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电影《影》改编自小说文本《荆州杀》,是2018年的一大电影巨制。张艺谋作为电影的编剧和导演,他主要从三个方面改编小说文本《荆州杀》:一是地域特色的保留和电影化立场的坚守;二是电影经过表现精英向大众的阶级突破和国家到个人的重心切换而重塑起来的崭新历史观;三是电影通过对男性之欲、女性所求和权力者的渴望三方面的描写表达出的在森严稳定的历史秩序下本我释放的回归。分析电影《影》和小说文本《荆州杀》之间的区别,探讨中国电影拍摄以及对原著的中国式改编问题。  相似文献   

2.
余华是我国先锋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小说《活着》标志着其创作风格逐渐开始演变,他才华横溢的语言操纵能力、天才的想象力使得这部小说享誉中外。由张艺谋执导的同名电影于1994年上映,影片一经播出同样声誉斐然。《活着》小说和电影从主题思想、故事背景、人物形象和结构线索四个方面都存在不同之处,这主要因为余华和张艺谋对"活着"内涵意义有不同理解、电影与小说表现效果不同以及电影有着严格的审核标准。但小说和电影都促使受众思考活着的方式与意义。  相似文献   

3.
音乐是电影的重要表现手段,被称为电影的"第二语言"。在第五代导演代表人物张艺谋的电影作品中,音乐的表现力得到了充分的个性化的释放。在"大片"、"大制作"电影强势争夺观众的背景下,《我的父亲母亲》与《山楂树之恋》作为小成本电影以另一种风格、另一种方式感染和感动着观众。其音乐创作注重"中国元素"特别是中国民间元素、民族元素、原生态元素的创造性运用,传统而不老套,朴素之中又透出清新,成为电影整体结构中鲜活而独特的魅力元素。  相似文献   

4.
罗忠贤 《初中生》2013,(13):27-28
在中国,张艺谋几乎是一个人人皆知的名字。我一直以为张艺谋的人生如他的电影一样充满传奇,直到看了他新近出版的口述传记《张艺谋的作业》,我才恍然大悟,电影奇才张艺谋原来下的也是笨功夫。张艺谋涉足摄影时还是一个二十出头的毛头小伙子,启蒙老师是他的表哥。有一次,他跟着表哥拍了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张艺谋导演的新片《金陵十三钗》入手,试图从其电影的叙事主题、风格、镜头语言几个方面来分析张导电影近二十年来的国际化进程。这个进程可以大致分为两个阶段: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以"东方奇观"式的镜像语言来表述原生态的中国文化;本世纪至今,从《英雄》、《十面埋伏》到《金陵十三钗》,对以好莱坞为首的欧美电影制作经验的模仿作为国际化的主体策略,以此融入世界主流电影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6.
在好莱坞电影几乎独占电影市场的背景下,中国电影慢慢在国际上获得了一些认可。张艺谋,作为中国的"第五代导演",执导的电影以满满的乡土情味著称,尤其是其早期的电影——从《红高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到《秋菊打官司》,这些电影使他斩获多项国际大奖,成为国际知名导演。本文通过对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的分析,探讨该电影与东方主义的关系,通过对其中一些元素的解读,从另一个角度了解张艺谋的电影引起国际关注,获得好评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张艺谋在不同的电影作品中,用不同的方式,不同的风格,塑造了不同身份但性格相似或相近的人物形象,使人物形象具有符号性。张艺谋电影作品中的主要人物性格都可以用一句话、一个短语、一个概念来表达,追求的是某种抽象性和普遍性的具有类型化、象征化特征的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8.
余华是我国先锋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小说《活着》标志着其创作风格逐渐开始演变,他才华横溢的语言操纵能力、天才的想象力使得这部小说享誉中外。由张艺谋执导的同名电影于1994年上映,影片一经拇出同样声誉斐然。《活着》小说和电影从主题思想、故事背景、人物形象和结构线索四个方面都存在不同之处,这主要因为余华和张艺谋对“活着”内涵意义有不同理解、电影与小说表现效果不同以及电影有着严格的审核标准。但小说和电影都促使受众思考活着的方式与意义。  相似文献   

9.
张艺谋的电影《影》一经上映就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在《影》这部电影中,讲述了一个关于权力博弈、国土争夺、生存欲望的故事,将闲适空灵的传统水墨画和欲望汹涌的权谋相结合,展现出了强大的戏剧张力,构筑了一个封闭、紧张、阴郁的艺术空间。在这个空间中,张艺谋非常注重人物的内在情绪表达,并且将情绪的焦点集中于身份的焦虑上。影片中人物受自我缺失、身份取代、身份矛盾等因素影响,深陷身份焦虑的泥潭之中,都拼尽全力试图打破困局,走出属于自己的路,构建自己的身份,寻找自我。  相似文献   

10.
韩磊 《八小时以外》2013,(7):106-109
2013年6月,《中国合伙人》累计票房成功突破5亿,成为中国影史第11部票房过5亿的华语电影。5亿,一下子成了华语电影票房的新标杆。在这个"5亿俱乐部"中,齐聚华语电影的领军人物,徐峥、周星驰、成龙、姜文、冯小刚、张艺谋、李安、徐克、陈可辛等,在演员的队列中,有三人分别导演或参演了  相似文献   

