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 毫秒
1.
《达洛卫夫人》是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典范之作,标志着伍尔夫叙事技巧的成熟。同时,它又是一部富含女性主义思想的女性作品。一些女权主义评论者认为小说女主人公克拉丽莎是男权文化的产物。在前人基础上,本文从另一角度出发,竭力全面阐述克拉丽莎的自我的历程,即形成、沦丧、重建到最终回归,以求对作品中的女性主义思想能有更充实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说“阿”     
一个名素前冠以“阿”字,这种构词形式此自古然,魏晋以后受佛经的影响其风尤盛.这个“阿”一般认为是发语词或前缀,对此我们不持疑义.但是一般说来作为缀(一)它是由实词虚化而成的,也就是说它有源可寻,且从语源看,“阿”和它后面的实素的语义结合具有可解释性.那么,“阿”虚化之前的词义是什么呢?(二)它是一个不自由语素,只能与另一个单音节词构成一个双音节词,不能游离于词以外自由运用,那么“阿”有无以词的形式自由运用的情况,并以此来证明它的初始义呢?我们认为这两个问题有讨论之必要,且本文就是围绕以上提出的两个问题展开讨论的.我们认为前缀“阿”的来源至少有四个:(一)同“(?)”,(二)梵语或其它外来语A或uo的音译,(三)第一人称代词“我”,(四)疑问代词“何”.  相似文献   

3.
一、我们的观点“比较文学”在今天已经够上“显学”的头衔了,但是,什么是比较文学或比较文学是什么?对此,学者们仍众说纷纭.法国学派认为,“比较文学是国际间的文学关系史.比较文学家跨越语言或民族的界限,注视着两国或几国文学之间主题、书籍、情感的交流”(基亚语).美国学派认为,“简言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雷马克语).苏联学派认为,“历史比较文艺学是文学史的一个分支,它研究国际的文学联系和关系,研究世界各国  相似文献   

4.
“周秦汉唐文化研究中心”的成立意味着打破各学科固有的界限,集多学科之优势,在更广阔的视野内,从更高的观察点,重新认识这段历史。但是当我们动手来研究这段历史之始,我认为有必要首先分清“文化史”与“文明史”的基本内涵。目前我国文化史研究的实践给我们留下了这样的印象:人们对“文化”和“文化史”的理解存在很大的差异。最流行的看法认为,“文化”是人类历史实践活动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而“文化史”则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历史。这样的“文化”及“文化史”概念听起来似乎是包罗万象的,但它有如下的缺点:它无异于告诉我们,只要把人类创造的这些财富罗列出来就构成了一部文化史。这样的文化史仿佛把我们带进一座人类文化展览馆,我们只看到琳琅满目的陈列品,却不知道人们为什么和何以创造了这样的文化。从本世纪初到时下一部部文化史丛书的编纂正是在这样的“文化”概念指引下的结  相似文献   

5.
《阿Q正传》问世以来,围绕着如何正确认识和评价阿Q这个典型形象的问题,许多文学评论家、文学史研究者曾发表过不少意见,对于我们认识阿Q这个典型人物,给予过重要的启示和帮助。但是有些论点,今天看来,仍有进一步研究之必要。有的认为“‘阿Q相’未必全然是中国民族所特具,似人类普遍弱点的一种”。有的认为《阿Q正传》是“描写中国民族的灵魂”,阿Q的性格特征是“自大”、“卑怯”、“善变”、“自欺”。有的认为“阿Q是一个流氓无产者”。有的认为“阿Q,主要是一个思想性的典型,是阿Q主义或阿Q精神的寄植者;这是一个集合体,在阿Q这个人物身上集合着各阶级的各色各样的阿Q主义,也就是鲁迅  相似文献   

6.
和谐社会与和谐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和谐社会应该有与之相适应的和谐理论。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但人们对它的认识,可以因条件的不同而有差别,有一种认识把它归结为“仇必仇到底”的斗争哲学,另一种认识把它归结为“仇必和而解”的和谐理论;还有一种认识,仅就事物发展的某一阶段来说,认为有“和而解”,也有“裂而解”或“灭而解”,归结为“反有多式演,演有多样解”。其实,马克思认为辩证法的实质应该包括“共存”、“斗争”、“融合”三项内容。  相似文献   

7.
古人说:“文章有众人不下手而我偏下手者,有众人下手而我不下手者。”这就要求同学们作文时要别出心裁,有创意。所谓有创意即有创立新意或创造性的见解意境的意思。它是托着人类理想飞翔的翅膀,没有人类的不断创新,就没有人类的进步,更没有丰富多彩的世界。江泽民同志多次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教育。”  相似文献   

8.
宋末刘辰翁在南宋倪思《班马异同》基础上撰著的《班马异同评》,是我国古代文学批评中较早接触到人物形象问题的一部著作,它从赏鉴角度比较全面、比较系统地总结了《史记》塑造人物的一些经验和“决窍”,如传记文学写人不仅要写“功状”,还要写出展示人物精神面貌的细节;写人必须绘声绘色,婉曲尽情,写出人的“意态”;写人还要突入人的灵魂,洞见人的肺腑,写出人的“心事”,等等。这对于后世作家和文学理论家都产生过相当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维特根斯坦前期认为语言是一种图式,强调语言对事实的依赖关系:后期认为语言是一种现实的活动,是一种博采或游戏,语言的意义在于它的使用,哲学的任务应是“治疗语言疾病”。文章还分析了维氏上述哲学观的积极性和局限性。  相似文献   

