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柴雪英 《沧州师专学报》2006,22(3):29-29,32
董仲舒的《士不遇赋》,是汉代政治抒情小赋的代表作之一。《士不遇赋》深切抒发了董仲舒个人怀才不遇的悲凉心绪,也典型地体现了一代士人在大一统的专制政治下普遍的不遇境况。从这篇赋中,可以体会到董仲舒“儒者之宗”的人格与志趣。  相似文献   

2.
董仲舒的<士不遇赋>,是汉代政治抒情小赋的代表作之一.<士不遇赋>深切抒发了董仲舒个人怀才不遇的悲凉心绪,也典型地体现了一代士人在大一统的专制政治下普遍的不遇境况.从这篇赋中,可以体会到董仲舒"儒者之宗"的人格与志趣.  相似文献   

3.
董仲舒和他的《士不遇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董仲舒的<士不遇赋>真实地表现了他个人的不遇悲慨,也典型地体现了一代士人在大一统一人专制政治下普遍化的不遇境况.但与西汉众多不遇赋不同的是,不管是对现实的批判,还是对不遇之感的消解,这篇赋都表现出至为浓厚的儒者的色彩.我们从这篇赋中,能够真切地体会到董仲舒作为儒者的高尚的人格与志趣.  相似文献   

4.
悲士不遇赋是汉赋中与儒道思想关系比较密切的作品。汉代悲士不遇赋 皆以道家思想为重要的人生寄托,以道家思想自慰、销忧。同时汉代的悲士不遇赋也对儒家思想进行不同程度的兼收并蓄。儒道两家对不同问题的思考融合在一篇赋中有助于丰富作品的意蕴,也使赋家创造了与以往文学作品有所区别的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5.
《闲情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陶渊明《闲情赋》作于《感士不遇赋》之后,二者为述志陈情姊妹篇。《闲情赋》比兴象征,不同于《感士不遇赋》直抒胸臆。苏轼之评《闲情赋》,最具心眼:“与屈、宋所陈何异?”本文首次紧密联系屈、宋,认为表现了忠君爱国之重要意旨,或缅怀古圣帝明君,或感念东晋诸帝,或独示对东晋恭帝被刘裕所毒害之感慨,或俱兼包其内也。  相似文献   

6.
高三《语文读本》(第六册)选用了司马迁的《悲士不遇赋》,这篇赋是司马迁的八篇重要的赋作中唯一存留的一篇。赋是汉代的一种新兴的独特的文体,是诗歌和散文结合的文学形式,是诗歌的散文化和散文的诗歌化。中学生在学习这类赋体文章时,对它散文化和诗歌化的特点理解起来颇有难度,如果含糊地跳过或者用"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等说辞来敷衍,那总不是好办法。在古诗词教学中我尝试用诗歌翻  相似文献   

7.
自古至今,有关陶渊明《闲情赋》主题的争论不断,本文对其中方家之论做一纵向梳理,并提出一己之见:《闲情赋》作于陶渊明彭泽归隐时期,主题与爱情无涉,且与《感士不遇赋》互为生发,是两篇交相辉映的述怀之作。  相似文献   

8.
陶渊明对古代朝鲜文学影响颇深。朝鲜文人权斗经的《次〈感士不遇赋〉》,按照陶渊明《感士不遇赋》的原韵、原字和次序相和而作,且部分语句和思想化自陶渊明的《感士不遇赋》,也有部分语句反用其意,表达的意旨和《感士不遇赋》不同。《感士不遇赋》通过对天道、人事的分析,得出不遇是文士的宿命,表现出陶渊明归隐的理性与彻底。而《次〈感士不遇赋〉》则是权斗经兼济天下而不能的不平之鸣,其意旨最终仍在于仕进,表现出的仍然是积极用世之心。  相似文献   

9.
《悲士不遇赋》是司马迁现今仅存的唯一赋篇,且非完璧。它是一篇抒情言志之作,既有骚体小赋的遗音,又具散体赋的特点。语言自然倜傥,类似荀赋;形式仿效骚体,但又不拘一格。作者采用不隐诲、不纡曲、直抒胸臆的笔法,词则激切,情则悲愤,主观感情十分强烈。它既是作者生活悲剧的写照,又是作者心中不平的控诉书,揭露了“士不遇”的根源在封建统治者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士人是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现实生活中的士人往往处于两难之境,既要追求独立不迁的人生操守,又要迎合世俗,故形成社会环境与个体价值追求的矛盾冲突。董仲舒《士不遇赋》集中阐述士"遇"与"不遇"之关键在于其生存的时代,士之处世则应以"正心而归一善"为标准,勿为世俗而丢弃人格,旨在论述特定时代中士人的处世之道。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3.
稍微和略微     
程度副词“稍微”和“略微”的意义基本相同,《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都用二者互释.《现代汉语虚词例释》里也解释说二者的意义和用法基本相同.实际上,二者在语义上和动词的选择上都存在差别.通过对这两个词作深度的比较对照,从三个平面的角度来探讨这两个词的异同。  相似文献   

14.
在现代英语语法中,语法学家从逻辑意义的角度将“分句”分为“限定分句”和“非限定分句”,这样“分句”的下住概念“非限定分句”的所指外延包括传统语法的“词和词组”等结构;从句法功能上讲。“短语”可由一个“词素”或几个单词构成的“词组”或“分句”来充当。因此,“短语”的所指外廷涵盖了从句法角度定义的“分句”的外延,“短语”是小于“句子”但大于或等于“分句”的语法单位,即“句子”〉“短语”≥“分句”。  相似文献   

15.
"不会不"和"一定"的情态义与主语人称密切相关。主语是第一人称时,"不会不"和"一定"一般表示道义情态[保证],但"不会不"也可表示认识情态[盖然]。主语是第二、三人称时,"一定"一般表示认识情态[必然],"不会不"表示认识情态[盖然],但主语是第三人称时,"一定"有时也可表示道义情态[要求]。句法方面,"一定"能跟述补短语搭配,而"不会不"不能,原因在于"不会不"的双重否定结构特点。句子类型方面,"不会不"出现在假设句中,经常表示委婉的请求或者问询,在疑问句中,"不会不"表示委婉的揣度或问询,而"一定"则没有这些语用特点。  相似文献   

16.
教育要提倡生态学,而教育生态学的核心思想是互动,但不少教师和学生对此深感困惑,误以为给学生提问就是互动。提问和互动都有其深刻的理论基础,也有相应的教学模式,但真正的互动有多种形式,提问只是其中一种单边的互动。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充分认识两者的不同,增进对互动的理解,学会灵活运用多种互动模式。  相似文献   

17.
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江总书记提出了许多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论述,构成了党的思想政治建设理论的新体系,是对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建设理论的创新。  相似文献   

18.
鲁迅的作品<野草>晦涩难懂,其原因并非只是外在社会环境的残酷所致,而是有着更为重要的语言学原因:鲁迅深切体悟到了语言的困境,为了突破困境,他不得不寻求新的言说方式,采用沉默、话语的正反并置和象征三种表达策略辗转在"说"与"不说"之间.  相似文献   

19.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20.
"农校对接"供应链接模式发展前景广阔,积极有效地促进了农校双方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基于"农校对接"多赢模式的释读与运行过程中亟待解决的困境分析,提出"农校对接"模式良性循环发展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