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月亮意象曾引起了中西方文人对美好未来的遐想及情感的寄托。在他们的笔下,“月亮”被赋予了不同的文化内涵。在文化视域下,分析古诗英译中月亮意象的传递。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芙蓉”这一意象承载了不同的情感意蕴,如《涉江采芙蓉》的思念之花和曹植《芙蓉赋》的理想之花。文人借助芙蓉本身的特征,来寄托自己特殊的情感意蕴,表面是在写花实则是在写情、言志,以使诗文达到雅俗共赏、清新脱俗的境界,对芙蓉意向的研究也能为中国古诗中的意象学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情感是意象创造的起点,从自然形象变化成为图案艺术形象,里面注入了艺术家的无限情感,是主客观的统一,物我交融,通过构思、联想、想象、创作而来。形式是情感的表达与传递,纵观历史,无论哪个时代的图案都通过形象形式暗示性的表达传递着人的情感。寓形寄意托物寄情,艺术家借自然界事物与形象,寄托和抒发了人的情感  相似文献   

4.
在唐代诗人笔下,灯烛是一种富于审美意蕴的艺术形象,是反映诗人独特的情感活动的经典意象之一。它是诗人情感的寄托,所以被诗人赋予了多重意义。灯烛意象在晚唐诗人李商隐笔下频频出现,体现了诗人的特定心态、特定的情感模式和审美模式。灯烛意象,映射出诗人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是诗人现实世界里苦痛怅惘的象征,是诗人虚幻世界里希望光明的象征。  相似文献   

5.
石金凤 《教学随笔》2016,(5):147-147
在唐代诗人笔下,灯烛是一种富于审美意蕴的艺术形象,是反映诗人独特的情感活动的经典意象之一。它是诗人情感的寄托,所以被诗人赋予了多重意义。灯烛意象在晚唐诗人李商隐笔下频频出现,体现了诗人的特定心态、特定的情感模式和审美模式。灯烛意象,映射出诗人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是诗人现实世界里苦痛怅惘的象征,是诗人虚幻世界里希望光明的象征。  相似文献   

6.
从老杜笔下的漂泊意象入手,运用知人论世、整理归类的方法,通过分析他的一些代表性诗作,剖析杜甫赋予一些漂泊意象的深刻内涵,寄托丰富的思想情感。  相似文献   

7.
月亮在中国文化中意象十分深邃。它是美丽的象征,创造了优美的审美意境。同时月亮也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它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表达了人们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怀念。在落泊者的笔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而月亮本身安宁与静谧的情韵,创造出静与美的审美意境,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引发了人们的哲理思考,月亮成为永恒的象征。  相似文献   

8.
在诗歌史上,梅花很早就被文人赋予了高洁品格的象征意义。到了宋代,咏梅成为文人的一时趣尚,两宋之交的杰出诗人陈与义一生以大量的诗篇咏梅,在梅的意象中,或寄托高远的人格理想,或传达脱俗的诗艺理念,或寄寓深切的怀乡之情,托意丰富,风格清迥,梅花的人文色彩得到进一步的强化。  相似文献   

9.
举凡古典诗歌,都会有一些意象,诗人为了更好地表情达意,总是撷起自然界中一些物象来抒发情怀,甚至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一些特定的意象上,久而久之这些物象就积淀了特定的人所共识的内涵。这些典型的意象的运用,不仅使诗歌表达简洁,且意味深长,真正达到了言约而意丰、语简而境生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文化的发展演变过程中,潇湘一词由地理走进了文学,从先秦到东晋完成了包含舜帝、二妃、屈原、渔父、桃源等众多元素的潇湘意象群的建构,成为文人"潇湘情结"的情感寄托,用以抒发其怀才不遇的幽怨和向往隐逸的情怀。"潇湘妃子"林黛玉的出现对潇湘意象群的拓展具有重要意义。继二妃之后她再度演绎了永恒的爱情传奇,与之前的文学作品共同表现出潇湘意象群所包含的贬谪、归隐、爱恋三大主题。  相似文献   

11.
从神话意象上考察,安徒生童话《海的女儿》中的小美人鱼形象渊源于斯拉夫神话的水仙女。这一神话意象后来流传到阿尔卑斯山以北的欧洲主要民族中并借助置换变形衍生出近现代欧洲艺作品鲁萨尔卡、温蒂娜等艺术形象,她们共同揭示了这一神话意象在经历人有意识的再创作之后成为一种通过对意象中包含的关键母题“下凡”和“归仙”的阐发,从而表达再创作基于自身生活经历追求心目中至美理想和永恒的情感的精神寄托。  相似文献   

