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乌江自刎”故事是西楚霸王项羽的故事传说中流传最广的一个环节。通过对各种有关“乌江自刎”的俗文学作品的考察,可以清楚地了解“乌江自刎”故事发展的脉络。而对“乌江自刎”这一环节的了解则有助于更好地认识项羽的故事传说。  相似文献   

2.
《项羽不死于乌江考》等文九点商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项羽乌江自刎,《史记》《汉书》写得非常清楚。近年有人说“项羽不死于乌江”,而是“身死东城”。殊不知秦汉时期乌江属于东城,“身死东城”与“乌江自刎”是一回事。其说以《项羽不死于乌江考》为代表,故我们与其商榷,考论是非。  相似文献   

3.
问题解答     
问:项羽是否自刎于乌江?在今何处? 答:项羽在楚汉战争中失利,自刎于乌江这段史实,《史记》和《汉书》都有记载,而且文字基本一致。先看看《史记·项羽本纪》中的有关记述。项羽在垓下(安徽灵壁东南)被汉军包围,突围后逃至东城(安徽定远东南)。汉军紧逼不放,“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但是项羽认为这佯过江无颜见江东父老,于是转与汉军拼杀后自刎。  相似文献   

4.
《同学少年》2008,(1):56-56
被流放的屈原,时时不忘救国,终因报国无门,而自刎于乌江。(原来项羽在江边自刎是跟屈原学的)  相似文献   

5.
项羽这位备受后人景仰的悲剧英雄,九死一生,突围到了乌江边,他却放弃了渡江的机会,自刎乌江。对此,说法不一。本文结合《项羽本纪》,分析了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项羽这位备受后人景仰的悲剧英雄,九死一生,突围到了乌江边,他却放弃了渡江的机会,自刎乌江。对此,说法不一。本文结合《项羽本纪》,分析了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厚因。  相似文献   

7.
稍有历史知识的人都说,项羽是在安徽省和县的乌江自刎的。这是二千多年前的司马迁在《史记·项羽本纪》中的一种提法。我认为这一提法证据不足,难于成立。项羽自刎之地值得探讨。一《史记·项羽本纪》载:“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之兵围之数重。”汉军四面...  相似文献   

8.
项羽自刎于乌江,早已为史学界公认。最近有文,依《史记·项羽本纪》太史公曰:项羽“身死东城”,《史记·高祖本纪》记载:“使骑将灌婴追杀项羽东城”,《汉书·高帝纪》记载:“灌婴追斩羽东城”为据,认定项羽被灌婴斩于东城(今安徽定远县东南),而不是自刎于乌江,被认为是新看法加以摘转,在学生中有一定影响。故撰此短文,就教于诸位。  相似文献   

9.
韩信的圈套     
一天,我在书上看到这样一个故事:楚汉相争,项羽大败,逃到乌江边,看到蚂蚁围成“楚霸王死”几个字,大吃一惊,以为上天注定自己要死,便自刎了。我很奇怪,难道真是老天爷要项羽死吗?看到最后,我明白了,原来都是韩  相似文献   

10.
沈阳 《考试周刊》2014,(49):30-30
项羽一生纵横天下,雷厉风行,最后被困垓下,拒渡乌江,自刎而死。在垓下之战的突围过程中,项羽在阴陵迷失了道路,向田父问路,结果田父欺骗了他,于是陷入大泽之中,以致被刘邦的士兵追上,最终惨败自刎。田父之所以欺骗项羽,根本原因还是项羽失去了民心。  相似文献   

11.
冯其庸先生在2007年发表了一篇题为《项羽不死于乌江考》的文章,在学术界引起了争议。笔者通过对地方志和相关材料的阅读,认为冯先生的观点尚值得商榷,并认为《史记》的记载没有问题,身死东城和乌江自刎不矛盾。“乌江自刎”故事的源流也并非是从元杂剧开始的,而是从敦煌变文开始就有“乌江自刎”的明确记载。  相似文献   

