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转喻作为人类不可或缺的一种认知和思维方式,为语言的输出和理解提供了信息通道。本研究以新闻报道作为研究载体,首先从修辞、认知语言学、语用学三个角度对转喻的概念进行了简单的归纳,分析英语新闻语言中的各类转喻现象,进而从经济性原则和修辞效果方面探讨新闻语言中转喻的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认知的角度探讨了英语委婉语的生成机制,认为概念转喻作为人类的一种基本认知方式,对英语委婉语构建和识解具有很强的阐释力。通过对典型英语委婉语的分析可以看出,以概念转喻为基础的理想化认知模型(ICM)是对英语委婉语进行阐释的一种最为根本的机制。  相似文献   

3.
隐喻和转喻不仅是语言表达思想经济而有效的手段,更重要的还是思维和认知工具。本文在对隐喻和转喻的概念理解基础上,从隐喻和转喻认知思维模式的角度分析了“眼睛”的意象图示和其词义在汉语和英语中的义项拓展过程,最后阐述了这种义项拓展所反映出的中、西认知模式的异同。  相似文献   

4.
认知理论框架下的转喻与概念整合理论关联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框架下,对转喻与概念整合理论进行关联研究,其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转喻的认知分析,概念整合理论的认知阐释,转喻与概念整合理论的相互渗透。  相似文献   

5.
<正>《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颁布已有一年多的时间,其理念要想落实到课堂就不能仅停留在文本上,而是要走进教师群体的心里。对此,我刊执行主编邢佳立(以下简称“邢”)对课程标准修订组核心成员孙晓天(以下简称“孙”)教授进行了访谈。  相似文献   

6.
转喻作为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段,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当代对转喻的研究受到了语言学的深远影响。本文基于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结合目前英语专业普遍使用的《高级英语》教材,对转喻的意义进行了分析,从形式和功能两方面探讨了英语转喻的汉译策略。旨在加强对英语教、学实践中出现的转喻修辞进行科学性的应用和研究,以期达到明晰转喻本质及其应用、在教与学过程中避免语用失误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自《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的理念后,“对话”作为一种教学形态越来越多地出现在课堂教学中。然而,从实际教学现状看,课堂“对话”中出现了忽视文本甚至丢弃文本的倾向。本文试着对文本在“对话”教学中的地位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8.
转喻是叙述者有意采取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叙事策略。转喻的叙事策略功能主要有四项:设定叙事焦点;建立“叙事空白”;架起心理通道,使读者对文本进行转喻推理;成就文本阐释的开放性和多样性。  相似文献   

9.
汤天颖 《文教资料》2013,(28):19-20
成语意义是有组合性和概念性的,文章通过对英语成语的分析,即那些含有身体部位“头”的成语,研究这些成语以什么概念隐喻或者转喻做基础。  相似文献   

10.
2004年高考英语浙江卷(以下简称“2004年卷”)重视交际,贴近生活,追求真实,强调应用,符合英语课程的改革趋势。仔细分析、解读2004年卷,对把握2005年高考英语浙江卷(以下简称“2005年卷”)的命题走势和科学复习迎考是很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11.
语言形式批评是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的主潮,“文本”概念就是在这一思潮中生发出来并成为文学理论的重要范畴之一,也是当前文学研究领域最常用而使用又最为混乱的重要术语之一。鲁东大学汉语言文学院董希文博士《文学文本理论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3月出版。以下简称《文本研究》)一书知难而进,对“文本”进行了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的深入阐析,其理论勇气委实可嘉。该书是国内第一部系统研究文本理论的专著,对于梳理文本观念发展脉络、正确开展文本分析与批评,进而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艺理论体系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认知语言学认为,转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法,而且是一种认知机制,是扩展概念意义最基本的方法之一。本文以“V+门”结构中“门”的概念为研究对象,通过不同的转喻映射特征来分析“门”的概念转喻意义,有助于深入剖析“门”这一概念的转喻路径及其内在认知机制,从而可以更全面地理解转喻的本质、工作原理及其功能,促进语言教学和交际。  相似文献   

13.
“对话”理念引入语文教学是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以下简称《标准》)中的一大亮点。在《标准》中 ,“对话”一词出现在两处 :“语文教学应该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前者指一般教学对话 ,包括师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的主体间对话 ,它贯穿在语文读、写、听、说的整个教学过程中 ;后者指阅读教学对话 ,它应该包括以下几层内容 :(1)教师与文本的对话 ;(2)教师引导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 ;(3)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4)教师引导学生在同伴之间展开对话以加深对文…  相似文献   

14.
汪琼 《教师》2015,(3):45-46
鉴于文化教学对语言学习的重要影响以及国内高中面临多种高中英语教材的选择的难题,笔者选择对使用面比较广的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版(以下简称“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版(以下简称“北师大版”)高中英语教材从文化输入角度进行对比分析,并对使用两套教材的英语教师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5.
习语是语言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普遍的隐喻性思维不可避免地反映在习语中,而且这些隐喻性概念在很多方面都因文化而有所差异.本论文化通过对英语习语的认知特点和形成机制的分析,认为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或转喻)是英语习语的意义理据,文化知识对习语的意义理解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认知语义学认为概念转喻是思维、认知推理的方式,在语言使用中具有普遍性。体验性是转喻具有跨语言可译性的认知基础,"语言-认知-世界"的多重互动和谐原则是概念转喻翻译的总体认知原则。研究提出三条转喻翻译的认知语义策略:(1)在源语和目标语之间建立转喻认知图式,实现创造性的翻译;(2)把转喻翻译看作是一个双重认知过程,传达准确的文化意义;(3)转喻翻译要在目标语中找到概念和形式的统一,实现源语和目标语认知的和谐。  相似文献   

17.
钱荃 《语文学习》2020,(1):63-68
2000年,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首次引入“非连续性文本”概念,开始引发国内阅读研究者的广泛关注;2011年,我国《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义教课标)直接提出学生应“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1],使得非连续性文本成为国内阅读教学与测试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PISA2015年的结果显示,我国学生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测试结果不佳。实际上,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也并非中学语文教学的主流。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后,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日益频繁。“国外”类词如“出国”“留学”“国外”“海外”等在日常交流中被大量使用。通过分析语料发现,“国外”的转喻义主要有:指代某个具体国家、指代部分国家、指代一个国家的机构和某个领域、指代欧美发达国家。“国外”的转喻投射遵循以下规律:语义缩小、语义的选择性和行业、领域的差异性。在“国外”这一认知模型中,经济发达、文明程度高、技术先进的国家是转喻投射中常见的源范畴。  相似文献   

19.
依法治国理念既是高考命题“一点四面”中的“一面”,也是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部分,因而在未来的教育教学与命卷 考查中均属重要内容。本文以《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 年版)、(以下简称“课标”)作为文本分析的主要对象,将其中的 法治部分内容摘取归类并进行综合评析。  相似文献   

20.
转喻的认知功能及其对汉语俗语的认知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知语言学认为,转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一种思维和行为方式,是一个在同一个“理想化认知模型”(ICM)内用一个概念实体作为工具(vehicle),为另一个代表认知目标(target)的概念实体提供心理途径(mental access)的认知过程。本文从这一观点出发分析了 Radden,G.&Z.Kovecses 提出的与转喻生成密切相关的六种典型 ICM,并讨论了汉语俗语的四种转喻生成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