.
从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到1945年二战结束,在日本对台湾长达50年的殖民统治过程中,台湾人民为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在台湾人民波澜壮阔的抗日斗争中,要求回归祖国,维护祖国统一始终是台湾人民的不懈追求。台湾人民的抗日斗争,得到了大陆人民的支持,沉重打击了日本在台湾的殖民统治,体现了中国人民维护祖国统一的坚定决心和顽强意志,为全民族的抗战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经过中国人民半个世纪的不懈努力,1945年台湾终于光复。对台湾重回祖国怀抱,台湾民众欢欣鼓舞,民族精神与本土意识高度融合,表现出空前一致的民族与国家认同。但由于国民党政权的专制与腐败,台湾民众因对国民政府不满导致1947年爆发反政府的“二二八事件”,台湾人民的本土意识空前膨胀,民族精神失去主导地位。在短短一年多时间中,台湾民众的民族精神与本土意识产生了更化。  相似文献   

14.
台湾海峡两岸的中国人同文同种,也使用着相同的语言。自从国民党政府1949年退据台湾,台湾开始与大陆隔绝,语言用词逐渐出现相异的现象。在称谓上,也出现了显著的不同。这给海峡两岸的中国人的交往和国外汉语教学都带来了不便。文章选取“爱人”和“太太”。“先生”和“小姐”,“师傅”和“同志”等称谓词汇,考察其出处,比较其差异,探讨其在海峡两岸趋于统一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乡愁是台湾文学的一个重要主题,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郑愁予作为见证并且经历了台湾历史悲剧的现代派诗人,抒写乡愁自然成为其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乡愁始终是郑愁予诗歌中不灭的精魂。它不仅指地理空间的乡愁,更是一种文化的、时间的乡愁。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诗歌最美的意象是青春意象,包括自然界的青春意象、人的青春意象和祖国的青春意象。青春之美,是生命之美集中的表现。诗人眷念青春,同时也感叹青春的短暂和易逝。眷念和感叹都是对生命的珍爱,体现了生命的崇高。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五十余年的台湾散文发展的三个层面或三起波澜,却是对应和同步比超前和滞后醒目,且三个层面或三起波澜,各有特定的内涵风貌,且呈层层递进之势,但又不是一波终了,一波又起,也不是一浪高过一浪,而是渐进和骤变并存,浪潮和浪潮之间,层面和层面之间,折叠有之,重合有之,褶皱错落,参差不齐有之,事段和层面边界的轮郭清晰,可以一刀切断不搭界,则决然行不通.这固然与笔者以一个拥有最广袤领土的母题,即乡愁作为入视角有关.用乡愁母体来统摄台湾散文五十余年间的发展和流变,是台湾散文对现代中国文学所做出的贡献的肯定和检讨.台湾散文第一次审美范式的创新,以第二代作家中的佼佼者最为自觉,成绩也最大.  相似文献   

18.
观访10天,感到台湾当前存在“四浓”。即中华民族特色浓,经济气氛浓,人情味浓,政治气氛浓。同时感到,台湾同胞重视经济,重视教育,重视民间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台独势力有很大市场,但台湾要回归、祖国要统一的感觉更加强烈。  相似文献   

19.
早日实现台湾同祖国大陆的和平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的强烈愿望和不可动摇的意志,也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中华民族具有维护祖国统一的爱国主义优良传统,实现祖国完全统一事关中华民族根本利益,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符合历史潮流和两岸同胞的愿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下,台湾问题一定能够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