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斯威夫特的诗歌一反传统诗歌的创作特点,将真实生活中的丑陋作为创作对象,并通过对丑的真实再现,抓取真实生活中的片段,揭露人物所处环境的丑陋,体现了他的人文主义关怀.其诗歌中的审丑艺术,促进了社会的改良、人性的完善.  相似文献   

2.
报告文学的审美特征,首推真实美与理性美.真实是报告文学的生命,求真是实现报告文学真实美的重要一环,真实美是报告文学的最高审美标准.报告文学的真实,包括生活的真实、艺术的真实和作者的真实.理性是对纷繁复杂的生活现象和社会事理的梳理、判断与把握,是给读者一种高层次的理论启迪与升华.理性美则是报告文学在理性思辨中表现出来的深沉美.时代需要理性,报告文学应闪耀着理性美的光辉.  相似文献   

3.
思想品德教学生活化就是要通过课堂教学,把学生与其真实的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有意识地把他们带到真实的生活中,去观察、感受、体验、分析、反思他们的生活,并用美好生活的目标去引导和提升自己的真实生活。  相似文献   

4.
孙经昊 《文教资料》2009,(27):122-124
本文通过对<思想品德>(九年级全一册)和<经济生活>两本教材的对比,指出其知识性的内在联系与差异之处,旨在更好地引导高中生关注社会.关注经济发展,融入真实的经济生活.  相似文献   

5.
"具身学习"是探究智障儿童自主生活能力创生路径的有效干预理念.利用"特定场景训练场—主题游戏迁移场—社会生活交互场"等动态发展场景,通过唤醒智障儿童认知、体验与行为的特设环境、生活模拟、真实情景等三大创生路径,可有效培养他们的自我保护、自理生活和自我管理等适应社会的自主生活能力,提高其生活质量,促进其社会性发展.  相似文献   

6.
放开学生心扉,将学生真实的思想和生活经验引进课堂;引导学生进行课外调查,促使学生更多了解社会生活;精心把握、指导学生的真实思想.这是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中贯彻"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这一基本理念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艺术真实与科学真实都源自于生活真实,本文通过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艺术真实与科学真实的分析比较,阐述了艺术真实的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将艺术真实内涵归纳为形态真实,内蕴真实和心理真实由浅入深的三个层面.  相似文献   

8.
作为审美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美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贾平凹用旁观者的姿态展现了其眼中的社会美。其散文中的社会真实、有趣且发人深省,在平淡的生活场景中展现出他对社会人情世故、历史变迁的感悟,让我们在纷扰的社会生活中找寻到一丝宁静与祥和。  相似文献   

9.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特定社会情境下人们生活方式的自然展现.由于社会变迁和全球文化趋同化,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文化生境破碎化、受众群体缩减化、传/继承人断层化、社区保护意识弱化等困境.为此,在旅游发展中,需要对其进行“生活化”利用,还原或部分还原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存续的社会情境,对其进行开放式利用,创建非物质文化遗产汇集地,真实再现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存续的生活情境;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利用专项资金补助机制;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表现形式,使得旅游者能够在“惯常”生活情境中真实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领悟其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10.
杨静 《现代语文》2008,(3):112-113
社会的不断进步使得文学上对于普通大众的日常生活越来越关注,力求展现真实生活的层层面面成为许多作家的创作原则,生活的多样性在此得到了多样化的呈现.自先锋派以来自由书写的口号被明确提出以后,文学与大众的距离越来越近,作家在认真关注大众之后,开始以真实的笔调来展现不同以往的真实的声音.  相似文献   

11.
作文是学生生活经历、情感心迹的真实流露,是怀疑、思考和探索的真实记录。即使允许虚构、发挥想象,其目的仍在于表达作者真实的思想感情,虚构不应等同于说假话。然而反观现实,违背生活真实或社会真实,违背中学生真实:意愿的作文充斥于中学作文教学。一些学生在日常言谈、书信、日记中,都是自由、率性的抒发与剖白,而在交给老师的作文、在试卷上写的文字、甚至在公共场合表达的意见,却并非真情实感的话,是根据场合所说的应景话。这种为应付作业与考试而编造的或违背生活真实社会真实,或违背中学生真实意愿的失真作文现象,原因是相当复杂的。  相似文献   

