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在前不久的一次教研活动中听了《螳螂捕蝉》一课,觉得受益匪浅。下面是本课的一个教学片段:师:你觉得吴王是个怎样的人?(小组讨论)生:我认为吴王是个独断专行的人。当他要攻打楚国时,有大臣提出不同的意见,他就固执地说,谁敢劝阻他,就处死谁。师:那吴王是个坏人喽?生:(思索片刻)我认为吴王也有他的优点。师:什么优点?生:他听了少年讲“螳螂捕蝉”的故事之后,就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说明他跟廉颇一样能知错就改。师:(微笑)你能对学过的人物进行比较,这个方法好。生:吴王还有其他优点。师:(饶有兴趣)说给大家听听。生:他对少年说:“你早晨跑…  相似文献   

2.
《螳螂捕蝉》这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在吴王不听大臣们劝告的情况下,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告诫吴王,终于使他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本文文字浅显,情节生动,孩子们很喜欢读。但在阅读中,孩子们不免会产生一些问题:吴王听了少年的话,为什么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少年为什么要讲这个故事?那些大臣们又会是怎么劝说吴王的呢?他们为什么没能劝阻住吴王呢?这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也正是教师可借以开发的教学资源,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立足点。因此,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三次换位思考,引领学生进行角色体验,使师生之间、生本之…  相似文献   

3.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个很有趣的成语故事,一起读课题:螳螂捕蝉(板书)师: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样有意思的故事,又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呢?大家快速读读课文就会明白的。(生读完课文)师:谁来用最简洁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样有意思的故事?生:课文主要讲吴王准备攻打楚国,遭到一些大臣的反对。可他固执不听,并且下令说,谁敢再劝阻他,他就处死谁。后来,有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给他讲了一个“螳螂捕蝉”的故事,他听后恍然大悟,决定不再攻打楚国了。师:说得很概括,也很完整,大家像他这样,同座位之间互相说说。(生同桌互说)师:如果再概…  相似文献   

4.
正一、说说主要人物和大概内容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螳螂捕蝉》一文,谁来告诉我们,课文主要讲了哪两个人之间的故事?生:吴王和少年。师:对。这两个人谁为主?生:少年。师:我把"少年"写得高一些。现在黑板上有三个词:少年、吴王和螳螂捕蝉。谁能用上这三个词,把课文的大概内容给大家讲一下呢?  相似文献   

5.
<螳螂捕蝉>这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在吴王不听大臣们劝告的情况下,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告诫吴王,终于使他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相似文献   

6.
正【案例】苏教版国标本第十二册《螳螂捕蝉》教学片断师:少年讲的故事让吴王恍然大悟。"恍然大悟"怎么理解?吴王究竟悟出了什么?生:"恍然大悟"的意思是一下子明白了。吴王一下子明白过来:我要攻打楚国,情形与故事中的蝉、螳螂、黄雀差不多,身后都有隐伏的祸患。生:吴王明白了,自己就像  相似文献   

7.
细节 回 放 : 师 :打 开 书 的 第 1页 看 书 上 的 图 ,图 上 有 什么 人 ?举 手 说。 生:有 老师 ,还 有 好 多同 学 。 师:他 们在 干 什 么? 生:在 课堂 听 课 。 生:在 举手 回 答 老师 的 问 题。 师 :是 的 ,他 们 在 认 真 听 讲 。是 听 谁说 ? 生:老 师。 师:对 。那 “倾 听”是什 么 意 思? 生:轻 轻地 听 。 (其 他 学生 笑 了 ,生 赶紧 捂 住 嘴) 生:细 细地 听 。 生:竖 起耳 朵 听 。 师:听 老师 说 什 么? 生:讲 课。 师:还 听老 师 说 什么 ? 生:听 老师 说 知 识。 生:听 老师 说 笔 顺。 师:还 要听 …  相似文献   

8.
一、扣住“始终”,从“终”出发,了解蜗牛最终没有搬家师:昨天,我们初步学习了《蜗牛搬家》。蜗牛搬家这个故事,大家喜欢吗?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这个故事,请看大屏幕。(生看视频听读课文)师:(播放中课件出现故障,不能播放)对不起,课件出现了问题。有谁记得刚才这个故事讲到哪里了?生:燕子帮蜗牛搬家。师:你听得真认真!现在课件出问题了,谁来帮我把这个故事讲下去?(生感到困难,没人举手)不要紧,简单地讲一讲,老师和你们一起来讲好不好?(师生合作讲述)师:(对一生)我听你说得挺好的,你来接着说给大家听,好吗?(生接着把故事说完)师:你真棒,比刚才…  相似文献   

9.
在我校举行的新课程调研课上,我听了汪藕花老师执教的《说声"对不起"》(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现摘取精彩片段如下——片段:生1:老师,"支支吾吾"是什么意思?师:你先看课文,当老师问陈刚这是怎么回事时,陈刚回答了吗?生1:他只是说"我——我——",然后就一个字都说不出来了。师:对呀!他想回答老师的话可是又不知道说什么,于是,说话就怎样——生1:"吞吞吐吐"的。我明白了,"支支吾吾"就  相似文献   

10.
正(课前讲"罗斯福保守秘密"和"周总理妙答外国官员"的机智故事)一揭题释题师:今天,宋老师要带大家去认识一位很会说话的小孩,愿意一同前往吗?——(出示课题"杨氏之子")他是谁?(生齐答"杨氏之子")师: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个题目的意思?生:杨氏的儿子。生:姓杨的女人的儿子。不对,应该是姓杨人家的儿子。师:对的,在这里"氏"是姓氏的意思。杨氏之子就是杨家的儿子,杨家的儿子就是杨氏之子。师:(指名两个男同学)你是——(生:李氏  相似文献   

