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如果要确立陪都文学主流化,"陪都文学"这一概念的合法性是"陪都文学主流化"话题的关键,而"重庆文学"又是"陪都(重庆)文学"获得合法性的关键。本文认为基于战时性、政治意识形态和地域性的因素,不管是以"陪都文学"还是"重庆文学"概念作为代表20世纪中国"40年代文学"的"主流",在获得合法性上面临着两难的境地。  相似文献   

2.
抗战期间,重庆作为陪都,作家云集,文学活动盛况空前,抗战胜利后,由于各种原因,不少外地作家仍在此驻足来去。《屈原》《清明前后》、《寒夜》、《四世同堂》等现代文学史上的标志性作品,都与重庆结下了不解之缘。研究现代文学史,不可忽略重庆的特殊地位;研究重庆文学史,应该注意抗战前后的绚丽景观。研究抗战前后的重庆文学,我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陪都的政治背景对文学的影响抗战期间国共合作,当局对文坛的控制时紧时松,过紧则有违抗战国策,放松则唯恐权桶旁落。茅盾等政治色彩较浓的作家几番出人重庆,《屈原》等…  相似文献   

3.
一一直以来,抗战时期重庆文学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着力发掘重庆作为陪都之后由于文人汇聚给重庆带来的文化繁荣,并因此对重庆本土文化建设所产生巨大影响和意义;再是重庆以及重庆人民在抗战中发挥的巨大作用;另外还有就重庆抗战文学现象本身以及抗战对重庆的影响研  相似文献   

4.
本世纪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后期,是中国比较文学研究最活跃的时期。这期间,台港的比较文学研究起步较早,发展迅速。以下我们拟先从总体上概述两地情况。然后择其代表性论著分述之。一、台湾研究概况台湾的比较文学研究正式起始于1967年,以台湾大学正式开设比较文学硕士班课程为标志。1968年,台大文学院长朱立民及外文系主任颜元叔共同设想中文系与外文系通  相似文献   

5.
抗战为新诗的大发展提供了机遇,抗战也使重庆步入了从未有过的辉煌时期,在此期间,众多诗人会聚重庆,共同书写了一套完整的重庆叙事,重庆以悲情之城,坚韧、乐观之城,浮华、高压之城的多脸谱形象在诗人们笔下映现,雾、嘉陵江、防空洞这些城市的地域表征也贯穿于抗战新诗的重庆叙事中,呈现出陪都重庆与传统山城融合的独特世相。  相似文献   

6.
1993年比较文学研究综览治学一、研究根况篇名发表报刊发表刊期作者论国际比较文学研究新格局的形成北京大学学报93.5王宁台湾、香港比较文学研究述评山西师大学报93.4徐志啸中美比较文化研究会第二届年会在济南举行文艺报93.11.27中美中国比较文学史...  相似文献   

7.
从区域文化与文学的角度来看,由于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重庆成为国民政府的战时首都[1]。在战时文化体制的激励下,从区域性文化中心发展成为全国性文化中心,使陪都重庆文化与文学在抗战时期成为中国文化与文学的主流与代表[2]。《山下》通过描写一个十一岁的小女孩"林姑娘"在给下江人做工前后的心理成长过程,折射出下江人到重庆避难对本地人心灵上造成的文化冲击。下江人的到来,显现出战时重庆本地人与下江人之间的文化差异,也体现出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共存与冲突。陪都文化主流化是一个过程,是来自不同区域文化冲突、磨合、融合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学术界将焦点放在了对萧红的东北地域文化特色的阐释以及在抗战爆发后她辗转青岛、上海、香港等地的创作上,而似乎对萧红在陪都重庆的生活及创作一笔带过,有的甚至侧重于描写她在重庆时与端木蕻良的爱情。本文试图从萧红在重庆的抗日活动及创作的重庆题材来论述她对陪都重庆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一中国学者对比较文学的介绍早在五四时期就开始了。一九一九年,蒋锡琛翻译日本本间久雄的《文学研究方法》,第一次在中国学术界输入“比较文学”这个词。一九二二年,吴宓发表了《论新文化运动》一文,文中介绍了比较文学的概念和法国学派的主张。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北京清华大学先后给学生开出《比较文学》、《中国文学中的印度故事的研究》、《中西诗比较》等课程,这些课程在当时的青年学生中很有影响。  相似文献   

10.
比较文学在中国蓬勃发展的近三十年,四川少数民族文学教学与研究者积极关注、参与了比较文学相关理论问题的讨论、研究。正是在文学性、跨越性、自成体系性等方面民族文学与比较文学有了必然的联姻。而且在这样的学理认识基础上,四川民族文学与比较文学学界一些专家学者作出过深入地探讨和卓有成效的研究。《族群记忆与多元创造:新时期四川少数民族文学》和《灵与灵的对话》,就是众多研究成果中的代表。民族文学比较研究的理论探讨和研究实践,必定会为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建设与发展作出不容忽视的贡献,或许民族文学比较研究将成为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一大特色。  相似文献   

