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将女性问题置于女人与女人、男人与男人、男人与女人之间的关系即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中进行考察,尤其是两性关系问题,考察如何合理处理好两性关系。反映在推动性别平等的男性参与中,则是男性在此问题上的如何作为。文章无意论证男性在推动性别平等上的单方面参与,而是把男女绑定在一起进行考究,要探讨的是两性关系问题,并试图借探讨两性关系如何重塑来重新商榷男女平等的提法是否合理,从中国传统思想中涉及对两性关系问题的看法的角度,提出"适中"、"男女合为一个整体"思想,以协调两性关系,希望本文对性别问题的解决有所补裨。  相似文献   

2.
《历史无情》是现代作家师陀的一部长篇小说,当我们从性别视角,站在性别立场审视师陀作为男性作家所塑造的男女形象时,作品中人物形象因性别差异所显示的支配与被支配、统治与被统治的不平等两性关系异常突出,正如美国妇女运动代言人凯特.米利特所言,两性关系是一种政治关系。  相似文献   

3.
女性散文对两性关系的思考是女性主体建构的重要方面。上世纪90年代女性散文洞穿了男性偶像的虚妄和父权文化所建构的爱情神话的虚幻,反思女性在寻找爱情偶像的过程中自身主体性的消泯,从而在正视男性精神缺陷的基础上,回到一个又一个具体的女人与男人的日常生存中,建构一种全新的男女互为主客体的主体与主体间关系。  相似文献   

4.
本文旨在通过对《儿子与情人》中的人物进行重新分析,从而阐释它不只是一部"成长小说"或者是俄狄浦斯情结的再现,更是一部女人战胜男人的小说。通过这部小说,劳伦斯道出了两性关系的另外一种形式:女人控制男人,从而展示了无论生活在父权统治之下,还是重返母系社会,都不能够和谐地生活。男女各尽所能,平等相处,这才是生活之道。  相似文献   

5.
生态女性主义是第三次女权运动浪潮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女性主义运动与生态主义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它认为人对自然的统治与男人对女人的统治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并试图打破这种二元对立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男性与女性之间的和谐共处.D.H.劳伦斯在小说《恋爱中的女人》中,通过对英国工业化小镇以及女主人公厄秀拉的刻画,批判了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对自然的破坏以及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抑,表达了实现人与自然和男女两性关系和谐的美好愿望.  相似文献   

6.
生理性别是先天的,而社会性别是后天获得的。彝族俐侎人育儿习俗折射出社会群体的社会性别观念,对儿童建构社会性别有重要影响。文章从社会性别的视角出发,观察俐侎人在育儿习俗中对待男女两性儿童的具体差异,探讨分析彝族俐侎人育儿习俗对儿童社会性别构建的功能,提出如何因势利导,合理发挥育儿习俗的作用以推进两性平等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时间中的孩子》是英国当代著名作家伊恩·麦克尤恩的转型之作,在作品中,作者有意让读者对男权社会单一男性气质与单一女性气质对立的传统婚姻模式进行再思考——麦克尤恩通过对男女主角的刻画,对性别概念进行了重新定义,展现出和谐的两性关系;而另外一对具有传统性别气质的男女角色的关系却走向了破裂。这是作者对性别体系的扩充和丰富,对两性关系的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女性角色是弱与退的堆砌,男性角色是刚与理的熔铸及权天欲海的写作模式三个方面进行论述,评述了《因为女人》中两性关系的天然的不平等,指出了作者的犀利之处与局限.  相似文献   

9.
广告中的语言、男女形象的塑造以及广告中反映的男女身份和权力都深深体现了一种以男性为中心的主流意识性别关系.文章从女性主义角度揭示了这种性别关系的不平等,指出生物学结构的等级观念支配着广告中关于性别的话语,广告中的语言、形象和身份、权力关系都是自然化性别差异观点的直接产物,看似远离意识形态的广告,实际上却代表了男性霸权文化.文章同时也指出,广告中男女形象塑造的变化和男女身份、权力关系的变化引起了男女性别关系意识的变化和改进,从而可以促进女性意识的提高以及整个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以社会性别的视角,从法律方面对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妇女的地位作了探讨。这个时期意大利妇女的法律地位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她们与男权存在着矛盾,处于依附男性的从属地位;另一方面,她们与男性的利益并不完全对立,也享有一定的权利。不过,当时妇女在法律上受到的保护是在男女不平等的性别文化机制下获得的,并不能改变她们在法律上的弱者地位。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对人的发现主要是对男人价值的肯定,在这期间,意大利社会的父权制本质并没有改变,传统的性别关系依然牢固,女性的价值和尊严没有得到应有的承认。意大利妇女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处境说明,与生产力和科学技术走向近代的历程相比,人的观念,尤其是性别观念的近代化需要更长时间。  相似文献   

