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背后的深意在于授予学校和教师更大的课程自主权。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是推进国家课程的最优化实施,而国家课程最优化实施的唯一途径就是国家课程校本化。开设校本课程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从课程的现实化角度而言,只存在具体化了的学校课程,而不存在什么抽象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  相似文献   

2.
论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不仅适合我国新课程改革的特点和需要,也符合我们对学校作为一个学习型组织、教师作为一个专业工作者的教育假定。校本化课程实施是课程实施本性上的二元特征决定的,也是新课程改革本身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校本化课程实施可以化解新课程改革的"实验—推广"模式自身的问题,新课程改革为校本化课程实施提供了较为广阔的空间。校本化课程实施需要的条件包括:在国家层面上,国家课程要给校本化课程实施留下空间和余地;地方政府需要为学校的校本化课程实施提供政策、资源和科研等的支持、扶持和协助;学校需要具备校本化课程实施的能力和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3.
汪秀红 《中学教育》2010,(11):16-21
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不仅适合我国新课程改革的特点与需要,也符合学校作为一种学习型组织和教师作为一名专业工作者的基本教育假定。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一方面是由课程实施本身的二元特征所决定的;另一方面,也是由我国新课程改革本身的性质与特点决定的。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还有助于解决新课程改革"实验—推广"这一基本模式自身所存在的种种问题与弊端。本文将研究视角聚焦于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问题,试图通过对样本学校个性化实施国家课程的基本思路与做法的详细描述,阐明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基本思路、途径和所应该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吴柯佳 《生活教育》2016,(5):114-115
普通学校并不具备强有力的师资和丰富的课程资源,为解决这类学校课程改革之困,本文结合学校课改实例,通过进行校本课程改革、国家课程校本化补充以及课程与活动相辅相成三个途径,实现国家课程最优化校本实施,让普通学校的课程改革真正提高实效。  相似文献   

5.
课程资源是课程改革得以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广义地讲,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就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来讲,教材、教师、学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而学校以校为本进一步开发与利用的资源也主要围绕着教学内容进行;就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来讲,课程资源主要是围绕着课程开发的主题来进行的,其选择空间更大。我们发现,学校在课程资源校本化开发与利用的认识与实践上。不管是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还是校本课程的开发,还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拟从研究、培训机构角度谈谈对课程资源校本化开发与利用进行区域性推进的认识及实践。  相似文献   

6.
课程文化建设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推进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怎样将国家课程与学校课程有机整合?怎样开设学校课程?怎样实施学校课程?笔者认为,将国家课程实施与学校特色课程建设相结合,形成独特的课程文化,是学校特色建设的必由之路。一、开放与包容: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理性思考其一,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是新课程改革的本质要求。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核心理念,在课程建设方面体现为尊重学校差异和学生个性特点。  相似文献   

7.
编制学科模块课程纲要,是贯彻新一轮课程改革精神的要求,是学校进行课程管理的需要,是实现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师素质、加快教师成长的需要。学校要努力提高创造性实施国家课程的能力和水平,实现国家课程校本化,加大学校课程资源整合力度,积极开发出更多高质量的校本课程,构建起支撑、保障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8.
国家课程校本化是指学校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校本化、师本化、生本化地实施国家课程。"合·成"课程旨在整合资源、融合要素、适合师生,构建让每个人都能成长、成才、成功的学校课程体系。实践中,学校建立并完善指向育人目标、核心素养的多维课程结构,通过课题研究、课堂改革、课程开发、教师指导、学生活动等多种课程实施途径,通过综合化、差异化、多元化、信息化、可持续化的课程评价方法,精准高效地实施国家课程,满足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需求。  相似文献   

9.
全面完成国家课程标准中的STEM教育目标任务,关键在于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即进行STEM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与建设。应当从学校实际和地方特色出发,探索STEM教育课程校本化建设的途径、策略、模式和方法,积极推进STEM教育校本化实施。  相似文献   

