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指出,今后15年,科技工作的指导方针是: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自主创新是我国未来科学和技术发展的指导思想,对我国未来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科技人才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高校已经成为我国科技创新队伍中的主要力量,  相似文献   

2.
去年以来,我省认真贯彻全国科技大会精神,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发展指导方针,全面实施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创新,大力  相似文献   

3.
创新是当今世界的最强音,正如胡锦涛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所指出的:“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我国应对未来挑战的重大选择,是统领我国未来科技发展的战略主线,是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根本途径。世界科技发展的实践告诉我们:一个国家只有拥有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4.
李蓉 《教学月刊》2007,(6):22-24
一、引言胡锦涛同志在2006年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指出:"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我国应对未来挑战的重大选择,是统领我国未来科技发展的战略主线,是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根本途径。世界科技发展的实践告诉我们:一个国家只有拥有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先机、赢得主动。"  相似文献   

5.
坚持自主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我国应对未来挑战的重大选择,是统领我国科技发展的战略主线,是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根本途径。我们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着力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大力增强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努力形成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技术,推动我圜经济社会发展走上创新驱动的道路。  相似文献   

6.
奖励的力量     
9月15日,在《科技日报》与国家科技奖励工作办公室联合主办的“科技奖励60年”的座谈会上,国家科技奖励事业的参与者、见证者以及部分国家科技奖获得者欢聚一堂。共话60年来科技奖励工作的成就和经验,探讨未来的发展方向,为促进我国科技奖励事业持续科学发展、推进国家自主创新建设献计献策。  相似文献   

7.
创新型国家     
创新型国家是指那些将科技创新作为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形成日益强大竞争优势的国家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指导方针自主创新是我国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重点跨越,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是加快我国科技发展的有效途径;支撑发展,从现实紧迫需求出发,是我国科技发展的现实要求;引领未来,就是着眼长远,超前部署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是我国科技发展的长期根本任务创新型国家是指以技术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核心驱动力的国家。主要表现为:整个社会对创新活动的投入较高,重要产业的国  相似文献   

8.
建设创新型国家已成为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理性选择,日前国务院正式发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及其配套政策,明确了以自主创新为主旋律的中国科技在未来一段时间的主要目标,以及国家为此将采取的主要举措。本期我们特约教育部副部长赵沁平和为制定《规划纲要》而展开战略研究的有关专家组长,向关注《规划纲要》的广大留学人员介绍我国科技自主创新所涉及的不同领域的有关背景情况。  相似文献   

9.
《中国科技奖励》2009,(10):12-13
进入新世纪以来,为了紧跟世界经济科技发展大势,党中央、国务院于2006年制定完成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2006—2020)》,并颁布了《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提出了“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和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   

10.
《中国地质教育》2006,15(2):I0001-I0001
2006年2月9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全文发布。4万多字的《规划纲要》,站在历史的高度,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以建设创新型国家为奋斗目标,对我国未来15年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作出了全面规划和部署,是未来15年指导我国科技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相似文献   

11.
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发生重大变化,必须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构建新发展格局,确保我国产业安全和国家安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科技和产业基础.  相似文献   

12.
2006年是科技工作全面落实自主创新的重要一年。围绕自主创新这一主旋律,我们强烈地感知着历史的脉动,审视走过的路,我们在差距面前看到了希望,在成绩面前增强了信心。从今年年初的全国科技大会,到《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布实施,全社会高度关注和重视自主创新,已初步形成推动自主创新的热潮,一个有利于自主创新的大环境与良好氛围正在我国逐步形成。  相似文献   

13.
当时间的脚步迈入新世纪,我国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在经济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的交互作用下,世界经济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场创新战。《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确立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所有这些,对进一步完善和提升国家科技基本立法提出新的要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的实施,科技创新政策和相关经济配套政策需要及时调整。  相似文献   

14.
论点选辑     
我国科技发展思路将实现“五大转变”科技部副部长程津培在《科学时报》2005年12月14日发表意见认为,我国特定的国情和需求,决定了我国未来必须走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国家未来科学技术发展思路将实现“五个转变”。(1)在发展路径上从跟踪模仿为主向加强自主创新转变,确立自主创新的战略基点,力争在国际竞争中掌握更多的主动权。(2)在创新方式上从注重单  相似文献   

15.
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要进一步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力争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让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为进一步明确创新的地位,加强统筹部署和协调创新,提高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加强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全国科技创新大会7月6日至7日在北京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胡锦涛强调,要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相似文献   

16.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科技制度从建立初期国家统一管理、方向高度集中、政治色彩浓厚的计划发展模式转变为现阶段以自主创新、市场导向、企业主体、面向国际、着眼未来等为特征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现代科技创新体系,体现出了渐进性的变迁特征。从制度的适应性、有效性和可持续性三个方面阐述不同阶段科技制度的功能,把握好我国科技制度变迁的内在逻辑,将有利于科学展望我国科技制度的未来发展路向,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科技制度改革完善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7.
尚勇谈科技自主创新的三含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科学技术部副部长尚勇在2005年2月17日科技部组织的“科技界要加强科技自主创新座谈会”上指出,我国将坚持把推动自主创新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要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针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需求,努力实现关键领域的技术集成创新和突破;加强科技宏观管理,创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并且认为,科技自主创新应该包括三方面的含义:一是原始性创新,在科学技术领域努力获得更多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二是集成创新,使各种相关技术成果融合汇聚,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产业;三是在广泛吸收全…  相似文献   

18.
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我国应对未来挑战的重大选择,是统领我国未来科技发展的战略主线,是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根本途径.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自主创新之路.本文将从教育创新、市场导向、人才培养等方面,以吉利大学的创新教育为例,初步探讨中国大学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进程中的教育创新与人才培养问题.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面对世界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形势,党中央将自主创新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近年来,从部署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到召开全国科技大会,做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策,“创新”一词正日益深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我国用60年的时间,探索出了适合国情、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发展战略、发展方向、发展模式和发展道路.60年来,我国科技发展战略经历了从"追赶、跟踪"到"自主创新",科技发展方向从"以国防建设为中心"和"面向、依靠"到"支撑、引领",科技发展理念从重视"工业和军事工业科技"到大力发展"民生科技"的转变.认真分析以上根本性转变,对于提高我国的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