12.
江南贵潘家族一批稀见的手札向我们细致传神地呈现了江南家族生活情景。手札以碎片化的方式,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生活。江南家族是当时社会生活的缩影,手札中关于晚清科举制度、税收制度、文教生活的叙述,表现了江南士绅阶层真实处境和社会生活中的曲折心史。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照相机和电脑的出现改变了图像与生活的同一性,使人们离不开图像与影像而生存,图像成为我们认知和感知世界的窗口.艺术家的创作也是如此,他们放弃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原则,放弃了生活的真实,而依据图像的真实,依赖各种图像影像“创作”绘画作品.这种“作品”没有个性和艺术价值,传递出的是现代社会人们的冷漠、空虚和疏离,这显然是后现代功利主义思潮影响的结果,也是西方波普艺术传达出的商业意义.  相似文献   

14.
散文之美源于作者对于自然、社会、生活的真实体验和自然流露.《荷塘月色》是中学教材中的散文经典名篇,对其赏析的文字洋洋洒洒,何止千万.如果再对其赏析,很难不拾人牙慧.尽管如此,鄙人斗胆对其思想感情谈一谈自己的一点看法,以期与诸位方家探讨,不当之处,望不吝赐教.  相似文献   

15.
与历史学的研究不同,文学作品在其情节的虚构和想像的背后,蕴涵着真实的社会生活背景和人们真实的思想和信仰,文学细致入微地、生动地刻画了人们的追求、互动和关系网络,包含着思想上的真实。文学是我们探索社会真实和社会思想的不能忽视的史料。把文学作为史料,在历史研究中,意味着把思考的重心放在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展开的场景上;在社会学和社会思想史研究上,意味着我们试图突破西方社会学的范畴和思路,从本土寻找新的概念和方法,因而具有很强的范式转换意义。  相似文献   

16.
郑小琼以诗为媒介,真实反映外来工底层生活的真实境遇.她来自贫穷的农村,挣扎在社会底层,她有触摸社会普遍伤痛的契机和资本,她的诗歌凸显了静穆中的爆炸力,表现了反抗精神和警醒意识.  相似文献   

17.
诊所法律教育,顾名思义,就是在法律教育中借鉴医学院学生在诊所临床实习的教学模式,在法学院设定真实的或虚拟的"诊所",由具有律师执业资格的教师做指导老师,参加诊所的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代理真实的案件或虚拟的案件,从而学习和学会运用法律执业技能。相对于传统的法律教育,诊所法律教育因其在社会生活中寻找教学内容的载体,其教学主题是在生活中建构的,因而其教学能有效地在学生中产生共鸣,激发思考和感悟,其教育的价值自然显现出来。2000年以来,诊所法律教育在中国的兴起以及迅速发展,再一次说明了真实的社会生活决定了法律教育的发展方向,而法律教育只有为真实的社会生活服务才有繁荣发展的可能。  相似文献   

18.
郑燮是我国清代著名的思想家和艺术家,他主张师法自然,强调向生活学习。他认为,艺术的根基在生活,作诗书画功夫都在平时的训练和对自然景物的观察与体悟之中,同时要感受社会,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当然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并不是对生活景象的复制,文学艺术不仅要反映生活,还要高于生活。高于生活必须在在尊重自然与社会规律的基础上对生活进行提炼、揣摩、概括,使诗词书画更"切于日用"。  相似文献   

19.
<正>伴随着社会人才观念的转变和学校育人方式的革新,语文教学已经越来越迫切地期待再一次华丽转身——从学科本位向全人发展的蝶变。之所以有这样的期待,主要基于以下原因:1.语文教学与真实生活的持续错位。学习方式的因循守旧、刻意脱离甚至背弃真实情境的语文内容,均会导致语文与真实生活的错位。比如家长质疑的“平时能说会道的孩子到了写作文时就失语了”,其本质就是语文与生活产生了隔阂。语文必须要引导学生在现实的语用情境中,与真实的生命相勾连、  相似文献   

20.
从荒诞哲学到反抗哲学,从<局外人>到<鼠疫>直至<第一个人>,加缪穷其一生执著追踪生活真相,全力探索人生存在的真理.唯有真实,才构成他人生思考的最根本关切.在加缪的思想视野下,真实的生活只能是当下自我的生活,而与之相伴生的必然是生存者对死亡、对当下自我之外事物的遗忘.遗忘,意味着专注而投入地生活,人生的真实意义就在于投身生活世界,义无反顾地生活.这或许便是加缪对生活真相的终极揭示,也应是他触及了人生真实底线的对此在真理的深刻领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