12.
月亮意象在古典诗词中极为常见,且尤以思妇诗中出现次数最为频繁.月亮虽然只是自然界中的纯客观的物象,但它却逐渐成为华夏之邦"人化自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诗人某些特定情感的信息载体,并在规定的语境中,展示出了怀人思远的情感寄托流程及其鲜明的"哀而不伤"的审美趋向.论文从思妇诗的缘起及其诗中有关月亮的情境融合,来论述月亮成为思妇诗中一个重要意象的缘由.  相似文献   

13.
刘洁 《文学教育(上)》2011,(15):110-111
在中国古籍中,杜鹃有着丰富多彩的神话传说,杜鹃也因此走进古代文人的写作视角,成为文学中一个经常使用的意象。本文将结合文本分析与杜鹃有关的神话传说,试图以此探究出历代文人笔下杜鹃意象之神话渊源。  相似文献   

14.
《菅家文草·后集》中月意象的变化发展,揭示出菅原在继承传统上的新发展,以及月所体现出的菅原思想的变化。“月”从传统的时间意象到自然的审美意象,再到“意”“象”化合的情感意象逐步深入发展,但随着诗人情感的极端化,月意象又从情感寄托物回归到了其初始的自然意象。“一轮明月,几多情怀”,菅原把外在的语言表现与内在的情感思想有机结合,使诗文成为富有生命力的艺术形式,开拓了与既往作品截然不同的崭新的诗歌境界。  相似文献   

15.
《柳州师专学报》2016,(6):62-65
从古至今,文人墨客在写诗作词时都喜欢运用各种意象来寄托自己的情感,其中,"月"意象是诗人词人都非常钟爱的一种,被古今文人赋予了深刻的内涵。清代词人项鸿祚以写愁言恨著称,他的词集《忆云词》里运用了大量的"月"意象,这些"月"意象无不有着丰富而又深刻的意蕴。  相似文献   

16.
意象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诗中的意象往往寄托了作者的情思,例如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其中就涵盖了很多意象,有自然意象、社会意象,也有时间意象。通过这些意象,诗人间接向人们披露了自己内心的情感。通过分析十四行诗中的各种意象,希望能读懂莎士比亚,看到生活中的他是怎样对待身边的人、事、物,怎样经营自己的感情的。  相似文献   

17.
唐代兵制由府兵制逐渐向募兵制过渡,征人的衣物供给由自备逐渐转变为官给,征衣供给形式的变化并没有减弱征衣本身所寄寓的情感。征衣作为具体的生活物象,寄托了征人和思妇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的多样情感。在唐代边塞诗人的创作实践中,思妇、征人的情感倾向以及征衣与闺情相结合所构成的情感意境,使征衣意象的情感触角伸向了全社会。唐代边塞诗人在边塞诗中着力表现征衣意象的社会内涵,情感愿望和现实境遇的结合使征衣成为唐代边塞诗中含有丰富情感内涵和文化意蕴的审美意象。  相似文献   

18.
月亮意象正是由于积淀了中华民族丰富的社会心理,才会成为承载中国人情感的载体,负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在鲁迅笔下,月亮被赋予了丰富的情感,成为阴森恐怖、欢愉美好、无聊无奈、绝望麻木、虚伪自私的各色世界的象征。走进鲁迅作品中的月亮世界,理解月亮意象的象征意蕴,对解读鲁迅作品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太原大学学报》2015,(4):108-112
在传统中国绘画中,舟船虽作为画面点景要素,以一配角出现,但因其作为海上漂零之物,无所依托但却有着质朴、淑清、从流飘荡的独特品性,而成为画者思想、情感与理想的寄托,被赋予特定的象征意象,成为画面中重要的构成元素。中国山水、人物画中的舟船意象主要包括寓意飘泊不定的漂泊意象,别离时的伤感与惆怅的离别意象,洒脱、自由自在翱翔于天地间的自由意象,以及远离世俗喧嚣,笑傲江湖间,追求心灵释放与解脱的隐逸意象。这些意象承载和维系着画者的独立人格与理想追求。  相似文献   

20.
苏轼笔下的月意象千姿百态,含义丰富。中秋月是他一生情感历程的见证,或象征团圆、再生,或寄托思念和自我身世,伴他从"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的豪情壮志的青年词人到"心似已灰之木"的垂垂老者,其思想的转变从他的几首中秋词中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