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尊是指一个人的自我价值感或自我形象,是个体对自我的整体评价.高自尊的人具有良好的自我价值感和积极的自我形象,低自尊的人具有较低的自我价值感和消极的自我形象.自尊在儿童的成长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儿童自我完善的内在动力.一个高自尊的儿童,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充满信心,能够积极乐观地面对学习和生活,较多地体验成功的快乐.相反,一个低自尊的儿童总是倾向于否定自己的能力和价值,缺乏积极进取的动力,容易产生自卑、无助和焦虑的情绪体验,为身心发展带来许多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2.
羞耻心是对自己的行为举止不符合社会道德要求而产生的一种情绪体验。通常表现为内向的不安、难过、内疚、愤怒、自责、悔改等等。儿童一般到三岁,开始意识到“自我”,需要别人承认他的人格,还会因自己的愚笨或做了大人不满意的事情而感到羞赧。六岁到十二岁,随着生活面的扩大,他们的自尊感、耻辱感会越来越强烈,不愿意别人当众羞辱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逐步提高,学会按照一定的道德准则调节、控制自己的行为。 儿童的羞耻心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因素,是促进儿童心理发展  相似文献   

3.
婴幼儿自尊的前兆与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尊是个体对自我能力和自我价值的评价性情感体验,由能力感和价值感组成。婴幼儿自尊的前兆源于主体我带来的掌控感及亲子依恋带来的归属感,这是一种处在行动水平的自尊。随着儿童自身的发展和社会化程度的加深,他们逐渐认识到自己不同领域的能力并习得社会价值标准,进而产生能力感和价值感,形成初步的自尊,这是一种处在前概念水平的自尊,是个体自尊今后发展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4.
青少年的自尊感及其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尊感也称自尊心或自尊,是人类心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个体人格的核心因素之一。自尊作为一个具有中介作用的人格变量,对学生的认知、动机和社会性行为均有重要的影响。 一、自尊感的地位及其重要性 (一)自尊感与个体的行为活动密切相关 首先,自尊感与个体的行为调控关系密切。自尊感是个人对自身价值的判断,良好的自尊感会成为促进个体积极行动、激发潜能的内部驱动力。其次,自尊感对个人的行为具有有效的监控作用。个体为了获得荣誉、价值感会积极主动地接近他人的评价系统,有意识地检点、反省自己的行为,使之符合一定的…  相似文献   

5.
自尊是幼儿健全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的一种要求受到尊重的情感需要.它同时也是儿童的一种内在的发展动力,是激发孩子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心理学研究表明:缺乏自尊的儿童很容易形成自卑、退缩、不合群等不良的性格特征,有自尊感的儿童则热情积极、富有朝气,人际交往主动、正常幼儿自尊感的形成和发展,对于幼儿的情感协调和人格完善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现代幼儿教育相当注重幼儿自尊感的培养.而在儿童成长的早期阶段,自尊的感受主要来源于他周围的人们,父母和教师是其中有着最为重要的影响大量的人,所以,作大对儿童发展起主导作用的大量,幼儿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就要时刻注意保护、培养幼儿自尊感的形成和发展.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幼儿健全的自尊感呢?根据多年的工作体会,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6.
自尊感也称自尊,自尊心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通过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而形成的自我价值感体验和自信体验。自尊感对个体人格发展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然而,现实中人们对自尊感,尤其是儿童自尊感的认识不够,也缺乏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文章通过笔者做班主任的经历,讲述了在学生犯错误时,能够不伤害孩子自尊的前提下对孩子进行有效的教育。  相似文献   

7.
文章采用修订后的中文版《儿童青少年抗逆力量表》,对北京市348名11-14岁流动儿童进行问卷调查,探讨流动儿童抗逆力与自尊、社会支持、自我效能感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流动儿童抗逆力总体水平中等,性别差异明显,女生抗逆力显著高于男生;流动儿童的自尊、社会支持、自我效能感与抗逆力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351、0.580、0.522,多元回归分析显示三因素对抗逆力总体解释力为47.4%;自我效能感在流动儿童抗逆力影响因素中的中介效应显著,自尊和社会支持都通过自我效能感对抗逆力产生影响:自我效能感在自尊与抗逆力之间起着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41%;自我效能感在社会支持与抗逆力之间起着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20.3%。建议通过提高自尊、社会支持和自我效能感来增强流动儿童的抗逆力。  相似文献   

