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教育   16篇
科学研究   1篇
信息传播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写于1 886年初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恩格斯在论述旧唯物主义时,曾经写道:“因此,它的历史观———如果它有某种历史观的话,———本质上也是实用主义的(pragmatisch) ,它按照行动的动机来判断一切,把历史人物分为君子和小人,并且照例认为君子  相似文献   
2.
启蒙的缺失与重建——对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马克思的"社会学意义上的形态学时间"即"三大社会形态"理论的时间观念来考察当代中国社会,我们发现它与启蒙时期的欧洲社会在文化心态上应该是"同时代的".众所周知,启蒙运动发生在18世纪的欧洲,因而启蒙精神也是当代中国文化的重要课题.然而,从近代中国以降,启蒙精神一直处于边缘的,甚至缺失的状态.在某种意义上,"文革"就是启蒙缺失的一个结果.在当代中国文化的发展中重建启蒙精神,并不意味着重走欧洲人的老路,我们追求的是一种经过反思和修正的启蒙精神.  相似文献   
3.
“主体间性”是一个似是而非的概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主体间性问题是哲学界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之一。然而有关这一问题的理论表达方式,特别是对“主体间性”这个概念本身,学者们的看法尚不尽相同。今年四月,由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主办的“西方哲学中的理性、主体性和主体间性”学术讨论会在上海召开。围绕“主体间性”概念的含义与译法,与会学者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这里编发的一组笔谈,是在会议发言的基础上组织形成的。  相似文献   
4.
俞吾金 《高中生》2012,(31):4-5
我国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曾说过,哲学就是对人生意义的探究。在历史的长河中,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就像流星从天际划过。怎样使自己短暂的人生获得意义?换言之,怎样使自己不虚度此生?这是我们每一个活着的人都应该思索的问题。在德国哲学家康德的墓碑上,刻着如下的话:在这里,伟大导师将流芳百世,青年人啊,要想想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人说":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这充分表明了志向的重要性。我认为,在探索人生与志向的关系时,以下三点是值得注意的。一是确立志向是人生中最紧要的事情。没有志向的人便等于放弃了自己的人生。历史和实践都表明,必须先确立志向,然后才有中  相似文献   
6.
我十余年探索马克思哲学基础理论,是沿着两个不同的维度展开的。一个维度“做加法”。比如,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有这样一种定见,即马克思主义有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英国古典经济学、德国古典哲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其实,这个观点是列宁于1913年在《启蒙》杂志上率先提出来的。由于列宁没有读过马克思的人类学笔记,所以他的观点有偏颇之处。  相似文献   
7.
幸福三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幸福是由外在因素和自身因素(包括身体因素和精神因素)构成的。如果说,条件论只注重幸福的外在因素,快感论(幸福感)只注重幸福的身体因素,那么,心态论(幸福论)就只注重幸福的精神因素。文章主张确立一种新的幸福观,并在语言分析方法的基础上,综合性地考察了上述三方面的关系,并从幸福感的相对性和合理的比较方法着手,展示出追求幸福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8.
“《现代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这门课涉及到现代国外形形色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潮,在这些思潮中,最具影响力的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因而也成了这门课的重点。就“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教学和科研来说,复旦哲学系在全国高校中起步最早。这门课1979年以讲座形式开设,于1982年成为选修课,1985年起进一步作为必修课,形成了由“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西方马克思主  相似文献   
9.
10.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两个不同的世界中:一个是日常生活的世界。用古人的话来说,每天起床就会遇到"柴米油盐酱醋茶"的问题。其实,大部分人一生的时间大多消耗在谋生的劳动中。这个世界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是每个人都无法回避的。另一个是安顿灵魂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人们会提问:为什么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人生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