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说中的矛盾冲突的形式有很多。茅盾的《春蚕》的矛盾冲突表现为喜与悲,丁玲的《果树园》矛盾冲突表现为表与里。小说中所设计的矛盾冲突是为了推动情节的发展,也是为了引人入胜,同时更好地表达小说的主题。  相似文献   

2.
所谓情节,就是小说中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也就是人物在一定时间内的行动过程。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等部分,有的作品兼有序幕和尾声。在小说中,情节相对人物来说有更大的虚构性,专以一个人为模特的小说比比皆是,但以一件实事作为小说整个情节的则不多见。作家在创作过程中,通常是在充分把握人物性格的基础上,把与之相关的诸多事件综合起来进行塑造。小说的情节是因人而设的,没有人物就没有情节,而透过这些情节又可反映人物的性格。在阅  相似文献   

3.
劳伦斯的小说《儿子与情人》中充满了日落、月光、死鸟、马以及纸片等诸多意象。劳伦斯正是通过这些意象的使用,准确而生动地刻画出人物的复杂感情和心理状况,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从而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相似文献   

4.
在小说《接骨师之女》中,美国华裔作家谭恩美通过巧妙地运用叙事技巧和精心地安排故事情节,讲述了发生在三代女性身上的故事,深刻地刻画了母女关系。本文仅以灵应盘对话、解读母亲手稿和人物失声三个重要情节的设计,分析谭恩美在小说中表现出的写作的独特性,探讨小说中的情节设计与母女关系这一主题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袁珍琴 《重庆师专学报》1999,18(3):65-67,70
本文探讨小说《绿卡》获得良好阅读效应的原因,论述了小说的悬念设置,人物性格表现,情节结构与主题深层内涵等各个方面,而认为小说 情节的新奇,突兀,变化与出人意外的穿插,是引起阅读兴味的主要手段,本文认为小说理论中“淡化情节”的主张,是直接导致社会兴味减退的主张,认为小说向:写实、回归,重视情节的艺术结构,是在社会群体中重建阅读效应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6.
情节是小说的三要素之一,它由表现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一系列生活事件有机组成。也就是说情节一般带有故事性,所以通常又称为故事情节。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是吸引读者的直接动力,尤其对于富于幻想和好奇的中学生来说,情节的曲折动人,更是读者废寝忘食的原因,比如武侠小说,言情小说等。当然,仅仅满足于情节,那是低层次的欣赏。还应该认识到,情节是受现实生活制约的,它是现实生活的艺术反映,透过情节,一个重要的目标是反映人物的性格,所以往往情节又被认为是人物性格的历史。正确地把握小说的情节,对于认识小说的人物形象,理解作品主题,深刻领悟其艺术魅力起着重要作用。在小说单元教学中,对小说情节的欣  相似文献   

7.
鬼怪小说是人类文学创作中的一个十分特殊的表现形态。本文从生成背景、情节、主题、叙事形态等方面分析了英国哥特小说与六朝志怪小说的某些共性倾向。  相似文献   

8.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体裁。欣赏小说的过程也是审美享受的过程。要欣赏小说,首先要从人物、情节、环境出发,分析作品主题,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例如分析微型小说《在柏林》,这篇小说最为突出之处是其颇具特色的情节设计。  相似文献   

9.
短篇小说是小说的一种样式。其基本特征是篇幅较短,容量较小;情节较简单,主题较集中;人物较少,性格较单纯。其情节又称故事情节,是作者依据上述特点,从人物塑造及主题表现等角度出发,经由对社会生活艺术加工而构成的一种侧面性领域,片断性过程;是真实性与典型化相结合的产物;具有简单、集中与形象、生动等特点。而篇幅越拉越长,情节越写越散,却是新时期以来短篇小说,特别是其中情节小说等创作中一种严重倾向。为此,笔者拟结合有关作品实际,对短篇小说情节集中性问题从如下三个方面作一简要论述。一短篇小说的情节,以至情节…  相似文献   