11.
文化批评和比较文学定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比较文学的定义应该体现学科发展的新特点,重视文化批评的意义。但是,如果把"探讨文化差异"当作比较文学区别于其他文学研究的根本标志,那是不妥当的。比较文学的基本要求是研究对象必须跨越民族界限,没有跨民族意义的文学研究,即使是重点探讨文化差异,也不是比较文学。否则,就会把比较文学消解于一般的文化研究之中。所以,文化批评在当前虽然应该强调,却不应成为界定比较文学的依据。有关比较文学定义争论的历史说明,准确地把握学科的特定研究领域和学科的基本特征,是为比较文学下定义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上海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中心由著名外国文学史家朱雯教授、朱乃长教授等奠定根基,近十年来,该中心所依托的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经过比较文学专家孙景尧教授、外国文学史专家郑克鲁教投、东亚文学关系专家孙逊教授所率领之学术团队的共同努力,于2007年10月成为国家重企点学科。孙景尧  相似文献   

13.
"宏观比较文学"指的是以民族(国家)文学为最小单位、以世界文学为广阔平台的比较研究,是各民族文学特性、各区域文学的形成及其特性、东西方文学之间的差异性与相通性的研究,是一门描述和揭示各民族文学、世界文学形成、发展规律的科学.应以"宏观比较文学"对本科生的"比较文学概论"课程加以改革,将以学科原理及研究方法为主要内容的"微观比较文学",置换为以世界文学宏观比较论为主要内容的"宏观比较文学",把"微观比较文学"划归为研究生的教学内容,把"宏观比较文学"确定为本科生的教学内容,以此来解决本科生比较文学教学内容的繁琐化、比较文学与西方文论等其他课程的重叠交叉化、研究生与本科生课程的无层次化、"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分裂化、东方文学缺失造成东西方文学的失衡化等困扰已久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文章提出一个总的观点:"文学间性"是比较文学学科存在的前提,并以"文学间性"这样一个新的概念来界定从前各国学者所从事的比较文学研究的对象。比较文学研究的对象,不外乎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民族文学与民族文学(国家文学与国家文学、语种文学与语种文学)之间的关系;二是文学与其他自然学科与社会科学之间的关系;三是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之间的关系;四是文学与文化、文明之间的关系。在这个基础上,文章提出"文学间性"是比较文学的学科特性的观点,是因为:首先,文学间性要求比较文学研究者在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之间要有距离与空间;其次,文学间性要求我们所选定的研究对象不能只是同一个来源,而是要有两个以上的来源;再次,"文学间性"要求要以文学或者文学性为中心,不能离开文学或文学性来从事所谓的比较文学研究。同时,笔者也认为:比较文学研究不能离开文学与文学性,离开了文学与文学性的比较文学研究,对于比较文学学者来说是没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5.
自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于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在欧洲诞生以来,比较文学史上接踵出现了三大流派:即一、注重文学之间“关系”的法国影响研究学派;二、强调跨学科体系和各国文学之间“比较”的美国平行研究学派;三、研究文学现象与社会发展的内在联系,拓宽比较文学研究空间的苏联学派。以上各学派都以自己理论上的优势,奠定了他们在比较文学史上的地位。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比较文学趋于理论化的倾向十分明显。这种为理论而理论,在抽象概念上兜圈子的“客里空”研究风气,使得比较文学这门充满活力、前途广阔的学科,进入了一个非常狭窄的研究天地,门户森严,气息奄奄。  相似文献   

16.
一、比较文学理论研究 篇 名 比较文学研究将向纵深发展一一中国比较文学 学会第三届年会暨国际学术讨论会侧记 1989年中国比较文学研究一瞥 世界文学交流中的跨国。红娘’一一“媒介学。 简介 ‘ 开阔视野,培养能力一一谈比较文学在外国文 学教学中的运甩 比较文学在沏南 关于中国的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研究成果的检阅一一谈《现代中西比 较文学研究》 比较文学界定“中国学派”危机与前途 对中西文学比较研究的一些思考一一与孟长勇 同志商榷 论比较文学体系中的三栩位 借鉴、深寻,建构一一关于中国比较文学研究 理论綦点的思考 中国比较文…  相似文献   

17.
由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主办,赤峰学院比较文学研究中心承办的“新时期东方文学与比较文学”全国学术研讨会于2010年7月13—16日在赤峰学院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内蒙古民族大学及我院的4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赤峰学院副院长德力格尔教授、郭丽虹教授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18.
王国维于1904年发表的《尼采与叔本华》等文,业已带有比较研究之性质,而鲁迅于1907年发表的《摩罗诗力说》,才是典型的比较文学论文。《摩》文中已涉及到影响研究、平行研究、跨学科研究等诸多比较文学领域。自觉的比较文学意识贯穿于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及许多杂文中,从而形成了鲁迅自己的比较文学思想体系。鲁迅以自己宏富精深的比较文学理论与实践,为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起着开辟与奠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流散文学的多元文化视角使之具备了比较文学的跨文化特征;流散文学的文化交流、沟通、融合功能是比较文学研究的终极目标;全球化时代流散文学研究对比较文学的研究和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正>抗日战争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作为陪都的重庆,是战时中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经济、文化中心,成为"中华民族不可征服的精神堡垒和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指挥中心"(民革中央孙中山研究学会重庆分会,2005:24)。特殊的时代语境,形成了重庆独特的抗战文化。抗战时期,重庆翻译异常活跃、繁荣,这些翻译是"中国现代反法西斯文化和文学建设的重要借鉴和有机构件",为"抗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