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青海方言中的程度副词“糊涂”靳玉兰汉语青海方言,属于北方方言西北方言的一支。从现状看,青海是一个拥有汉、藏、回、土、蒙古、撒拉等六个民族为主体的多民族省份,而历史上少数民族活动一直占主导地位。因此各民族之间文化上的相互影响、语言上的互相交融是不可避免...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析了青海汉语方言谚语的修辞特点,认为青海汉语方言谚语因受地域、民族等人文因素的影响,具有语言材料“风搅雪”、雅俗并存等特点;文章还进一步分析了青海汉语方言谚语中常见的修辞格。  相似文献   

3.
青海儿歌作为青海民歌的附属品,显示着独特的地域民族文化和风土民俗。本文通过简述其特征,探讨在保存方言文化,留存风俗历史等方面具有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东北方言谚语是东北人民对生活、生产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东北方言谚语以其丰富的地域文化内涵反映着长期累积起来的、各民族文化精髓铸成的文化灵魂,以及凝聚起来的勤俭节约、坚韧不拔、勇敢坚毅和团结包容的精神追求,成为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形成的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分析东北方言谚语的内涵,试图深层次解读东北方言谚语的鲜明特点和地域文化特色,进而探讨东北方言谚语文化的精神价值。  相似文献   

5.
方言是区域文化的栽体,也是地区文化的代言.辽东地区方言融汇了聚居地各民族语音、语词的风格,特别是深受山东半岛方言影响,形成了自己比较独特的方言文化.辽东方言文化主要体现在日常饮食、称谓、丧葬习俗和地名等方面,记录了这个地区移民、开发和民族融合等历史文化内容,只要辽东方言传承下去,这些反映地区文化历史面貌的内容就不会遗失.  相似文献   

6.
东北方言与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人文历史、文化背景、民族构成等有着密切的关系。东北方言是东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东北文化的载体。东北方言与关东文化的关系极其密切;东北方言与当地各少数民族语言文化互相融合;同时,俄、日、韩等周边国家语言文化也对东北方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宴席曲是青海河湟地区社会的、集体的音乐文化现象,作为表现各种复杂内容及情感的民间说唱性歌唱艺术,青海河湟宴席曲在歌词上涉及内容非常广泛,展现了当地人民所处时代生活中的甘甜和苦痛,也能看出各民族同化的痕迹。宴席曲具有明显的叙事性和说唱性特点,歌词中渗透着高原文化心理特征和高原民族特有的气质。在文学表现手法上更是独具特点,朴素自然、富有生活气息,且方言特点很浓厚。将一个故事从头到尾以朴素坦率的语言叙述下来,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且易于理解和传唱。  相似文献   

8.
青海湟中陈家滩木雕是当地农耕文化、游牧文化、佛教文化与伊斯兰文化相结合的产物,青海各民族文化融合的缩影,是青海高原独特的瑰丽的奇葩.本文在对湟中陈家滩传统木雕进行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分析探究其传承方式、艺术风格、表现主题,揭示了其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9.
青海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地区,各民族创造了各具特色的多元民俗文化,各民族民俗文化在碰撞、磨合、再生及共存的嬗变过程,形成了守望相助,和睦共生的和谐民俗文化场景和氛围。发掘青海多元民俗文化中的和谐元素,弘扬优秀民俗传统文化,是青海和谐社会建设的思想源泉和不竭动力。  相似文献   

10.
地域文化是同一民族中不同地理区域的文化。方言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又是地域文化整体的一部分。方言,特别是其中的词汇深深地刻上了地域文化的印记。本文主要通过对闽南方言中动物词的分析,初步探究闽南方言区人民的思维方式、经济生活、思想观念等。  相似文献   

11.
本讨论了青海汉语方言中的民族语言成分,提供了如何挖掘这些成分的例证,并且从深入研究社会语言学、汉语和普通语言学的需要论述了深入挖掘民族语言成分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方言既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承载着积淀深厚的地域文化,与地域文化在形成过程中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在地域文化的发展演变过程中有着无可替代的独特作用。要了解和传承民族文化或地域文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这些特殊目的而言,必须保护和提倡方言。通过分析地域文化以及地域文化与方言的关系,并以商州方言为例,概述其承载的地域文化信息并得出结论,方言在地域文化传承中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进而提出保护方言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3.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语音、词汇、语法及语用四个方面体现了"京味儿"文化对北京话的影响:简约而极具开放性,又颇负"闲懒、悠然"特色的语音系统体现了北京文化的包容与开放;专有名词、熟语等词汇记载了"京味儿"文化的变迁;北京土话与现代北京话的语法差异体现了"京味儿"文化背景下特有的民族思维。  相似文献   

14.
青海方言中的“可”具有较为特殊的语法特点,可表示“又”、“再”、“却”等意义,同时还可以出现在句尾,做加强语气的成分。和其他方言以及普通话相比,青海方言中的“可”有其特殊性。本文描述了青海方言中“可”的用法,通过和近代汉语、普通话以及其他方言的比较,说明“可”在青海方言中的用法有进一步探讨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民族的大融合,青海少数民族翻译工作已成为西部地区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因此,展望青海少数民族翻译工作前景,重视民族翻译工作质量,不断改进民族翻译事业和培养更多优秀的民族翻译工作者,必将对促进民族地区文化建设、社会稳定、经济繁荣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梅州已获批设立国家级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客家文化保护的"大平台"已经建立。以梅州客家方言为例,分析了客家方言的保护问题,包括保护的原因、保护的意义、保护的措施等。  相似文献   

17.
本全面系统地评述了五十年来青海汉语方言研究的进展情况。认为五十年来青海汉语方言研究具有从无到有的开创性质,参加人数不算少、论数量也不算少、内容涉及面也不算窄,但比起兄弟省市来看,相当滞后。目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诸如:培养后继队伍的问题;缺乏方言研究的组织领导和专门研究机构问题;如何将研究内容引向纵深的问题等等。  相似文献   

18.
充分发挥我省鲜明而丰富的高原民族体育文化旅游资源和得天独厚的壮美自然景观,坚持突出重点,体现特色,精心打造“环青海湖民族体育圈”,大力推动我省相关州县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数字崇拜与禁忌作为一种语言现象普遍存在于社会生活中.文章主要对大同方言单数的崇拜与禁忌进行了解读,最后得出大同方言中对数字的崇拜与禁忌不仅仅是语言特征、宗教迷信、民族文化心理等特征的体现,更是大同乃至整个山西地区独特深厚的文化底蕴的折射.  相似文献   

20.
西充方言中的"舌面前高元音舌尖化"现象,与山西、青海、合肥等地相似,但又有其自身特点,各自产生方式和时间都不一样。本文通过对比,并结合相关史料分析,认为西充方言中该语音现象源自历史上的移民所导致的方言接触,大概产生于清代雍正、乾隆、嘉庆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