10.
莫林·黛丽(Maureen Daly)于1942年发表了《第十七个夏季》(The Seventeenth Summer),小说一经发表就备受关注,遂而成为美国少年浪漫爱情小说的鼻祖,小说在背景、主题、情节和象征技巧上具有鲜明特点。作者将小说背景置于二战后期,以此考察战后美国家庭女性特殊的生存状态。主题上,黛丽试探性触碰了敏感话题,如青少年亲吻,饮酒或吸烟,由此反映出少年浪漫爱情小说主题的丰富性与尖锐性。小说在情节上凸显出作者对主次情节匠心独运处理。在写作技巧上,作者运用了象征手法来表现主题、刻画人物。以上特点不仅使作者与作品的"鼻祖"美誉实至名归,而且为少年浪漫爱情小说的后继强劲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莫林·黛丽(Maureen Daly)于1942年发表了《第十七个夏季》(The Seventeenth Summer),小说一经发表就备受关注,遂而成为美国少年浪漫爱情小说的鼻祖,小说在背景、主题、情节和象征技巧上具有鲜明特点。作者将小说背景置于二战后期,以此考察战后美国家庭女性特殊的生存状态。主题上,黛丽试探性触碰了敏感话题,如青少年亲吻,饮酒或吸烟,由此反映出少年浪漫爱情小说主题的丰富性与尖锐性。小说在情节上凸显出作者对主次情节匠心独运处理。在写作技巧上,作者运用了象征手法来表现主题、刻画人物。以上特点不仅使作者与作品的"鼻祖"美誉实至名归,而且为少年浪漫爱情小说的后继强劲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叶聪灵一直深爱神秘莫测的玄幻世界,喜欢复杂难懂的推理秩序,喜欢扑朔迷离的情节设计。她最大的理想是写实验小说:追求不同的小说题材和风格,写不同的主题和感觉。在生活里,叶聪灵却是一个非常平凡的女生,因为读研的生活太  相似文献   

13.
面对一篇小说,能否不借助其他资料读懂它,关键要看能否领会其主题。主题是小说的灵魂,是作者的写作目的所在。从一定意义上看,人物的塑造、情节的构思、环境的设置最终都是为表现主题服务的。因此,把握了小说的主题,也会更深刻地  相似文献   

14.
《药》是鲁迅小说的名篇,它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曾经激励过五四革命青年们的心。但对今天的学生来说,小说创作年代相对久远,内容题材远离学生生活,情节头绪繁多,结构形式复杂,把握小说的主题,是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相似文献   

15.
任何小说形式和叙事方式的采用都是以其表现的内容为前提的。加缪通过淡化小说中的客观时间,切断人物行动和情节发展的内在联系,并置人物行动等方式建构了小说共时性极强的空间形式,突破了小说传统叙事模式表层的线性发展和因果联系及由此带来的主题的单一性,成功地用小说形式艺术地表现了人类生存状况等多重主题。  相似文献   

16.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运用散文体的语言,通过描写完整的情节和典型的环境来反映社会生活的叙事性作品。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三者相互依存,构成有机的整体,共同为小说的主题服务,也就是反映某一时代的社会生活和人们的文化心理等。其中人物是小说的中心,没有人物就没有小说。但人物总  相似文献   

17.
<正>初读苏联作家康·麦里汉的小说《隧道》,感叹这是一个讲述可悲、可叹、可怜的父子关系的故事。但在阅读中发现,作者设计了许多不合常理的情节,这些情节成了理解小说内容的障碍。笔者尝试以解构阅读的方式,来扫清小说阅读过程中的障碍。一、梳理情节,解构谎言小说讲述了一个坐火车的儿子,因隧道铁轨故障临时停车,想看望住在隧道附近的父亲,作为修  相似文献   

18.
情节是小说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它是指表现人物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系列生活事件的发展过程.是由一系列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具体事件构成的。同时,小说是由细节组成的.把握细节是解读小说的钥匙;小说又是靠细节支撑的,解读小说,其实就是通过对诸多细节的解析把握全文。在课堂教学中,合理把握情节与细节的关系,直接影响我们对外国小说的正确解读。  相似文献   

19.
情节在现当代严肃文学中的阙如已是不争的事实。探讨这个问题的由来也是摆在中外文学史家面前的一个无可回避的课题。但若从情节及其与主题的关系切入,我们不难发现两者(情节由高走低,主题由低走高)在小说甚至戏剧史上恰好表现为一个X的两条曲线。本文从十七世纪欧洲“黄金世纪”文学切入.瞻前顾后,以期展示西方小说在十七世纪这个特定历史时期所呈现的情节和主题完美结合的历史范式,它不妨被称之为文学的“黄金定律”。  相似文献   

20.
文章对屠格涅夫长篇小说的叙事手法进行了分析.指出其中既有19世纪中期西欧现实主义小说艺术的吸收、更多的是作家本人的发展和创造。其叙事的特点是时间明晰而凝聚,情节线索单一且有明确的开端和结束,人物多置于时间和情节的发展中表现出性格的丰富。此外.他在多部小说中成功地运用辩论情节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的冲突,以私奔情节将事件推向高潮。还采用相同的人物关系模式以表现两部“多余人”小说的相同主题。这些都说明他在长篇小说创作中形成了独具风格的叙事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