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我国政治体制是由原先的"计划经济-政治集权"全能主义旧体制,向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过渡的一种具有政治现代化特点的新权威主义政治体制.这种过渡性决定了其体制内生的一些矛盾和问题.构建有限政治市场是在保持现行政治体制模式下,在基层领导干部任用上,进行政治竞选.贵阳市的公推竞岗,就是在县级政权层面对构建有限政治市场的一种探索.  相似文献   

2.
权力非意识集聚不仅是集权的一种形式,同时也是集权现象得以存在的核心支撑要素之一,它具有"非有意性"的本质特征,在上下级权力意识差异性、领导权威以及群体压力等因素作用下得以形成,它是集权现象持续存在并不断得到强化的根本原因,对领导决策产生重要影响。克服它对领导决策的负面影响必须从其本质特征入手,通过改善组织成员潜意识中对权力运作体系的相关认知来有效改善权力集聚的非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3.
俄罗斯"可控民主"是一种权威主义的治国模式,实质是总统集权。它是在俄罗斯面临严重的国内外危机的背景下产生的,并在普京采取一系列强硬政策之后得以确立。虽然俄罗斯"可控民主"存在缺陷,但它是一种符合俄罗斯历史、国情和民意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4.
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为促使中国政治权威的转换,邓小平从改革党和国家高度集权的领导体制入手,通过建立权力交接制度、废除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反对和禁止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宣传以及坚定不移地推进法制建设等项措施,实现了中国政治权威由超凡魅力型向“准法理型”的转换,为21世纪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袁凤琴  张晶 《教书育人》2013,(18):26-27
中国古代社会强调大一统,除个别时期外,中国一直是高度集权的统一国家。在这样的政治体制下,只有书院的自由研究和学术论辩与中央封建集权的体制相一致的情况下,书院才能求得其发展空间"。一旦书院的自由化的程度超过统治阶级可以容忍的界限,书院要么被毁,要么屈从权势,进而走上官学化的道路。"[1]而欧洲中世纪大学的所在地大多是自治城  相似文献   

6.
辛亥革命前的中国为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社会.辛亥革命是中国告别传统社会而走向现代社会的一种方式.在传统的君主专制社会中,中国盛行臣民型、地域型的政治文化,具体表现为"主权在君"、"人治"、"集权专制"等内容.辛亥革命则促使中国的政治文化发生了变迁,开始向参与型的政治文化转变,即"主权在民"、"法治"、"民主共和"等.辛亥革命促使了中国政治文化的变迁,但并没有完成中国政治文化的转型.  相似文献   

7.
谢镒逊 《中学教育》2011,8(1):122-125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权威时常和权威主义混淆在一起."民主"、"自由"以及"平等"等教育理念也将矛头指向教师权威.实质上,教师权威总是作为权威主义的"替罪羊"存在,权威主义才是教育过程中的真正敌人.相反,教师权威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与合法性.从权威主义到教师权威,是为教师权威正名的过程,也是对教师权威重建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荀子的管理心理思想是以"人性恶"为基础,提出了明分使群、知人善任、多途激励、集权同心、衡听显幽等一系列的管理策略,并指出了管理者应具备的君子人格特征.这些思想,对中国封建社会管理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9.
中国民众何以偏好信访——以冲突解决理论为视角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信访与信访制度,是中国社会政治发展过程中的自生自发秩序.中国民众偏好信访,从政治主体之间的关系上看,是由于政党所承担的民意表达功能相对缺位.中国的政党没有充分发挥应有的民意表达职能,现有体制内的民意表达渠道不够畅通.从行为上看是由于中国司法制度解决社会冲突的效能较低.中国的司法制度没有发挥应有的中国民众社会纠纷与社会冲突解决的主渠道作用,已有的司法制度也没有完全适应现有中国社会文化环境.从观念上看是由于"官本位"的政治权威主义价值观的文化传统.在一个具有权威主义传统的国家,人们对政府的信任不仅是基于政府的表现,而且也基于人们对权威的崇拜和依赖.信访问题的解决,需要信访制度的创新;民众与政党之间必须实现民意的"组织化表达"和"制度化表达";同时必须构建多元化的冲突解决机制.  相似文献   

10.
"开明专制论"是梁启超渐进改良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开明专制",就是国家实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为最终确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创造必要的条件.梁启超对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艰巨复杂性的认识,是清醒而深刻的.然而,"开明专制论"又有浓厚的空想性和保守性."开明专制论"虽未能给当时的中国指出一条正确的道路,但在思想理论上仍有值得后人深思之处.  相似文献   

11.
"文化反哺"使教师权威受到冲击,主要表现在心理权威的弱化、知识权威的削弱、制度权威的退化和角色权威的转变.教育和教学都需要教师权威的外在维持,要重构教师权威,就必须从以下几点努力:一是正视"文化反哺",保持开放心态.二是作好角色转换.三是向学生学习.四是塑造人格权威.  相似文献   

