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达姆罗什提出的"椭圆折射"世界文学理论,最大限度地剥离了西方经验与世界文学根本原则之间的必然联系,充分考虑了世界各区域文学发展的历史经验;它把民族文学通过折射进入世界文学空间看成必然,把世界文学看成原语文化与宿主文化的混合物,为民族文学成为世界文学描绘了清晰的路径。这一理论有助于克服中国文学进入世界文学空间时遇到的原作本质主义阻碍,对促进中国文学海外传播具有重要的价值。闻一多认为小畑薰良的英译唐诗把灵芝变成了黑菌,是对原作的亵渎,这是原作本质主义的典型体现。而事实上,正是大量这一类英译中国古诗,在异文化空间里蓬勃生长,增强了世界文学的中国性。  相似文献   

2.
传统文学趋于精英化的存在方式和把关制度下的传播壁垒使之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中逐渐式微,而与网络的邂逅与联姻,让文学在短短的时间里打开了无数个出口,网络文学在当前的传媒语境下已超越文学本身的影响力而成为备受关注的社会文化现象。网络新媒介从文学的主体、文学类型、文学语言、叙事方式等方面对文学传播进行了演进与重构,展示出其不同于传统文学的壮美图景。  相似文献   

3.
网络文学的文化特质源于对传统文学进行的文化审视和文化改写。表现在:网络文学的创作者和接受者都是网络文学文本的制造者和发布者,二者享有平等的话语权;网络文学消解了接受者与文本之间的距离,读者获得了更大的能动性和自由度;网络文学将传统的被鉴赏的文学改造成了被浏览的文学。所以,网络文学是网络文化向传统文学渗透,对传统文学进行改写,既体现了网络文化精神,又体现了文学审美特点的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4.
网络华文文学的兴起与全球化存在密切关系.因特网为海外华人用汉语创作与发表文学作品提供了比过去多的机会,并促进了海内外华文作家之间的交流.网络华文文学的未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英语与汉语、中华传统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科技与文学之间的互动.  相似文献   

5.
网络文化是网络技术与文化的一种新型整合,它是在网络信息技术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精神性的文化形态.作为后现代文化的典型代表,网络文化彰显了视觉的中心性,表明了图像的转向,宣示了文学的退场.在网络文化里,文字本身亦正在日益变成图像,人们的观看行为就是一种读图行为.网络文化实质上就是一种图像文化.  相似文献   

6.
论中国近代翻译文学的"古代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近代翻译有层次区别 ,早期的科技翻译不同于后来的哲学、文学翻译 ,前者主要是技术问题 ,后者主要是文化问题。文化翻译具有双重性 ,它涉及到深层的语言体系问题。古代汉语体系决定了中国近代翻译文学从根本上具有中国“古代性”  相似文献   

7.
在现今电子图像文化消费时代,关于以纸质为媒介的传统文学与以影视、网络为代表的图像的生存状态之争众说纷纭。本文分析了图像取代文学占据霸权的原因,指出了在图像文化消费时代文学被图像化的生存处境。  相似文献   

8.
《石家庄学院学报》2017,(2):125-130
地域文化是理解当代抗战文学的重要视角和理论资源。地域文化是抗战时期文学重要的发展和存在形态,是当代抗战文学审美表现的重要因素,是当代两岸认同交流的重要资源,也是战后抗战文学研究的重要视角。在地域文化的视角下理解抗战文学,具有文学阐释的历史合法性、审美性、跨域性与文化再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9.
东干文学与宁夏回族文学的共同主旨是儒家文化传承和民族信仰表达.口语文学主要书写的是儒家正统思想,在反映社会生活与民族心理的同时,文学的教化功能得以充分彰显,昭示的是新旧文化并存的现象,体现的是集体精神、诚信品格、进取意识和以农为本思想.书面文学主要表现的是回族信仰.东干书面文学借助月亮意象(信仰之月与自然之月兼而有之)完成的民族性建构,汉文化色彩较为明显,这是用以区别中亚地区穆斯林的标志之一;宁夏回族书面文学通过月亮意象(以信仰之月为主,以新月为主,以自然之月为辅)实现的民族性建构,伊斯兰文化色彩更为浓郁,这是用以区分中国主流文化的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10.
传播视域下文学与媒介的关系,主要体现为媒介文学化与文学媒介化两个维度。考察新世纪文学的第一个十年发现,文学媒介化借助于新媒介(网络与手机)得到了大力彰显。网络文学与短信文学既是文学媒介化的结果,也是文学媒介化的新宠。文学媒介化不仅使网络文学的生产方式发生了变革,也使短信文学的生产方式发生了变更,从而在整体上促使新世纪文学的生产方式发生变迁。  相似文献   