8.
自我价值感(self—esteem)是个体在自我评价基础上形成的对自己的情感与态度。由于它归属于情感范畴,因而具有动机的性质。自我价值感是个体动机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我价值感水平高的人追求自我实现的需要,行为积极主动;自我价值感水平低的人难以逃脱“自我”的狭小圈子,把行为的重点放在满足自尊的需要上,他们的行为往往是无益于自身发展的。因此,培养儿童高水平的自我价值感,是教育应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高水平的自我价值感不仅是形成健康人格的关键因素,同时也是儿童行为积极主动的源泉。  相似文献   

9.
自尊是在对自身价值进行判断基础上的情感体验,是一种社会的建构。自尊的价值不仅在于它让人感觉更好,也可以使人生活的更好,能帮助人更有力、更恰当地迎接挑战、抓住机会,去达成人生理想。米德和库利等人的研究都表明,自尊来自于他人的赞许。生活中的重要他人,父母、教师及同学是个体自尊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在儿童社会化的过程中,会不断接受成人社会的价值标准,并领悟父母依据这些标准而产生的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最终将这些东西内化,这一过程对个体自尊的形成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有关自尊发展的研究中有关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和青少年自尊的影响一直是一个颇受关注的话题。  相似文献   

10.
强化,是调节人类行为的有效手段。当然,也是调节儿童学习行为的有效工具。可以这样说,凡是能够提高儿童学习积极性,或是能把学习努力程度维持在较高水平上的做法,都可以称之为强化。比如儿童出色地完成了学习任务就获得一份奖品或奖状,这种奖励导致了儿童以后更努力地学习,这就是强化。强化学习策略之所以有效,是因为它能满足儿童自尊的需要。自尊需要,是一个人对自我作出肯定评价的需要。渴望自己成绩优良,取得成功,对自己充满信心,这是来自自我尊重的需要;希望引起他人对自己的关注、重视、赏识,作出肯定的评价,这是来自要求他人尊重自己的需要。这两种形式都是人的自尊需要的表现。不过,最稳定和最健康的自尊是建立在当之无愧的来自他人的尊重之上,而且,这种肯定的评价  相似文献   

11.
王婷 《家教世界》2013,(4):239-240
自尊是个体对自我总体的、稳定的评价和接纳,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重要感是大学生自尊发展的基础,胜任感和外表感是自尊获得的重要内容和途径,归属感是大学生自尊的最高表现形式。父母教养方式中的支持、情感温暖与理解、严慈相济和严慈分明等正向引导将有助于大学生重要感、胜任感、外表感和归属感的获得,从而促进大学生自尊发展。  相似文献   

12.
自尊(self-esteem),又称自我尊重,是自我系统的重要成分之一,是个体对其自身价值的一种积极的认知评价(张林,2004)。从儿童自尊的发生和发展来看,自尊是在自我概念形成以后,通过主客体的交互作用及与其他人的社会交往逐渐产生并不断发展的。也说明自尊,即自我尊重,是在他人尊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人类需要层次理论,其中尊重的需要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张向葵等人也提出,自我尊重不仅是人类需要的核心成分,也是人们缓解文化焦虑的缓冲器,是人生命价值的最高形式。而且有很多研究表明,儿童从三岁左右就产生了自尊的需要,具体表现为对独立自主的渴望,希望受到成人的关注与肯定等等。可见,无论从需要的程度上还是年龄范围上,人们对自尊的需要都是如此地强烈和普遍。所以,从儿童开始培养自尊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只有当儿童的自尊需要得到满足,他们才会认识到自我的价值,产生积极的自我情绪体验,并在生活中表现得自信、自爱、自立,达到一种健康平衡的心理状态,进而朝着更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前进。  相似文献   