11.
师:同学们,我姓于,叫于永正,来自江苏徐州。欢迎我吗?生:欢迎!师:谁愿意说一句欢迎我的话?生:欢迎于老师到我们砀师附小来作课!师:清楚,明白。谁能把话说得更好一些?让我听了更高兴,更激动。  相似文献   

12.
[片段]师:现在我们先看看在2、3、4自然段中,兔妈妈、小黑兔和小白兔都说了什么。从它们的话中,我们知道了什么呢?先读一读,再分学习小组讲一讲。(生自由读,小组交流。)师:先看妈妈的话(出示课文第二自然段,在“最出色”和“最大”下面加点)。大家听,“你们今天谁跑得最出色?我奖给他一个最大的蘑菇!”多亲切呀!妈妈是多么关心自己的孩子啊!大家读一读,读得亲切点。(生自由试读。)师:小黑兔听了妈妈的话是怎么说的?生:小黑兔得意地说:“得了第一名。”(生做得意的动作。)师:(出示插图2,说图意)大家看画面,想像一下当时小黑兔和乌龟赛跑的情…  相似文献   

13.
正【课例】师:上节课我们读了一个故事,名字叫——生:(齐说课题)会走路的树。师:(板书课题)“路”字我不会写,谁来帮帮我?生:是足字旁的路。师:为什么是足字旁?生:因为走路要用脚走。师:怪不得有人说:千里之行——(生接:始于足下),敢问路在何方?(生接:路在脚下)师:树也没有脚,怎么会走路呢?是谁糊里糊涂把它当成树了?生:是小鸟!  相似文献   

14.
[案例]师:小朋友们喜欢听故事吗?生:喜欢。师:下面大家一起来听一则寓言故事“龟兔赛跑”吧!(放录音)。生:好!师: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随音乐模仿故事中小猫、  相似文献   

15.
正师:什么是作文?作文就是把你要说的话记载下来,写成文章。你每天都在说话、都在听别人说话。生:如果说的话干干巴巴,一点生气也没有,谁爱听啊?同样地,如果写出来的作文干干巴巴,一点生气也没有,谁爱看啊!师:说话要说得生动、说得实在;作文也要写得生动、写得实在。而我们每天经历的各种各样的活动,正是体现我们丰富多彩、表现文风实在的最佳因素。比如,我们可以就同学们的年龄特点来写——小动物、植物是他们喜  相似文献   

16.
[案例]《螳螂捕蝉》教学片段。师:同学们,吴王听了少年的话恍然大悟,明白了自己的错误,于是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第二天上朝,他宣布了自己的决定,并阐释了其中的原  相似文献   

17.
师:(板书:世界)小朋友,谁认识这个词?生:世界。师:你能用一句话赞美一下我们这个世界吗?生:我们的世界很美丽。生:我们的世界多美呀!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多美呀)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童话故事,名字就叫——(指板书)让我们用赞美的语气—读一读。(学生很投入地齐读课题)师:接下来老师就来讲讲这个故事,小朋友们边听边想,故事讲了件什么事?(讲故事同时播放轻音乐)师:现在故事讲完了,请同学们回答问题。生:故事讲了一只小鸡看到了世界。师:有谁要补充吗?生:故事里讲了一只小鸡刚刚从蛋壳里孵出来看到了世界。师:有进步,但是…  相似文献   

18.
一、范读揭题,说出大意师:听一位老师说,我们班同学特别喜欢学寓言故事,是吗?生:(齐)是。师:那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寓言,题目叫《守株待兔》。下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听老师把这个故事给大家读一遍。听的时候请同学们注意从故事中找出一句最能说明题目意思的话来。要求听清楚了吗?下面就听老师来读这个故事。(师范读课文)师:课文中哪句话写出了题目的意思?生:从此他丢下了锄头,整天坐在树桩旁边等着,看有没有野兔再跑来撞死在树桩上。师:其实,题目“守株待兔”这四个字每个字的意思在这句话里都能找到。比如“兔”就是指句子中的——生:(…  相似文献   

19.
一、谈话沟通——其乐融融师:今天在场的不只我一位老师。想一想,怎么换个词问候大家,谁来说一说?生:老师们博学多才。师:听清楚要求,加一个词问候所有的老师。生:在场的老师们,下午好。师:非常好!大家注意,他加了一个词,“在场的”。请同学们再说一遍。生:在场的老师们,大家好!点评:我们在公开教学时,总要和学生进行沟通,但在沟通时,教师往往会因为顾及学生的情绪而进行浮泛的鼓励与肯定。从这位教师的课前交往中,我们看到了一种真实的对话,这种对话是建立在实事求是和相互尊重的基础上的,它是“真教学”的标志。“听清楚要求”,并不是对学…  相似文献   

20.
左婧 《教师》2014,(31):78-79
正一、快乐尝试,习作前指导师:(出示一盒奶酪神秘地说)同学们,瞧,我带来了什么?生:饼干。生:牛奶。师:是吗?谁再来猜猜!生:糖果?师:(摇头并板书:奶酪?)我手里的是一盒奶酪。师:现在,我们就用它来做个游戏。小小的的一盒奶酪,谁能吹倒它?(板书:谁"动"了我的)生:(齐读)谁动了我的奶酪?师:注意时间三十秒,方法:吹!谁愿意来试试?(学生跃跃欲试,纷纷举手)师:这样吧,我们推荐一个,力气最大,最会吹的——学生推荐班上最壮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