11.
目前,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不断加速的时代下,使得广大市民在日常生活中的面貌逐渐有所转变,也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起到促进作用,但也将较为传统的汉语言文学经典阅读方法有所改变。如今网络环境已经成为一柄双刃剑,在增加广大市民对汉语言文学阅读的渠道的同时,也冲击了广大市民对于汉语言文学阅读的体验。因此,在如今网络环境下一定要利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来挖掘汉语言文学经典作品的阅读方式,从而为汉语言文学的发展起到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在本篇文章中先针对网络环境下对汉语言文学经典阅读带来的优势与冲出展开详细分析,继而提出网络环境下汉语言文学经典阅读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2.
儒家思想既是唐代文人生活和文学作品创作的主要文化背景,也是唐代文化和唐代文学内在的精神命脉,作为儒家思想核心的礼乐文化与文士、文学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国家文化政策为文学发展提供导向、文人积极参与礼乐文化建设、礼乐文化在不同文学形态中的渗透等方面。  相似文献   

13.
"慕课"是移动互联网技术催生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慕课"外国文学史"的制作与播出,是移动网络与文学教育融合的一次探索与尝试。其主要特点是:教材文本的权威性、科学性与经典性、实用性;教学内容的专业性、规范性与前沿性、学术性;教学设计的简约性、凝练性与启发性、开放性。文学慕课虽然不可能完全取代传统的文学课堂教学模式,但它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冲击及实际具有的积极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我们必须因势利导,推进网络信息技术与文学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深化大学人文学科的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14.
王立教授新著《武侠文学母题与意象研究》具有独特性,作者划分母题、范式的七种角度,可概括为两大类:一类多是故事叙述所不可或缺的“多发性主题基因”的母题,一类是与环境、背景有关或能构成“定型性”象征的意象。“比武招亲母题”从人类学和跨文化研究角度,追溯出成婚考验习俗祭起母题的印度佛经来源。“跨国别忠奸之争”的解读,也为考察中国武侠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复仇主题置于跨东西文化的语境俯瞰,其意义不仅在对中国武侠文化的消极因素寻本清源,更在于深入阐明了问题具有的人文内涵。没有作者的理论阐释,我们就可能忽略许多现代武侠文本潜藏的丰富文化意义,并对它们的历史价值估计不足。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网络化的发展,我们在接触网络的同时,一种不同于传统文化的新文学样式悄然出现,而且大有与传统文学分庭抗礼的势头。网络文学,是一种以网络为载体来发表的文学作品,它是现代的网络技术与传统文学碰撞下的产物。它拥有着更为广泛的传播途径,也大大缩短了阅读者获取信息的时间,相比于传统文学还是有一定的优势性,因为社会越来越信息化,给网络文学提供了一个更好的发展平台。但是网络文学还是存在很多的弊端和缺陷,由于不受限制,导致网络文学的文学性不能得到很好的保障,而且多数网友评论比较浮躁,给文学带来很大程度的消极影响。因此,从长远考虑,我们希望网络文学可以不断进步,建立与传统文学互学互补、互存互荣的和谐关系,使得文学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古典文学研究直接依赖文献学的研究成果。文学文献学作为文学研究和批评的重要方式之一 ,对现当代文学研究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学文献学同时应从广泛的文学研究中汲取营养 ,借鉴文学研究的新成果 ,使其具有更高的社会应用价值。文学文献学与文学的母体同为文化 ,我们要深刻理解文化对二者的必然要求和基本规定 ,使它们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随着网络的兴起,网络女性文学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但是目前网络女性文学却处于良莠纷呈、鱼龙混杂的状态,呈现出一种复杂混乱的女性精神风貌,而这样的精神现状是不利于人类发展的.从分析网络女性文学的创作误区及文化症侯入手,对女性文学精神生态进行重新思考,探讨网络女性文学的未来走向,强调网络女性文学创作者应树立和谐的生态创作理念,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网络民主"是一种真正的"去权威化"、"去中心化"的民主,虽然具有很强的虚拟性,但与社会现实其实又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对当代社会民主化的形成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文学作为一种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意识形态,在网络民主的作用下发生了一系列新变,主要表现在:其一,从创作主体看,文学走向了"泛话语权时代";其二,从创作内容看,由底层叙写的"底层文学"迅速崛起;其三,从文学接受看,形成了一种"交互主体性"。  相似文献   

19.
苗族的“歌” ,是苗族文化中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是苗族文学文本。苗族文化的传承 ,主要靠他们的“歌” ;对于无文字的苗族 ,其文学文本只能靠“歌”来留传。歌作为苗族的文学文本 ,将语言、音乐和诗三者巧妙地结合为一体 ,是地道的“诗歌” ,与诗有很大差异。“歌”的基本形式是歌种子、歌干、歌花。歌具有相当复杂的功能  相似文献   

20.
新时期的文学创作在地域文学方面较为突出,而地域文学是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具有民族性。在我国的地域文学中表现较为突出的是以楚文化代表的湘文学。湘文学中所表现的忧患意识是作家的忧国忧民的思想与其生存环境相吻合,使得这种忧患意识更为深层。刚烈民魂,主要产生于楚人的尚武精神。因而,湘作家在楚文化的背景之下,建构自己的艺术风格,使得湘文学在地域文学中具有独树一帜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