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视听界》2012,(4):6-6
《视听界》多篇作品荣获中国广播电影电视报刊奖中国广播影视报刊协会2011年度优秀新闻作品近目揭晓。《视听界》的评论《善待学刊》(作者王晓明)、专访《第一财经频道的“第一梦想”——访第一财经频道总监谢力》(作者单文婷)获得一等奖,评论《停播商业广告=公益频道?》(作者金珠)获得二等奖。中国广播电影电视报刊优秀新闻作品是全国广播影视报刊业内规格最高、影响最大的奖项。本次评选,  相似文献   

2.
《中国广播》2009,(8):44-44
本刊讯 2009年7月18日至21日,由中国广播电影电视报刊协会主办、山东广播电视报刊中心承办的2008年度中国广播影视报刊协会优秀稿件定评会在济南举行。  相似文献   

3.
《视听界》2006,(3):F0004-F0004
综合性的广电蝶体:现有5个广播频率,4个电视频道,广播电视报,有线电视网络和中国淮海网。新闻宣传引导有力:电视《徐州新闻联播》、《徐州夜新闻》、《社会大观》、《生活110》.广播《麻辣新闻》、《经济纵横》,《走近科学》等栏目深受群众欢迎。近三年来,有近20篇作品在全国获奖。技术事业全省领先:拥有全省先进的硬盘自动化数字播出系统和6 2讯道全数字转播车、有线电视前端播出机房采用国际领先的技术设备。产业经营三年翻番:2005年产业经营总量达到1.513亿元,实现三年翻一番。各项改革不断深化:劳动用工制度、干部人事制度、分配制度以…  相似文献   

4.
赵春红 《视听界》2009,(2):79-79
中国广播电影电视报刊协会2009年初从全国300多家广播影视报刊社中评出了14家“全国知名品牌改革创新示范单位”,无锡广播电视报社入选。近年来,在广播电视报日渐寥落、顾影自怜的情形下.无锡广电报没有束手待毙,而是整合资源,自主创新,积极探寻城市广电报的新路。  相似文献   

5.
王建成 《记者摇篮》2004,(12):55-56
《广播电视报》是近二十年来随着广播电视的发展.尤其电视的迅速发展而诞生的产物。它的初期伴随着电视节目和电视频道的增加,借势曾经出现过快速发展和辉煌阶段。但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由于晚报、都市报、生活类报刊的兴起,《广播电视报》又受到专业的限制和市场需求的变化.使广播电视报在经营上出现了急速下滑现象。目前能够真正保持赢利的很少.大部分处于勉强生存状态。这在全国和辽宁省都有之。  相似文献   

6.
柳杨 《声屏世界》2001,(11):47-48
中国广播电影电视协会常务副会长张振东在1998年常务理事会的报告中指出:“广播电视报是广播电视的补充和延伸,是广播电视和人民群众之间的桥梁,它依附于广播电视又独立于广播电视……广播电视报不同于一般的专业报,广播电视的面儿有多宽,它的面就有多宽。”这一说法。为广播电视报的宣传报道又一次作了界定,打破了广播电视报以前“带电作业”的狭窄理念,为广播电视报指出了以广播电视为中心,在补充中丰富,在延伸中升华的创造天地和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7.
凌亚涛 《视听界》2002,(4):64-64
一直以来,消息的采写与创优是广播电视报的弱项。笔者刚刚参加了2001年度江苏省广播电视新闻奖报刊奖的评选工作,从全省15家广播电视报刊选送的消息作品来看,消息这条短腿依然很不健全,制约着广电报刊整体水平的提升。一、题材局限——广播电视报不是广电机关报  相似文献   

8.
正确认识广播电视报的现状,发现存在的问题,进而找到一条冲出“重围”的路,是本文试图探讨的问题。广播电视报的现状与问题(1)广播电视报固有优势逐渐减弱,受众群体日益萎缩。随着20世纪90年代生活服务类报刊的兴起、电视遥控器的普及、互联网络的高速发展等新情况的出现,观众对节目表的依赖程度大大降低。观众可选择媒介的多样化,导致全国广播电视报的受众数量一年不如一年。(2)广播电视报内容单一雷同、缺乏个性特色,无法满足读者需要。虽然很多广播电视报不断改版、扩版,版面增至24版到40版之间,有些还出版副刊或特刊,但周报的性质限制了…  相似文献   

9.
《中国广播》2012,(2):57-57
本刊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高级记者金树华和天津广播电视报编辑金丽琛撰写的《怎样做记者》一书,日前由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出版发行。  相似文献   

10.
许晓霞 《新闻世界》2011,(10):74-75
地市广播电视报是我国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兴盛的产物,是广播电视传媒的延伸。广播电视报在广播、电视与受众的沟通交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报业市场的激烈竞争,地市广播电视报如何更好地服务受众?如何谋求自身发展?唯有创新。创新,是振兴地市广播电视报的必由之路。从创新地域特色,创新服务特色,创新经营特色等方面,使地市广播电视报服务受众更胜一筹,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11.
沈爱华 《视听界》2000,(1):13-14,39
1999年,常州广播电视报实行改版,一年来,报纸受到社会的广泛好评。常州广播电视报改版后,头版以杂志型的格局给人以“夺目”的视觉冲击,24个版面以强大的信息量满足读者多种需要《视点》、《影视广角》、《生活》、《话说常州》、《百姓故事》等重点栏目的推出。给酝酿已久的  相似文献   

