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众所周知,七夕故事是由中国传到日本并在日本得到变化发展。日本从630年开始先后十几次派遣遣唐使到中国,直到894年废除遣唐使,在吸收借鉴唐文化的基础上,产生了不同于中国文化的日本自己的文化。其中之一就是《万叶集》。在八世纪后半天平年间编撰的《万叶集》是日本文学史上最早的和歌总集,其中牛女传说为主题的和歌达到133首,其中一半左右是民间无名氏的作品。文中抽出典型的作品来说明,万叶集和歌除了动作之外,还通过语言来表达感情或者通过他人转达感情。究其原因,其中两个主要原因是两国的婚姻制度以及文化传统不同导致的。  相似文献   

2.
<正>《万叶集》是日本现存最早的诗歌总集,其在日本文学史上的地位相当于中国的《诗经》。《万叶集》共20卷,收集了自4世纪至8世纪中叶的4500佘首诗歌,其中长歌265首,短歌4207首,旋头歌62首,连歌1首,怫足石歌1首,汉诗4首,汉文22篇。《万叶集》的编次方法,各卷不同。有的卷按年代编次,有  相似文献   

3.
中国牛郎织女传说大约在七世纪传入日本,日本历史上第一部神话集《古事记》中记载了关于七夕传说的故事。随后《怀风藻》、《万叶集》和《古今和歌集》皆记载了当时在中国文学影响下所产生的各具特色的七夕诗歌。笔者对日本诗人在七夕和歌歌词上如何接受汉诗的影响,如何改造,进而使其具有日本独特风格的和歌歌词等语言表达现象进行探讨和分析,根据这些特点阐述了《万叶集》和歌歌词中的"和习"现象。  相似文献   

4.
愿文中的孝道观念对日本奈良时代和歌的影响,是中日文学交流史研究尚未触及的问题。《教煌愿文集》中的“亡男文”等与《万叶集》中山上忆良的《熊凝歌》结构用语的惊人相似,吐露了奈良时代歌人接受愿文的秘密。山上忆良在作品中展现的,是从《许经》以及佛教文学中接受的民间对亲情的推崇。在东亚文学中,歌唱父子或母子亲情的诗歌散文,是仍具生命力的遗产。  相似文献   

5.
崔娜 《文教资料》2010,(20):33-35
《古今集》中的比喻受到了《万叶集》和中国诗歌的多重影响。它在继承《万叶集》的诗思和从中国诗歌中汲取营养的同时,又融入了平安时代的文化与地理等各种因素,最终形成了自身的特点。本文考察了《古今集》四季卷中"红叶"与"桥"的比喻。  相似文献   

6.
<正>海洋文学是海洋文化发展最直接、最显著的反映,对海洋文学的探索,是了解各国海洋文化的重要手段。日本作为我国邻邦,其岛国地理条件使其自古以来就对海洋有独特的认知。日本的《古事记》《万叶集》等经典著作中关于海洋的文字记录,都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而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接受了西方思想,出现了《蟹工船》等经典海洋文学,  相似文献   

7.
《贫穷问答歌》是《万叶集》中唯一的一首描写劳苦人民生活境况的咏贫歌。这首和歌的写作与日本著名歌人山上忆良一生颠沛流离的经历关联甚大。由于山上忆良深受中国传统儒、佛文化以及魏晋隐遁文学的影响,因此在具体和歌创作中也融入了中国汉文化诸多元素,内涵上也与中国古代文儒的价值取向上有诸多偶同之处。  相似文献   

8.
中日两国诗学有着特殊的血缘关系。日本诗歌在奈良时期受中国诗学及唐代诗歌影响草创发端,以《古事记》、《怀风藻》和《万叶集》等为代表的日本古代书面文学均有受中国古代诗歌影响的明显痕迹。这些诗文集大约产生于公元8世纪左右,当时正值中国唐代诗歌的繁荣时期,也是中日文化交往的鼎盛时期,很多日本学问僧来中国旅居学习,并将唐宋诗引入日本,从而促进了日本诗学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9.
作品选编对于作家、作品经典意义的建构和影响传播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无论是中国古代的《昭明文选》、《古文观止》还是中国现代的《中国新文学大系》,都体现出作为一部作品选编的独立价值。但是相比较于文学史的研究,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编史的研究却相对薄弱,无论是具体的作品选版本还是宏观作品编选的历史发展流变,都缺乏相应的研究和提炼。而选编史研究的缺席,将深刻影响文学研究的平衡,因此,必须关注对于作品选编的研究,建立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编史的构架,以期推动文学研究的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0.
从万叶时代开始日本人的季节感就已经诞生了,《万叶集》的和歌,尤其是后期作品中可以看出日本人对季节的变化异常的关心,描写季节风物的同时,更抒发歌人情怀。  相似文献   

