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学习型组织,根据六条相互补充的行为准则来设计:创造不断学习的机会。促进探讨和对话。鼓励共同学习和团队学习。建立学习及学习共享系统。促使成员迈向共同愿景。使组织和环境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2.
学习型学校是一种特殊的学习型组织,具有民主性、合作性、开放性、超越性、人文性五个特征;学习型学校具有明晰的教育理念,即教师从个人学习走向团队学习、学生从“维持性学习”走向“发展性学习”,建立灵活多元的培养目标体系,成为社区文化的中心;学习型学校的创建策略有:发展共同愿景,培育学习文化,制度从“管人”转换到“促人”,结构从“封闭”走向“开放”。  相似文献   

3.
学习型组织文化在当代的兴起和发展有其必然性。学习型组织文化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基石,是保证组织不断创新的充分条件,是员工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在组织中培育学习型文化的主要环节包括:确立组织的共同愿景、培育团队精神、制定以学习为导向的激励政策、加强员工培训、注重能力建设、鼓励员工个人学习。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对于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组织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体现了人类对于教育和学习的新思考和对终身学习的不断追求。每个组织成员的学习动机、组织内认同的共同愿景以及经常性的深度汇谈是一个学习型组织良好运行必不可少的因素。将成人在学习和生活中的经验以叙事的方式在学习型组织内进行沟通交流,有助于促进组织成员个人进行批判性反思并形成组织的共同愿景,是赋予成人学习型组织生命意义,构建更加生态高效的成人学习型组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第一,在学习的主体上,要从个人学习向组织共同学习转变。按照学习型组织理论,学习的主体指的不是个人,而是在个人出色学习基础上整个团队资源共享、系统互动、开放式的共同学习。就学习主体而言,人类学习有个人学习和组织学习两个基本方式。个人学习是组织学习的基础,这一点不能否定。但单一的个体学习,已经落后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6.
如何开展教师团队学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团队是由少数具有互补技能、具有共同目标、愿意相互承担责任的人们组成的群体。他们在一起工作时所取得的成就,远比按个人的方式或者以工作群体为基础的方式运作时所取得的成就大得多。团队学习就是发展团队成员互相配合、整体搭配与实现共同目标能力的学习活动及其过程。学习型组织理论认为,只有组织拥有众多的会学习的团队,才可能发展成为善于学习的组织。  相似文献   

7.
李同同 《成人教育》2019,39(8):16-20
近年来对于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组织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体现了人类对于教育和学习的新思考,也体现了人类在实现自由全面发展、获得更高新的生命方面的不懈努力。每个组织成员的学习意识、组织内广泛认可的共同愿景以及经常性的深度汇谈是一个学习型组织良好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将成人学习型组织中产生的共同经验以叙事的方式在组织内进行沟通交流,有助于促进组织成员个人进行批判性反思并形成组织的共同愿景,是赋予成人学习型组织生命意义,构建更加生态高效的成人学习型组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学习型组织是最高层次的学习 ,学习型组织有一系列重要特点。建设学习型组织就是要建设具有相应特点的有共同目标并全体努力实现共同目标的组织。具体的建设方法可以表述为一系列的步骤或程序  相似文献   

9.
“学习型班级”是由教师和具有年龄同质性的学生组成,班级的生成到解体具有显著的时限性,表现出一定的组织特征。在教师的引导下,具有明确一致的个人和集体愿景,师生之间真诚合作,创造出优良的学习环境和文化氛围,形成自觉纪律,激发个人和团体持续不断的学习,不断超越自我、修正自身行为,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学习群体。学习型班级要“让所有的孩子都能学习”并“活出生命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一、正确认识学习型组织 (一)学习型组织的概念 学习型组织是全体成员全身心投入并持续增长学习力的组织,是让成员体会到工作中生命意义的组织,是通过学习创造自我、扩大未来能量的组织。它有六大构成要素:拥有终身学习的理论;建立多元回馈和开放的学习系统;形成学习共享和互助的组织氛围;具有实现共同愿景的不断增长的学习力;工作学习化使成员活出生命意义;学习工作化使组织不断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行政组织理论和学理比较角度,对学习型组织的核心概念:个体学习、组织学习和学习型组织三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以及个体学习和组织学习的转化机制、知识传递机制进行了研究和辨析,结果显示:个体学习是构建学习型组织的基础,组织学习是个体学习的系统性整合,学习型组织是组织学习的学习指导理念与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   