13.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有了更强 的分化。个体生活在群体中,总希望占有一定的地位,享有 一定的声誉,得到良好的社会评价,这就是自尊感产生的心 理基础。自尊心是个体对自己有价值感、重要性的体验,涉 及对自己存在价值的最根本看法,是自信、自豪、成功感与责 任心的核心与基础。它包括两种成分:一是个体自己尊重自 己的情感体验,二是个体要求他人尊重自己的需要的情感 体验。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流入杭州的298名流动儿童为研究对象,通过建构流动儿童文化自尊问卷,对流动儿童的文化自尊结构进行了初步探讨。分析结果表明,流动儿童的文化自尊结构由自我形象感、地域感、群体感、亲子关系、学习特征构成;来源地、流入年限对流动儿童文化自尊的整体发展有显著影响:来源地、流入年限以及年龄在流动儿童文化自尊的具体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5.
自尊是指一个人在对待自己的态度中表现出的对自我价值的判断.心理学家认为,人的自尊是一种社会需求,人们对它的需要超过了物质和生理方面的需要.作为自我系统的核心成分之一,自尊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自尊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对学生整个人格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另一方面,作为起中介作用的人格变量,自尊对学生的认知、动机、情感和社会行为均有重要广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流入杭州的298名流动儿童为研究对象,通过建构流动儿童文化自尊问卷,对流动儿童的文化自尊结构进行了初步探讨.分析结果表明,流动儿童的文化自尊结构由自我形象感、地域感、群体感、亲子关系、学习特征构成;来源地、流入年限对流动儿童文化自尊的整体发展有显著影响;来源地、流入年限以及年龄在流动儿童文化自尊的具体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7.
<正>一、问题提出自尊也称自尊感或自尊心,是社会评价和个人的自尊需要的关系的反映,是个体人格的核心因素之一。国内外诸多研究表明,自尊作为个体人格的核心因素之一,它的发展状况不仅与个体的心理健康直接相关,而且作为一个中介变量,它对个体的认知、动机、情感和社会语言均有广泛的影响。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初期,他们的自我意识也逐渐开始萌动和增强,学生会在成败体验的基础上逐渐形成自我概念,而自尊水  相似文献   

18.
研究采用《3-9岁儿童自尊教师评定量表》,调查了110名4-5岁中班幼儿自尊的个体差异,结果表明:(1)同一中班幼儿群体中,年长幼儿自尊高于年幼幼儿,主要表现在自我胜任感,而外表感和重要感不存在年龄差异;(2)女孩自尊水平高于男孩,且不受年龄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外表感。基于中班幼儿自尊的个体差异,父母和家长应对中班幼儿的自尊培养采用个体化策略,通过美工游戏和体育游戏活动训练,给予年幼幼儿更多的鼓励和纵向评价比较;保持幼儿的服饰整洁美观,不过多赞美女孩的外表和服饰。  相似文献   

19.
自尊是指一个人在对待自己的态度中表现出的对自我价值的判断。心理学家认为,人的自尊是一种社会需求,人们对它的需要超过了物质和生理方面的需要。作为自我系统的核心成分之一,自尊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自尊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对学生整个人格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另一方面,作为起中介作用的人格变量,自尊对学生的认知、动机、情感和社会行为均有重要广泛的影响。自尊心的高低、强弱影响着一个人将来的社会交往能力、创造能力、主观能动性、性格的完善性和稳定性。因此,在学校教育情境中,学生健康自尊的…  相似文献   

20.
通过建构《流动儿童文化自尊问卷》,对流动儿童的文化自尊结构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流动儿童的文化自尊在整体上是积极、肯定的;流动儿童的文化自尊结构由自我形象感、地域感、群体感、亲子关系、学习特征构成;性别、来源地、流入年限以及年龄在流动儿童文化自尊的具体维度上存在着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