12.
葛湘 《视听界》2006,(2):87-88
2001年,无锡广播电视报发行量大幅滑坡,萎缩至10万份左右,广告收入也跌至800多万元,报纸生存陷于困境。困境给人敲响了警钟,要谋求发展,只有“换种活法”,走改革之路。面对巨大的生存危机,《无锡广播电视报》开始努力寻求变革。2002年《,无锡广播电视报》开始着手做好“跳出广电,着眼大都市”的准备,尝试推出《无锡新周刊》,以“新闻、娱乐、资讯”为主要框架,以B版的形式与A版——传统的广播电视内容互为补充,且作为《无锡广播电视报》的延伸。三年来,这份附属于广电报的新周刊逐渐被市民接受和认可。2004年下半年,《无锡广播电视报》又开…  相似文献   

13.
我国电视荧屏百花绽放,许多优秀栏目脱颖而出,成为人们喜闻乐见、拥有较高收视率的名牌栏目。广播电视报敏锐地察觉了这一现象,快速跟进,有的辟出专栏、甚至专版来与之连动。五光十色的荧屏为广播电视报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材料和资源,资源优势如何转化为版面优势,广播电视报怎样与电视栏目连动,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行业动态     
本刊四篇作品在“傲饰杯”全国广播电视期刊优稿评选中获奖中国广播电影电视报刊协会广播电视期刊专业委员会1999年度“傲饰杯”优秀稿件评选及2000年年会,6月2日至7日在泰山市举行。中央、各省市自治区的28家广播电视杂志精选的170多篇稿仲参加了评选.本刊选送的四篇作品全部获奖,其中《学者的底蕴智者的风范》获专访类一等奖,《挑战自然=挑战自我》、《你得有个家》分获通讯类、评论类二等奖;《包拯·焦点访谈·法律尊严》获评论类三等奖。本次会议必将对加强全国广播电视杂志编辑部门及杂志社之间的业务交流、促进…  相似文献   

15.
广播电视报如何深挖电视节目资源,优化整合节目内容是摆在广播电视报编辑面前的一道难题。笔者以《中国电视报》两文为例谈谈广播电视报编辑过程中的新思维。  相似文献   

16.
2005年度“上海广播电视奖”终评近日结束。获奖作品中有优秀广播新闻12篇,优秀广播社教作品10篇,优秀电视新闻17篇,优秀电视社教作品17篇。另有奖项为“广播文艺”10篇,“广播剧”3篇,“播音与主持”11档(节目),“广电报刊新闻、专稿”6篇等。  相似文献   

17.
刘奋 《视听纵横》2002,(4):17-18
广播电视报如何办得“抓人”,有很强的“卖点”,使发行工作从“要他订”变为“他要订”?这是时下各家广播电视报都费尽思量的问题。目前,全国广播电视报已经达到250多家,其在各地的发行量之大,覆盖面之广,远非一般报刊所能比。但是,随着广播电视事业特别是电视卫星传播技术的迅猛发展,广播电视报原来所依托的某些广电方面的优势正在逐渐缩小,而它的报业特点却日益明显。因此,从报业的角度对广播电视报的“卖点”进行分析,进而认清广播电视报在新形势下所面临的挑战及发展机遇,不仅很有必要,而且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阿丙 《新闻天地》2002,(6):19-20
一、现实呼唤新编排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讲,广播电视报是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伴生物。这个与广播、电视相伴随的新媒体的兴起、发展,得益于电视节目的日益丰富和电视频道的增多,更得益于电视节目预告表的特殊作用。所以至今还有许多人认为广播电视报是节目报。尽管这种认识存在偏颇,但还是说明了广播电视报和节目预告表的关系。事实也是如此,广播电视报人一直视节目预告表为广播电视报赖以生存的命根子。但是,广播电视报的节目预告表的编排方式却是几十年一贯制,以电视台为单位,以播出时间和电视节目先后为顺序。这种编排方式在电视频道少、电视节目不车富,观众选择空间不大的时期是可行的,但是随着电视频道越来越多,电视节目越来越丰富,观众选择  相似文献   

19.
随着报刊竞争的日益加剧,除日报外,晚报、家庭报、都市报都在蚕食着广播电视报的领地,它们定期或不定期地刊登节目预告,有的甚至还刊登剧情介绍。在这种情况下,广播电视报也只有适度扩张,把晚报、都市报的强项——社会新闻打造成广播电视报的一个亮点,这样广播电视报才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报刊大战中立于不败之地。那么.如何把社会新闻打造成广播电视报的亮点呢?  相似文献   

20.
广播电视报危机应对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熊江卫 《视听界》2006,(2):86-87
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广播电视的迅猛发展,广播电视报的发行量一度成为亮点,有的广播电视报发行量甚至高达上百万份;此后,广播电视报的发行开始大幅度地下滑。现在发行过百万的只有《中国电视报》了。造成生存危机的原因很多,其中有两个背景不容忽视。第一个背景是由广播电视报的报道主体决定的。广播电视报的报道主体是娱乐新闻,而娱乐新闻在社会上正逐步走向边缘化。随着新闻改革的进程,可以报道可以追踪的新闻越来越多,因此,娱乐新闻退居二线。有调查表明,大众对传媒的接受行为,已由长时间的“娱乐消费”为主转化为新时期的“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