11.
人们常常以“食色性也”证明古人承认性爱之本能,却没有意识到这种价值判断仅施惠于男性,恰恰是对女性实行压制的权威性话语,助成中国几千年宗法伦理制下男女的不平等。文章以古籍中的“色”指女人着手,分析两性所受之不同对待,说明女性无权“好色”及在两性关系上的被动甚至被占有的地位,从一个方面解释了中国古代的社会生活特点。  相似文献   

12.
在《法国中尉的女人》中,萨拉从既定秩序中异化,选择孤独作为生存方式:挑战既定秩序,建立女性话语;唤醒被责任,道德和义务压抑的男性内心世界,培育他们对女性的同情心;和男性合作,在差异和平等基础上寻求伙伴式两性关系,而不是缔结传统婚姻关系。萨拉主体性消除和建构模式体现后现代女性主义反对男性文化,建立女性话语:反对二元论,探索多元模式;在平等和合作基础上建立伙伴式两性关系的思想。  相似文献   

13.
在近现代,特别是16-17世纪的欧洲旅行家的记录中大量出现了这样一种描述:印度焚烧寡妇是对女人毒害丈夫这样一种行为的惩罚。本文通过对近现代印度和欧洲的考察,试图证明欧洲人的的这种描述只不过是缓解当时两性间紧张关系的一种社会安全阀机制而已,通过这种机制,男人与女人间的敌意得以缓解,两性关系得以维持。  相似文献   

14.
当下热门美剧《致命女人》讲述了生活在美国不同年代的三位女性在各自的婚姻中处理丈夫不忠问题的故事。探戈作为故事中不可或缺的艺术元素巧妙地隐喻了故事的结局,引发了人们对两性关系和婚姻生活的思考。幸福的婚姻犹如探戈,需要男人和女人两个人平等地共舞,方能划出最美的舞步,缔造美好的生活。平等、两性、两人之舞是探戈的艺术精髓所在,也昭示了当代两性相处之道和幸福婚姻的真谛。  相似文献   

15.
在近现代,特别是16—17世纪的欧洲旅行家的记录中大量出现了这样一种描述印度焚烧寡妇是对女人毒害这样一种行为的惩罚。本通过对近现代印度和欧洲的考察,试图证明欧洲人的的这种丈夫描述只不过是缓解当时两性间紧张关系的一种社会安全阀机制而已,通过这种机制,男人与女人间的敌意得以缓解,两性关系得以维持。  相似文献   

16.
现在的性别教育研究基本运用的是女性视角,男性视角被忽略了。男性视角指的是站在男性的立场和角度探讨教育中与性别相关的现象和问题,旨在揭露男生受教育不平等问题,反思、批判教育领域中的父权文化,最终实现男性和女性共同进步,推动社会和谐发展。新的性别差距的出现客观上要求教育研究应具有男性视角;重视男性视角是国外教育研究发展的趋势;教育研究应具有男性视角存在学理依据。教育研究具有男性视角利于推动性别平等教育深入发展和开拓新的实践可能。  相似文献   

17.
论我国电视广告中和谐性别观念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和谐首先应该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在一个人的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首先应该是男女地位的平等。然而,我国长期以来,盛行男权主义,女人大都成为了男人的附属品。现代社会,这种观念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缓解,但依然缺乏必要的敏感和意识。通过电视广告中所产生的大量性别歧视现象就可窥见一斑。性别不平等不仅是社会不和谐的表现,从更深层次说是对女性人格的侵犯和尊严的亵渎。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性别歧视对家庭和社会所造成的不良影响,不断提高女性地位,促进女性维权意识的觉醒,努力营造男女平等的和谐社会氛围。  相似文献   

18.
人的性别意识和性别行为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家庭环境和社会文化制约中形成的.本文将知识女性成长环境置于社会性别概念范畴之中,分析性别概念对知识女性成才所造成的影响.社会性别分析是锐利的批判武器,从理论上解构两性关系不平等的根源.社会性别问题的传统思维必须得到改变,知识女性的自信度和自身价值必须得到提高、欣赏和认同,才能取得与男性平等的权利和地位.  相似文献   

19.
卢艳梅 《文教资料》2013,(32):80-82
舍伍德·安德森的作品中常常涉及到对男女两性关系问题的探讨。通过分析《林中之死》这一文本,联系作家的生平、创作思想等,对小说中存在的两性关系进行梳理,指出,作家通过叙述者“我”的成长与格兰姆斯夫人的死亡这一对照,表达了在男女两性关系上“天才”与“缪斯”的定位。  相似文献   

20.
《弗兰肯斯坦》是英国女作家玛丽·雪莱创作的女性哥特小说。传统的女性哥特强调男女的二元对立,以及对父权社会的批判。而后女性主义哥特突破女性哥特对父权的批判,默认男女性别平等。笔者从后女性主义哥特的视角来探讨小说中的男女人物及两性关系。为两性关系的发展提供新的方向,同时赋予了这部经典的女性哥特小说全新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