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希腊时期幸福观的基本框架是理性主义幸福观和感性主义幸福观。沿承不同的哲学基础,现代心理学幸福感的研究领域也呈现出主观幸福感(SWB)与心理幸福感(PWB)两种不同的研究视角。主观幸福感把快乐定义为幸福,侧重个人的主观体验;心理幸福感把幸福理解为人潜能的实现,从人本质和人发展的角度诠释幸福,使人们对幸福感的理解更为全面和深刻。  相似文献   

2.
幸福观可分为“物质幸福观”、“精神幸福观”与“辩证幸福观”,每种幸福观的产生与发展都有其独特的历史与社会背景,只有社会发展目标与个人幸福追求相一致,社会发展才能够满足个人的幸福追求,个体才能体验到满意的幸福感,社会才能和谐进步。作为人生体验与追求的幸福感在新时代下以“居民幸福感”为载体出现,并与时代发展相结合表现出新的特点。我们应当根据人们不同层次与水平的幸福需求制订多维度的社会发展计划,在满足居民幸福感的同时实现社会的进步。  相似文献   

3.
中小学生幸福感评价的基本问题包括幸福感的内涵、构成、特点,学生的幸福观,幸福的意义等.虽然人们对幸福有多种看法,但幸福感作为个体主观感受的观点是各个层面的共识.从这一基本认识出发,我们以学生对幸福的理解和感受为基础,对幸福感若干基本问题进行了探讨.本文仅从中小学生幸福感评价的角度对学生的幸福观进行分析,以期为幸福感测评打下基础,并为改进教育工作、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三个方面分析了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和谐幸福观教育的必要性。并指出和谐幸福观教育需要强调精神幸福的重要性,倡导创造性幸福的具体实践,增强对他人幸福、社会幸福的道德情感,提升主观幸福感体验水平。  相似文献   

5.
如何提高人们的幸福感,使人们生活的更加幸福,是党和国家的历史使命。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强调幸福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辩证统一,是个人幸福和社会幸福的辩证统一,是创造和享受的辩证统一的科学的幸福观。因此,把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置于中国实际,指导中国幸福社会的建设,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幸福三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幸福是由外在因素和自身因素(包括身体因素和精神因素)构成的。如果说,条件论只注重幸福的外在因素,快感论(幸福感)只注重幸福的身体因素,那么,心态论(幸福论)就只注重幸福的精神因素。文章主张确立一种新的幸福观,并在语言分析方法的基础上,综合性地考察了上述三方面的关系,并从幸福感的相对性和合理的比较方法着手,展示出追求幸福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7.
今天的我们有着远远胜过父辈的充裕物质享受与教育条件,但人们的幸福感却没有因此而增强;此外,生活中存在着的大量病态幸福观,正在不知不觉中吞噬着规定着人们的幸福感受能力。如何增强最大多数社会成员的幸福感?这就要求社会必须给予个体获得幸福感的支持,首先制度的安排要体现公正,其次提供个体形成健康幸福观的文化环境;同时个体也应具有创造幸福的能力,唯有如此,主体才能更全面深入地参与生活,获得幸福的感受性也才能愈强。  相似文献   

8.
幸福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极大的关联性。幸福文化建设的拓展和深化,赋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的任务和要求,同时,也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许多新的问题,如思想政治教育中幸福观教育缺位,幸福观偏差造成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扭曲,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落后,大学生幸福感淡化阻碍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进一步提高等。在幸福文化建设背景下,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将幸福观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环境和条件,提升大学生的幸福感。  相似文献   

9.
道德与幸福的关系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论题,其核心在于如何解决道德与人的幸福的不一致问题,尤其是二者之间的冲突,即德福冲突问题。只注重物质财富所带来感官快乐的幸福只能是短暂消极的,只有在符合道德属性的实践基础上的幸福观才是对人的发展有意义的、积极的幸福观,才能达到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统一。基于马克思主义资本批判基础上的道德幸福观明确阐释了道德与幸福的一致性关系,并提出了将"社会个人"作为解决当代幸福观问题的新出路。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幸福观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重要人生问题。当前大学生幸福观存在着注重物质、个人、结果、虚无幸福,忽视精神、社会、过程、现实幸福的误区,主要由社会环境复杂化、学校教育异己化、家庭关怀淡漠化、个人感知弱化等因素所致。引导大学生形成健康的幸福观,可以通过价值融入、预警导航、文化渗透、情感体验等多种路径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