11.
《日本灵异记》是日本文学史上第一部佛教说话集,其中引用了大量的中国儒学典故。不过,先行研究中并没有指出其中某些中国元素的出典,也没有考察借用的意义,更没有在此基础上分析作者对中国文学吸收和改造的方法。本文以"轩辕黄帝之阴阳术"为考察对象,考证出其应出自中国史书《史记》,认为作者景戒将《史记》中关于"轩辕黄帝"与"阴阳术"浓缩成一语,并将其与佛教人物和因果报应相比附,实现儒学向佛教的转化。  相似文献   

12.
"九叶诗派"是我国新诗步入成熟的历史里程碑。他们明确提出新诗现代化的概念,自觉追求现代诗。他们对多重传统的有效整合、对个人与艺术及时代与社会关系的合理平衡、对感性与知性及抽象玄思与官能感觉的融合统一,均展现出他们强大的包容精神与整合能力。其超现实主义的双重结构方式终于实现了新诗由实象艺术向意象艺术的真正转型,使中国新诗真正呈现出现代品格。  相似文献   

13.
《少年维特之烦恼》对20世纪中国作家有着明显的影响,而维特式“烦恼”或“忧怨”在20世纪中国文学中更是感染了几代作家并成为一种忧郁型的创作症侯。在艺术审美层面上,维特式忧怨与中国文学的感伤传统在“现代性焦虑”中融结,体现在20世纪中国文学的创作形态中便是感伤和哀怨。其次,20世纪中国忧怨类作品的基本表达方式是“舒郁”——心理倾诉和“解愠”——主观抒发。正是在东方化语境中,20世纪中国文学的忧怨类创作既有西方色调,也有本身的生成特性。  相似文献   

14.
张川 《培训与研究》2008,25(3):44-46
近些年来,中国音乐史学界时“横吹曲”的研究,以郭茂倩的《乐府诗集》为肇端,逐渐受到关注,其主要成绩在于考察横吹曲的记录与传承,揭示其发展的不同形态以及文献的辨伪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重视文献的挖掘和整理,运用多元的学术视野,对于研究我国古代南北音乐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纯文学"与"杂文学"、"白话"与"欧化"、"国语"与"国文"几对关键词的细致阐述,解析朱自清中国现代文学观念的复杂性,将其与中国的"诗教"传统相勾连,分析其"现代文学"观念与"现代教育"观念的互动关系,勾勒中国现代文学从"国语的文学"到"文学的国语"的历史建构。  相似文献   

16.
“九叶派”和台湾现代派所处的政治背景大体相似。“九叶派”和台湾现代派在艺术传承上既有相同之处,又各有特点。二者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也有异同。台湾现代派和“九叶派”存在着既相联系又有区别的关系。如果把中国现代主义诗歌运动比作一根链条,那么,它们就是两个不可分割的环节。无论是“九叶派”还是台湾现代派,它们都是中国现代主义诗歌中不可分割、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7.
以生态批评理论重读经典作品是文学研究的一个新动向。美国现代诗人惠特曼的《草叶集》中蕴涵了19世纪文学作品中朴素的生态思想。其中的名篇《我自己的歌》更是以自然为背景,从时间和空间双重角度兼收并蓄,营造出涵盖人类、自然和神性的不朽"自我"。这种"自我"已经初步透露出20世纪深层生态学所倡导的"生态自我"的萌芽意识。  相似文献   

18.
在20世纪40—70年代的中国革命文学话语秩序中,始终存在着一种文学“组织化”的历史趋势。从“延安文学”到“十七年文学”,再到“文革文学”,这种文学“组织化”趋势日益强大和严密,直至在“文革”中走到了历史的反面。革命文学话语秩序中的文学“组织化”本质上属于制度化权力的表现,其中隐含了中国革命文学的政治经济学,它主要通过行政和经济的手段对创作主体的生存方式、文学作品的生产、传播和接受诸领域进行组织化规约,并最终确立了新中国行政指令性的计划型文学生产体制。但在文学组织化的历史趋势中始终伴随着消解它的历史潜流。  相似文献   

19.
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阅读兴趣不高,是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症候阅读法”是拓宽现当代文学作品解读空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自觉性,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种可行性方法。它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解读作品过程中,学会从“沉默”“悖谬”“空白”处入手去发现和探究作品“症候”。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代文学“经验”亟待于我们的认识和新的理论阐释。现代文学“经验”是在两个彼此交集的方向上获取其特定的价值和意义:思的转换和诗的错位,二者间的复杂关系主导了这些“经验”的生成。文章以鲁迅、沈从文和汪曾祺三人为例,对现代文学经验的复杂性进一步做出具体阐释。将中国现代作家的“经验”呈现出来,与其说是一种“启示”,毋宁说是对本土话语的尊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