11.
作为第五代电影导演代表之一的张艺谋,到目前为止创作的16部电影作品,有12部改编自文学原本,如《红高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金陵十三钗》等。张艺谋电影多由文学原本而来是一个公开的秘密,张艺谋电影对文学原本的选择是一种尴尬和无奈,张艺谋电影对文学原本改编的"要诀"是对成功与亮丽的追求。  相似文献   

12.
张艺谋是中国“第五代”导演的领军人物,也是中国电影的代表人物之一.张艺谋善于用华美的色彩装扮电影,不仅可以带给观众完美的视觉享受,而且也使得他的电影艺术更具有审美价值.对于张艺谋来说色彩是他传达情感、营造氛围、渲染场景的重要元素,是他为影片艺术造型的重要方式,当然这种造型风格是千变万化、不断求变的.张艺谋对电影视觉造型的追求,已经上升为他的电影艺术风格,色彩甚至成为一种象征符号,是其影片的生命.  相似文献   

13.
《归来》     
张艺谋又要出新作了。这部改编自严歌苓小说《陆犯焉识》的电影《归来》被称为“心血之作”,结合原作与导演的风格,本就构成不锚的卖点。影片集合了多位一线实力演员和强大的拍摄队伍,并称该片将采用IMAX技术,欲打造首部国产IMAX文艺大片。相对于张艺谋的身份而言,这些也不算什么,其实观众最期待的或许还是张艺谋真正的归来一一在经历了商业大片的风风雨雨后,对文艺风格电影的回归。  相似文献   

14.
民俗作为人类的文化遗产,是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张艺谋的电影既借鉴了西方电影美学思想,又吸收了传统民族文化养分。他早期的电影很多都具有中华传统文化风格,电影中的服装、音乐、语言等方面处处显示了我国历史悠久的民俗文化,民族特色鲜明。张艺谋电影中的民俗意象对张艺谋的电影,对中国民俗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范畴,它已深深扎根于各项古典艺术门类,沉积于民族文化心理,并作为各类艺术的审美理想追求,影响着历代中国影人。陈凯歌作为"第五代"电影导演的佼佼者,他在传承由费穆开启的电影意境探索之路,借鉴了水华、崔嵬、吴贻弓等电影人的风格之路后,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影像之路。本文以陈凯歌前期电影为例进行分析,主要包括:《黄土地》(1984)、《大阅兵》(1986)、《孩子王》(1987)、《边走边唱》(1991)、《霸王别姬》(1993)从陈凯歌前期电影意境的形态、创作手法两方面展开论述,探析他在中国电影意境方面的成就和经验。  相似文献   

16.
张艺谋的电影创作贯穿了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到新世纪以来的当下,常常处于时代文化潮头,具有某种文化编年的意味。更准确地说,是当下的时代、社会、文化创造了张艺谋,制造了一种独特的“张艺谋现象”。在张艺谋电影创作的表象背后,我们可以发现文化、社会、时代变迁的轨迹。划分了张艺谋电影的几个主要阶段,分析了各个阶段具有代表性意义的影片的艺术与文化特点,进而探析张艺谋电影的美学风格变迁、文化流变及文化价值或文化缺失。  相似文献   

17.
1988年,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在谈论一部电影——《红高粱).张艺谋执导的这部片子在3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获得金熊奖,这是中国电影第一次在国际影展上斩获大奖。也正是这一年.MJ的《Bad》由中国唱片总公司上海分公司引入,成为他在中国正式发行的第一张专辑。  相似文献   

18.
《文学教育(上)》2010,(4):159-159
莫言的《红高粱》曾经被张艺谋成功改编成为经典之作,但是后来他和影视的结合越来越少。莫言说,小说和改编“双赢”才是成功的,“我和张艺谋的第一次合作《红高粱》应该是一个双赢的合作,因为他的改编这个电影在国际上获得大奖,这部小说的知名度获得很大的提高。后来我们还有一次合作,是一个中篇,《师傅越来越幽默》,后来改编成了一个叫做《幸福时光》的电影。  相似文献   

19.
《大红灯笼高高挂》是1991年由张艺谋执导的影片,这部影片不仅代表了张艺谋影片的美学风格,而且从中可以发见第五代电影共同的美学风格.《紫蝴蝶》是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于2003年,由娄烨执导,刘烨、章子怡、李冰冰等主演的影片,这部影片不仅代表了娄烨影片的美学风格,而且从中可以发见第六代电影美学风格的重要向度.第五代电影试图探索民族文化的历史和民族心理的结构,偏向宏大叙事,电影借助视听效果、情境氛围、剧情人物等体现鲜明的民族历史性,象征寓意性强烈.第六代电影充斥着不确定性和怀疑态度,表现在视听上的反讽性、碎片化的叙事、虚无感的人物形象等方面.  相似文献   

20.
由于影像叙事与文学叙事的不同,使<色戒>的电影文本与小说文本同中存异.首先,在小说文本中,叙事上有着巴赫金意义上的对话性,表现了王佳芝意识中个人话语与革命话语的冲突,而电影将王佳芝的内心冲突外化为几条故事线索.其次,电影用色艺术与小说文本用词风格的差异.电影采用了深栗色基调,辅捉到了沪、港都市的高雅之气,但也丧失了小说用词风格的丰富与华丽.在用色特点上,<色戒>不同于张艺谋等商业大片的用色风格,接近于中国早期表现"小城镇"文化景现的电影,同时具有当代美国好莱坞电影的用色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