12.
基于绩效的企业培训中的协作学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高绩效是企业培训的最终目标,培训的协作学习分为学习职务化和学习组织化两个阶段。学习职务化阶段通过开发个体心智模式和个体情境意识提高个体任务绩效;学习组织化阶段,通过开发共享心智模式和小组情境意识提高个体关系绩效,进而提升小组任务绩效。  相似文献   

13.
本文首先介绍了个人学习与组织学习 ;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建立学习组织的基本要素 ;最后 ,指出了在学习组织中应着重解决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4.
非正式群体的个体是知识传播的有效途径,知识通过个体传播到正式组织形成组织知识。在分析并提出必要假设基础上,构建不同条件下知识传播模型,分析组织成员流动性对知识传播的高峰期和组织的知识存量的影响,为组织管理者促进学习型组织形成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学术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一般来说,合作学习的基本特征有:积极的相互依赖,责任,面对面的相互促进,关注社交的技巧和小队运作的技巧;合作学习的实施过程包括:形成异质学习小队,呈现活动内容,小队讨论与实践,评估个体学生的掌握程度,计算小队提高分并确认小队的贡献;有效的合作学习需要一定环境(特别是物理环境、组织环境和指导环境)的支持。  相似文献   

16.
院校研究与学习分析在学习研究方面同异并存,皆利用大数据探寻学生学习的优劣.院校研究主要依赖大学的管理和调查数据,学习分析主要使用学习管理系统收集的数据.院校研究聚焦于帮助大学“知己知彼”,学习分析旨在助力“知学生”“知学习”“知教育”.院校研究为学校层面决策提供实证研究证据,学习分析识别学生个体学习行为从而支持个性化学...  相似文献   

17.
通过文献综述、开放式的访谈、专家学者的咨询等方法构建了大学学习型组织发展结构的理论模型,并通过小样本的预测试编制了大学学习型组织发展问卷。经过对正式问卷采集的数据进行的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大学学习型组织发展的结构模型分为自我超越、心智模式、共同愿景、团队学习、系统思考五个维度,32个题项,该问卷因素结构清晰,信度和效度均较好。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终身学习的历史逻辑演进的梳理与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学习化社会是终身学习理论进行可操作性定义时所衍生的逻辑结果,是终身学习理论的制度化模式。在其型构过程中,学习化社会作为组织系统的分析框架具有五个侧度:行动主体;物质基础;非物质资源投入;制度安排;组织形式。  相似文献   

19.
The current paper provides insight into the learning strategies adopted by children working at Minimally Invasive Education (MIE) Learning Stations. Previous research has clearly indicated the attainment of basic computer literacy by groups of young children in the age groups of 7–14 years. This learning takes place due to the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group social processes, an aspect crucial for achieving basic computing skills. The paper describes the process of socially shared understanding and learning as being crucial to individual learning. It is to be noted that this approach of socially shared learning does not challenge the analysis of the individual level of processing; it maintains that individual learning is vital in any learning context, but insufficient to build the psychology of learning. MIE research is of the view that young children learn through interaction with others, particularly peers as it provides an important context for social and cognitive learning. For it is in this way that children make sense of their own experience and environment. Hence, schools are not the only privileged sites of learning.  相似文献   

20.
This article provides a brief overview of the framework of nonlinear pedagogy and evidence emanating from motor learning literature that underpins a nonlinear pedagogical approach. In addition, challenges for nonlinear pedagogy and a discussion on how nonlinear pedagogy support the work of physical education (PE) teachers will be shared. Evidence from the increasing volume of work on nonlinear learning from motor learning literature is used to suggest how acquisition of movement skills is supported by nonlinearity. The emergence of goal-directed behaviors is a consequence of the performer, environmental, and task constraints. With a nonlinear pedagogy approach, the focus is on the individual learner where opportunities for meaningful actions can be learnt. Design principles based on representativeness, focus of attention, functional variability, manipulation of constraints, and ensuring relevant information-movement couplings can be delivered via pedagogical channels of instructions, practices, and feedback to the learners. Importantly, this focus on the individual sets the foundation for a developing nonlinear pedagogy framework to enhance teaching in PE although the challenges are non-trivia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