10.
邓旭  王倩  彭波 《教育探索》2021,(2):16-20
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是联结课程理想与课程现实、融通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调适国家课程基准与学生个体差异间张力的必然选择.作为强化学校课程建设的重要阵地,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应遵循相应的价值逻辑、政策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解构国家课程标准、调整课程结构、革新教学模式、构建校本评价体系和创设课程管理组织,是持续有效推进国家...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中小学课程建设中涉及的"学校课程规划""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学校课程评价"和"学校课程管理"四个基本概念的内涵及其要义做了系统阐释,重点回应了如何做好学校课程规划、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三种模式、校本课程评价的重点及学校课程管理制度的构建等中小学校长、教师关于课程建设的常见困惑.  相似文献   

12.
高校素质教育课程主要是培养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课程,既有国家层面的统一要求,也有基于本地、本校实际情况进行校本化实施的空间和需求。在分析了高校素质教育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对学校形成自身办学特色、提高教学实效、促进教师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之后,归纳总结了目前比较流行的几种校本化课程实施途径,分析了校本化课程实施所需要的学校支持、教师学习、专家指导三个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我校以课程建设为突破口和切入点,进一步规范国家课程的开设,加大学校课程的开发力度,努力实现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师本化、师本课程小微化,不断提升教师开发、实施课程的能力,依托特色课程,点亮师生精彩人生。  相似文献   

14.
校本课程的存在有其特殊的国情和土壤。在我国,它的存在主要是为了激发学校办学的自主权、教育工作的创造性和教师发展的必要性等。在我国学校教育中人们重新审视校本课程时则提出另一概念:课程校本化。与校本课程相比,课程校本化更具专业性质,学校自主权的空间也更大。在此专业空间内,学校中有关教育主体与学校外教育主体各司其职,形成尽可能大的教育合力,是课程校本化的关键,也是我国学校课程开发自主权在现实中得到落实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5.
课程是学校建设和发展的基础,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是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的影响力直接决定着一所学校的影响力,如何促进课程的有效开发、整合与实施,是学校课程改革的永恒课题。多年来,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盛泽第二中学根据本校实际,在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地方课程的融入性实施、校本课程的精准化实施过程中,努力打造实施"智美"课程,提升学校办学品质。  相似文献   

16.
《现代教学》2011,(7):121-122
当前推进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命题是学校根据学生基础与需求的差异,创造性地、校本化地实施国家课程。根据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学校育人目标,我们以上海二期课改理念为指导,研制了《让课程适应并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学校课程方案,对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和校本课程开发进行了系统规划,明确了学校的课程理念、课程结构、课程门类、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课程建设的核心要素。  相似文献   

17.
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是指在遵循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基于学校实际情况和学生个性发展的特点和需求对国家课程进行创造性的开发和整合。“五育融合”背景下的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面临在观念、资源、实施等方面与传统课程冲突的困境。本文以Z校为例,提出应明确实施原则、重构学校课程体系、形成并实施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纲要的实施路径。在此基础上提出厘清课程内容、搭建“五育融合”课程实施平台、明确教学行为策略等要求。  相似文献   

18.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各中小学校在加强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同时,普遍加大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教学实施工作,校本课程已经成为国家课程、基础型课程的有效补充,成为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区基础教育中学课程改革在突破校本课程实践的瓶颈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李颖 《现代教学》2012,(6):17-18
要使每一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充分发展,就必须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充分考虑地区、本校学生的基础与需求,校本化实施国家课程。近年来,上海市第二中学以课程改革作为学校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在编制学校课程方案的基础上,着重以课程统整为渠道,创造性地实施适应该校实际需求的校本课程,在体育和艺术领域凸显出了该校特色。  相似文献   

20.
无论是国家课程,还是地方课程,最终都要在学校层面贯彻实施。而三级课程管理政策的确立,使得国家课程在学校层面的实施就不仅仅是一个执行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更为重要的创造和丰富的过程,即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课程的有效性和适切性,这也是校本课程开发活动的重要内容,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课程开发活动更有利于促进教师对课程的理解,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和实施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