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昕 《收藏界》2014,(10):67-71
明确意义上的“文人瓷”,始于清成丰年间以程门为代表的文人用浅绛彩拟元人之法绘画于瓷上的瓷器。程门之子程言于1895年在“浅绛山水人物将军罐”上的绘画,诠释了文人瓷的“六如之法”(图1)。至民国时,以“珠山八友”为首的绘瓷艺人们或以新彩作画,或继续拟“六如之法”,迅速地确立了民国新“文人瓷”的地位,极大地推动了民国文人瓷的快速推广与发展。  相似文献   

2.
程义 《收藏》2012,(9):20-27
苏州历来人文荟萃,宋元以降,文人名士多视之为“城市山林”,明清两代,其作为文人书画创作中心,更是驰誉海内。“吴门画派”“吴门书派”名扬天下,画家仅以数量论,即逾八百。苏州博物馆的文物收藏,得其地利,日积月累,遂有百川汇海之势,现存书画一类总数达6000件之多,数量和质量均居全国同类博物馆前列。  相似文献   

3.
郭旭东 《收藏界》2010,(10):70-70
在“以文为业砚为田”的传统社会里,笔筒一直是翰墨飘香的书斋中,除笔,墨,纸,砚以外最重要的文房用具,明代文人朱彝尊曾作《笔筒铭》云:“笔之在案,或侧或颇,犹人之无仪,筒之束之,如客得家,闲彼放心,归于无邪。”  相似文献   

4.
《围棋天地》2010,(15):20-20
六百余年前,元人严德甫、晏天章汇历代文人棋家智慧精华成《玄玄棋经》,以《道德经》“玄而又玄,众妙之门”名之。  相似文献   

5.
贾关法 《收藏界》2013,(11):73-78
梅花以傲霜斗雪、清香幽雅,独秀百花之先,被誉为“东风第一枝”。据《诗经》等记载,我国的植梅历史至少有3000多年。魏晋南北朝以后,梅花成为文人笔下的重要题材,咏梅、画梅之风日盛,不知有多少骚客名流、丹青妙手为之痴迷。  相似文献   

6.
何云波 《围棋天地》2013,(12):100-105
宋代以文治国,使“文”与“艺”极一时之盛。但文有余,武不足.最终导致金、元的先后入主中原。元世祖忽必烈“独喜儒术”,使蒙古族的武力与汉民族的文化成逐渐融合之势。一些汉儒被重用,其中也不乏通晓棋艺者。尽管元朝没有出现过著名棋手,但在文人士大夫阶层中,棋往往成了他们的精神寄托。孙叔顺《一枝花》套曲云:  相似文献   

7.
李旸  李晖 《收藏界》2014,(5):96-97
由于竹四季常青,又拥有刚直不阿的气度和高风亮节的品格,以致古往今来都为文人所喜好。东晋书法家王献之,因好竹,即将竹以贤人呼之,称之曰“竹君”;唐与五代,有不少人将竹作为绘画对象;宋书画名家文同,以爱竹而画竹,曾赞美竹“虚心异众草,劲节逾凡木”,将墨竹作品,唤为“墨君”,  相似文献   

8.
朱浩云 《收藏》2007,(2):66-69
整个元代尽管不到百年,但在中国绘画史上却是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时期。这一时期的绘画,注重笔墨情趣,融书法入画,强调文学修养和诗、书、画的统一,开创了文人绘画的新纪元。钱钟书先生曾说:“元人之画,最重遗貌求神,以简逸为主,元人之诗,却多描头画角,以细润是归,转类画中之工笔。”  相似文献   

9.
杨汝清 《收藏》2013,(5):I0052-I0053
大凡天之生物,各秉其彝,各尽其性,水陆草木之花,土石金革之材,鸟兽虫鱼之物,皆可鉴天地造化之功,体阴阳四时之微,明彝伦枚叙之理。故能尽其物之性者,亦能明人之性;能明人之性者,即可赞天地之化育,比心体之幽微。古人常常以情比金,以德比玉,以志比木,皆为此类。  相似文献   

10.
《收藏》2001,(12):75-76
有关文房杂项,《CANS艺术新闻》2001年6月号,曾经就上海博物馆所举办的馆藏“文房四宝展”委请“盛和堂”主人黄玄龙做了一篇鉴赏评析。黄玄龙指出,过去骨董玩家看不起文房杂项的价值,认为这只是文人雅士闲暇之余的偶兴之作,但随着社会对明代文人生活的好奇及处乱世却能怡然自得的处世之道有所了解后,属于文人系统的雅赏之作便开始被收藏界广泛的重视。曾小俊是北京的一位水墨画家,同时也是文房杂项的鉴赏家,他对于明代文人美学品味有深刻的认识。他说,收藏玩赏文房雅品得先了解明代有哪些知名的文人,这些文人彼此是如何交往、如何生活的,只有从研究明代文人生活入手,甚至进入明代文人生活情境,才能真正欣赏、收藏文房雅品。  相似文献   