10.
如果说,“为了让每一位学生发展”是本次课改的核心理念的话,我认为,作为学校的校长应该把“为了每一位教师的发展”也作为核心理念。校长是学校工作的灵魂,他的工作内容涉及到方方面面,人力资源作为所有资源中最重要的因素,它的开发和管理也就成为校长工作中核心的核心。在新课改实施的今天,如何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通过反思,我的体会是:第一,要着眼发展,用好管理的人本原则。这是校长事业成败的关键。一所学校,教师是推动教育发展的根本力量,因  相似文献   

11.
有论者认为《三侠五义》的灵魂人物白玉堂是甘受招安的投降派,从而批评书中英雄人物是“驯服的走狗”,该书“也没有什么思想见地”。而笔者认为:白受封非其所愿,是受到江湖兄弟的情感绑架,才暂时蛰伏于开封府。作者着意刻画了他的苦闷挣扎与逃离。因此不宜简单认定《三侠五义》宣扬奴性。  相似文献   

12.
杜甫评价庾信作品时称"庾信文章老更成",后又屡屡用"老成"评价他人的文学作品。"老成"体现出杜甫的文学审美观念,也是杜甫作品努力追求并达成的艺术高点。溯源"老成"一词词义,结合历代文学批评家对"老成"的理解,分析杜甫后期作品,发现"老成"一词既有"穷而后工"之意,也有"宏博渊雅"之内涵。  相似文献   

13.
美国剧作家田纳西.威廉斯的《欲望号街车》是一部伟大的精神悲剧。剧中女主人公布兰琪的悲剧结局给观众和评论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带来了诸多关于其疯癫根源的疑问和不解。关于她的悲剧命运,评论界观点不一。本文从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理论入手,分析布兰琪悲剧命运的深层原因,从而得出结论:正是布兰琪本我和超我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最终导致了她的悲剧。  相似文献   

14.
新世纪农民小说创作延续了新时期后期的创作思绪,“底层写作”,农民人生命运的“苦难”与“酸辛”及“历史负担的沉重”等。但有一些创作倾向值得注意,也即所谓“农民人生命运的‘寻根’”,广大农民.一方面寻觅着物质生活之根、赖以生存的靠山——官和钱。另一方面也在寻觅生存之根,“相信了自己”——斗争与反抗,这恰恰与鲁迅《阿Q正传》、毛泽东《湖南农民考察报告》等桴鼓相应,这就有了别一种特殊的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15.
贾平凹惯用"文化"的视角来审视人生.他笔下的女性可以看作两种文化的代码.以<浮躁>中的小水为代表的"传统"女性表达了他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以<废都>中唐宛儿为代表的女性则体现了他对现代文明的思考和批判.从贾平凹笔下的女性形象,我们可以看出他创作的文化心态及作家对重塑国民性格的思考.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日本在军事上的频频举动再次引发人们对和平宪法的深入思考。和平宪法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在宪法第九条的基础上产生了八项和平原则,它与宪法第九条一起构战后日本和平精神的要义。和平宪法自生效的那一刻起,就遗留了许多历史问题。这些遗留问题主要包括"芦田修正"、非军事化不彻底和宪法的严肃执行问题。  相似文献   

17.
日本作家三岛由纪夫的长篇小说《爱的饥渴》讲述了一个女人和三名男子之间的婚爱故事。主人公悦子的一生是不断寻爱又不断遭遇失败的历程。长期的压抑终于导致了最后的爆发,她残忍地杀死了自己的意中人以求解脱,结果却是堕入更深的痛苦和虚无。造成这种悲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性爱中无法体验真实的自我是浅层根源;文化冲突造成的身份危机和内心痛苦是深层根源;人对生存意义的追问及结果的不可得导致的虚无感是最终根源。所以说《爱的饥渴》的悲剧是人性自身的悲剧。  相似文献   

18.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批判费尔巴哈为重点,确立了唯物主义的实践观,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的诞生.同时,《提纲》第一次将实践作为哲学理论的基本范畴,提出了新世界观特别是新唯物主义历史观的一些基本原理,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一切旧哲学的根本区别.它在马克思思想发展过程中,是一块结束旧质开创新质的界碑,在马克思哲学史上具有根本划界的意义,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天才提纲.  相似文献   

19.
刘海粟的艺术形上学思想,可以用“艺术是生命的表现”来概括。这一思想是将艺术作为启蒙、救亡的工具与作为现代个体信仰这两种观念相结合的产物,其形成的过程及内在思想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来自一个民族危亡、社会黑暗的年代之中对本国艺术和文化传统的沉痛反思和深切批判,因而产生叛离传统、推陈出新之启蒙使命,又在这种过程中深入触及现代性个体超越性价值空洞问题。“艺术是生命的表现”一语,实乃刘海粟本人化解传统—现代张力、弥合中—西裂痕、寻获个体意义和锚定社会价值的一个最终结论,也是其思想之路与艺术之路相融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提起《猫城记》,人们早已习惯了称它为寓言体小说。但是,一直以来这一文体并没有得到真正的重视。本文旨在从寓言体小说的角度重新解读《猫城记》,并试图分析由此而产生出的双重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