12.
乡村治理离不开乡村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安排.农村土地财产权的不同制度安排产生不同的乡村治理的权威结构和治理模式.与土地农民集体财产权制度相适应的是高度集权的人民公社的公共权力治理模式,而农村改革以来的双层土地财产权制度安排形成了"乡政村治"的分权式治理模式.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赋予农民更加清晰和完整的土地财产权,将为乡村治理提供私权力治理的新维度,以弥补单纯依靠公权力治理之不足.  相似文献   

13.
"诉诸权威"及其"谬误"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权威可分为"学术"方面和"行政领导"方面.只有以权威取代事实与逻辑,才是谬误学上所说的"诉诸权威的谬误".诉诸权威谬误的相关问题包括以权威人的话为真理、正确处理合理与真假问题、诉诸不相干权威、滥用权威、迷信权威等.辩证地看,权威具有相对性、多元性、可变性等.因此,我们不要误信假权威而要接受真权威.  相似文献   

14.
从价值层面看,传统深刻地影响社会秩序的构建,尽管存在时代差异,但传统在社会秩序重建中的作用都是通过其隐性的权威实现的.传统之所以作为一种权威,源于其时间属性和权力属性,从时间向度看,它既是一种历史前提,也是个人实现其存在的先在性,具有本体论的特质;从权力向度看,传统是一种权威性资源,人们可以自主地运用这种资源,表达自己的能动意志,成为一种关于能动性的实践力量.人们对传统"权威"的隐性认同,就是源于传统的本体论特质和能动性逻辑对人们的无意识支配.但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看,传统的"绝对权威"会产生"本体错位"和"能动性困境"的问题,因而中国现代社会秩序的构建对这种权威需保持审慎的态度.  相似文献   

15.
权威的产生与权力紧密相关.在德育过程中无论从"教"的方面或是从"学"的方面,都可以体现出教育主体权威的重要性.德育过程中存在着三种不同类型的权威教育主体,即消极型权威、积极型权威与复合型权威.单纯的积极型权威与消极型权威对于德育效果的获得而言都不是理想的类型,理想的教育权威应该是复合型的.  相似文献   

16.
历史解释素养的培育有一个目标是"知道对同一历史事物会有不同解释,并能对各种历史解释加以理解和评析"[1]。如何在教学中培育这一目标,本文拟以部编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中的《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一课为例进行比较性阅读教学,以就教于方家。一、宋代的政治是皇帝集权政治吗?提到宋代政治,教材"学习聚焦"写道:"宋初统治者大力加强专制集权,成功地维护了政权的稳定。"笔者认为,学生对教材的这一解释可能会形成几个认识"误区":第一,宋代政治是皇帝集权政治。  相似文献   

17.
关于中国古代重民思想本质的问题,有人认为古代重民思想亦即古代的民主思想,或称民本思想.那么,在中央集权下的专制体制下,是否真就会存在所谓的"民主"思想呢?在中国古代历史中从来没有出现过类似西方的"民主"政治体制,我国古代延续上千年的"家天下"思想和儒家尊崇的"上下尊卑"的礼乐教化,使得中国古代没有出现过真正的民主思想.  相似文献   

18.
审视与超越:教师权威由非理性向理性的回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生个体的成长离不开教师权威的影响,教师的权威也是学生获取自由的保障.但教育领域中现有的种种显性和隐性的权威主义背离了教师权威的本真,因而使教师的权威被演变为非理性的权威主义.要想实现非理性权威向理性权威的回归,首先必须明确理性权威的基点在于由"从"到"信"的转变;其次,教师必须树立动态的权威观;最后,教师要通过改变实践来构筑真正的理性权威.  相似文献   

19.
论文从两方面分析了发展中国家集权型国家权威的产生背景。首先是经济发展提出的要求。市场经济制度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必需品,传统因素对其生长的抑制以及发展经济的迫切性决定了发展中国家有集中、专断的的国家权力去加速这种制度的确立;同时,面对严酷的国际经济竞争,只有得到国家的保护,脆弱的国内经济才能争取到有利的国际环境。其次是特定的社会状况。发展中国家处于快速的杜会变迁之中,需要有效的政治统治才能保证必需的社会秩序。在发展中国家民主效应滞后,不能形成有效的政治统治的情况下,集权型国家权威应运而生,并且顺应了传统政治文化。  相似文献   

20.
毕飞宇小说"玉"三章与<青衣>是集体主义文化的批评文本.前者表达了作者对集权下人性异化的忧虑,后者则张大了抗击集权文化的人性力量.谄媚或反抗现实成为这几部小说可资比较的基础,传达出毕飞宇知识分子的批判立场,以及在体制外建立个人乌托邦理想之于文化乃至人的存在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