11.
求解“何为武术,武术何为”的元问题,需在文化自觉语境中,由中国文化轴心时代的文武分途而教出发,发现当代武术发展的历史根源以及武术人“锻炼行道,练以成人”的文化实践。研究认为,武术人将动作作为求道对象,不仅将拳区分为4种类型,并探索“改变常人拳,三节四梢微观化透视,时空之练”的求道路径,而且在改造身体时变化了气质,终以“武德和功夫”作为“练以成人”的体现。武术人的“锻炼行道,练以成人”不仅完成其“由社会人而武术人”的成人,而且还以其区别于常人、军人、文人的动作方式,作为文化标识之所在、文化认同之基础。  相似文献   

12.
王飞玉 《收藏》2009,(4):49-50
古代文人喜爱寄物抒情,来表达自己的情操和精神境界。鸿雁是中国画的传统题材,鸿雁入画由来已久,历代的诗人、画家留下了许多表现鸿雁飞、鸣、食、宿的作品。五代黄筌、徐熙,宋代崔白,元代王渊,明代林良、吕纪等均有画雁之作。清代产生了一位以芦雁自命、以画雁名世的杰出画家,他就是“扬州八怪”之一的边寿民,其《芦雁图》是典型的文人派画风、文人画笔法。  相似文献   

13.
刘天琪 《收藏》2011,(8):48-52
中国人观照自然、阐释生命和承载思想、文化观念的山水画,肇于人生觉醒之六朝,延至唐代王维摩诘以诗入画,且画蕴有诗,遂为文人画之初祖。此后宋元时期南北画家各有发展,江浙以湖州为文人活动中心,前有赵孟频开宗立派,后有“元四家”(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各据高峰。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认为杜甫确有“评陶诗”,并有“恨枯槁”说;“评陶诗”的写作时间应在公元748年之前,从立意看,应是当代文人评论诗文之作;“评陶诗”应是杜甫血气方刚时的即兴议论,而非历经世事走向成熟时的深思定见;历经仕途坎坷和战乱之苦后,杜甫对陶潜的认识有了质的变化,转而效法之;杜甫诗深受陶诗的影响,汲取了陶诗的精髓;以偏概全,用杜甫早期对陶诗“恨枯槁”的议论枉评陶潜,失之偏颇。  相似文献   

15.
《收藏》2011,(12):I0035-I0035
张大千、吴冠中、朱德群、赵无极等现代艺术大师,可说是“当代文人”的典范。香港天成国际拍卖有限公司于11月28日首场拍卖会中诚意推出“当代文人”策展式主题专拍,为藏家带来80多件精彩的现当代亚洲艺术作品。包括张大干的泼墨作品《云雨巫山》,此幅作品创作于60、70年代,是其晚期泼墨作品的成熟之作;吴冠中的一副双面油彩作品《春景》,  相似文献   

16.
围棋作为中国古老文化的形态显现,其中蕴藏着深厚的内涵,在纹枰纵横的黑白世界里,包孕了中国智慧的基因和复制着中国文化的密码。汉代马融在《弈旨》中说其“上有天地之象,次有帝王之治,中有王霸之权,下有战国之事,览其得失,古今略备。”南齐文人沈约说“天下唯有文义,棋书。”元代的虞集则以为:“世道之升降,人事之盛衰,莫不寓是。”清代诗人尤侗更盛赞道:“试观一十九行,胜读二十一史”。可见,围棋文化确乎是一  相似文献   

17.
读后编后     
《围棋天地》2005,(17):96-96
期待伯乐拜读贵刊《火一样的赛会,火一样的事业》一文,我惊异万分,世上竟有马天放如此“神才”!他究竟是怎样自学的?难道仅仅是对弈和领悟吗?我等有20年棋龄的棋迷自认为在棋艺也十分痴迷,苦干没有高手指点,至今仍然停留在业余2至3段的水平。我能耳熟能详地说出高手们的师承关系,却惊讶于纯粹自学的马天放。如果说李世石是天才的话,那么马天放不是“神才”又是什么?真诚地希望有识之士能够关心他资助他,千万不能因为他缴不起学费而使千里马“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相似文献   

18.
杨汝清 《收藏》2013,(9):246-247
大凡天之生物,各秉其彝,各尽其性,水陆草木之花,土石金革之材,鸟兽虫鱼之物,皆可鉴天地造化之功,体阴阳四时之微,明彝伦枚叙之理。故能尽其物之性者,亦能明人之性;能明人之性者,即可赞天地之化育,比心体之幽微。古人常常以情比金,以德比玉,以志比木,皆为此类。然自古以来,仁人君子情之所钟,心之所爱,志之所向,多为天  相似文献   

19.
玄门扭丝剑     
王永 《武当》2000,(10):23-26
剑是我国古代四大名器之一,自古被誉为“百刃之君”、“诸器之帅”。“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青光”,剑术套路潇洒飘逸,轻快敏捷,动若海上蛟龙、空中飞凤,静似崖问苍松、擎天玉柱,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经常练习剑术,对提高身体柔韧性、灵活性和协调性有很大裨益。另外,还有不少的文人逸士、政客要员,以练习剑术为修身养生、陶冶性情的手段。  相似文献   

20.
王德安 《收藏界》2010,(2):72-74
竹林七贤 生活放诞,不拘礼法,好虚无之谈。 南京一位爱好历史的高中生,和我聊起了六朝,我问他六朝有七个有名的文人,他说那就是“竹林七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