12.
汉五年(公元前202年)十二月,大风起兮云飞扬。刘邦与韩信、彭越等会攻项羽,项羽兵败垓下(今安徽灵壁境),退至乌江自刎。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项羽在别姬自刎前长叹:“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四面楚歌中,英雄末路,无力回天,项羽至死都没有找到或者不愿意承认他失败的原因,他把一切归结为“天意”。  相似文献   

13.
公元前202年初,项羽兵困垓下,四面楚歌,甚是凄惶。项羽率八百子弟兵突围,几经冲杀,来到乌江岸边。乌江亭长劝他渡江,项羽笑着说道:“天之亡我,我何渡为?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乃自刎而死。波澜壮阔的楚汉战争以刘邦的胜利而结束。项羽是一位失败的英雄,后人对他的评价历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他兵败后是否应该渡过乌  相似文献   

14.
项羽东城决战发生在东城县域的四隋山。秦代的乌江亭属于东城县。项羽“欲渡乌江”与临江拒渡二者统一于一身,是其人格的必然发展。司马迁叙写项羽的结局在《项羽本纪》正文中据事录实为自刎于乌江,而在篇末赞语中正式书为“身死东城”,是同篇前后互见足义,体现了太史公严谨的史法。  相似文献   

15.
韩信的圈套     
一天,我在书上看到这样一个故事:楚汉相争,项羽大败,逃到乌江边,看到蚂蚁围成“楚霸王死”几个字,大吃一惊,以为上天注定自己要死,便自刎了。  相似文献   

16.
项羽"乌江自刎",是汉代两大史学家司马迁和班固记录在《史记》、《汉书》中的实录,是特别用一大段文字记录的悲剧英雄谢幕,千百年来没有疑义。2007年2月,红学大家冯其庸先生在《中华文史论丛》发表《项羽不死于乌江考》,提出"项羽不死于乌江说",引发学术争议。由于冯文无"考"而借用"考证"之名造势,所生发出的学风问题已超出学术之外,引起了学术界的重视。2008年11月15日至18日,学术界在安徽和县召开了项羽学术讨论会,着重讨论了项羽"乌江自刎"的问题。这是数十年来不可多见的真正意义上的学术"论战"。文章对此作一阶段性的综述,为学术界的深入讨论提供信息资料,以飨对此关注的读者。  相似文献   

17.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这首《题乌江亭》的作者杜牧是晚唐著名诗人,和李商隐齐名,人称他们为“小李杜”。诗中所写的乌江亭是一个古迹,楚汉相争时,项羽被打败,在此自刎。对于项羽的自刎,不少人认为是一个“悲壮之举”,比杜牧晚出几百年的南宋女诗人李清照就是持这个看法的: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的写作背景是当时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南一隅,不思进取。她要借颂扬项羽来表达自己对南宋小朝廷的不满。杜牧却并不认为自刎的项羽是什么“鬼雄”。战争不可预测,胜败是兵家…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史记·项羽本纪》中关于垓下之战中的记载的真实性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项羽到乌江边上后,不是不肯过江,而是无法过江,不得已而自刎身亡。  相似文献   

19.
我总是把屈原的死和项羽的死联系起来。一文一武,都是自杀,且都死在水边:屈原自沉于汨罗之波,项羽自刎于乌江之畔。这两人的死,可能暗示着我们民族的一些真性情消亡了,我们民族最殷红的血流失在江水中,被冲淡了。  相似文献   

20.
冯其庸先生支持项羽“身死东城”而非“乌江自刎”一说,立论基础在对《史记·项羽本纪》中“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一句的分析上,而强调“欲”字,项羽仅是“欲”东渡而未曾东渡。分析《史记》中“欲”字的用法可以看出其立论不成立,“欲”丝毫不影响后面的句子表达另外的或者正相反对的意思,或者说,欲字的含盖性极弱,覆盖面很小,它往往只能涉及紧跟之一词,如果是动词,则只能约束到一个词。它的力量仅仅如此而已。项羽身死之“东城”与自刎之“乌江”乃交互成文,实指一地。由此,项羽死于乌江自不待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