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常莹 《东南传播》2021,(3):105-107
二十一世纪的我们处于一个大发展、大变革的时代,后工业化的社会呈现出多元化、多样化的特征.面对社会转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如何在社会与个人之间搭建桥梁,传播学家李普曼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他围绕"幻影公众""局内人"与"局外人"等概念,阐释了多元社会中公共舆论运行的机制.李普曼的公众观虽然有着浓厚怀疑主义的色彩,但对当代多元社会中舆论的引导与规范提供了新视角.围绕着现代多元社会中的公众角色以及公众与舆论的关系的讨论应该成为当下传播领域的重点之一.笔者认为处于公共舆论中的"局内人"与"局外人"应积极适应不同舆情中所扮演角色的转变,以促进公共舆论更好地在公共事务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2.
在《公众舆论》一书中,沃尔特·李普曼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分析了阻碍公众舆论成为一股独立的力量的种种因素,这种分析自然给人以"公众舆论是不可能的"的结论。本文结合李普曼的思路,从公众舆论的三要素切入探讨互联网时代的公众舆论,认为互联网发展的前景将使公众舆论一步步接近可能。  相似文献   

3.
《新闻界》2022,(3)
塔尔德是一位被遗忘的社会学和传播学先驱,他在19、 20世纪之交提出的社会模仿观成为后来传播学诸多基础理论的源头。作为逻辑哲学,模仿律的研究目的不仅是了解社会的发展本质及规律,更要成为社会现象的解释依据。塔尔德在晚期研究中,将视野从模仿理论转向传媒与舆论的现实考察,以“公众与群众”“舆论与集群”为主题,完成了人类社会科学史上第一部有关舆论研究的专著。然而,今天传播主流学术史对塔尔德的相关叙事仅停留于“模仿”这一群体心理传播的现象表述层面,缺乏对社会模仿观的系统把握,更忽视了其对社会现实的指导性和预判性价值。基于此,论文重新爬梳塔尔德传播思想的理论脉络,试图以模仿律为哲学基础考察公众舆论的形成及发展演变,搭建社会模仿理论与公众舆论研究之间的二元关联。塔尔德开创了将交流/传播与民主政治相勾连的研究传统,他所强调的交往互动成为社会有机体的理论内核,库利的社会过程、杜威的大共同体、哈贝马斯的协商民主皆承袭于此。  相似文献   

4.
汤菁  吕艳萍 《新闻世界》2013,(5):267-268
李普曼的《公众舆论》是传播学中的奠基之作。公众在成见的预设之下寻找对自己观点有利的印证,选择性接受信息,并维护着自我以及群体的成见,形成了一次次群体性的网络道德审判和暴力性事件。本文从这个角度探讨理性公众的可能性,以及新闻从业者的责任意识。  相似文献   

5.
上个世纪20年代,美国学者家李普曼出版了一本著作——《公众舆论》,在这本书里,他深刻而又详细地阐释了两个对舆论的形成至关重要的条件,即拟态环境和刻板成见。随着时代的进步,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李普曼所在的"报纸时代"早已步入了新媒体时代,网络的出现与发展给社会带的影响是一把"双刃剑"。本文结合李普曼的观点,探析新媒体时代下公众舆论形成的嬗变。  相似文献   

6.
微信公众号日益成为舆论传播的重要途径。姚贝娜的不幸离世引发的舆论浪潮从"记者即秃鹫"的隐喻进入白热化阶段,公众号"新闻传播学研"时刻关注该事件的发展。本文沿着李普曼对舆论的描述性内容,从"外部世界"对人们舆论形成的影响出发,分析来自外部世界的限制,诸如人们日积月累的"成见"、构成"兴趣"的利益诉求,考察舆论结晶为"公意"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崔文佳 《新闻世界》2013,(4):245-246
作为传播学领域的奠基之作,李普曼的《公众舆论》第一次对公众舆论做了全景式的描述。李普曼认为,在很大程度上,公共利益和舆论根本无法一致,并且公共利益只能由一个特殊的阶级来管理。然而,自媒体时代的生态环境已经与李普曼所处年代大为不同。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带给公众舆论新的价值与可能。  相似文献   

8.
塔尔德作为19世纪重要的社会学家之一,他对于机制及技术的偏爱在后人——麦克卢汉那里发展到了极致。本文以塔尔德和麦克卢汉关于舆论方面的论述为基础,着力探讨了他们在传播学上的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9.
<正>谈到公众舆论我们就不得不谈美国著名的新闻评论家李普曼撰写的《公众舆论》一书,其在传播史上产生了影响深远。公众舆论,中国古代称之为"舆人之论",即众人的议论,但李普曼在《公共舆论》一书中并没有明确提出公众舆论是什么。所谓公众舆论,我们通常认为是相当数量的公民对某一问题共同的准确的倾向性看法。在李普曼看来,当时的社会条件要真正发挥公众舆论的力量几乎是不可能的,舆论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拟态环境的影响。其一,传播者与受众的截然分立状态。  相似文献   

10.
1922年美国著名的新闻评论家李普曼发表的《公众舆论》一书在美国学术界引起的巨大反响。书中李普曼强烈抨击了传统参与式民主的弊端,认为公共舆论含有非理性因素,而日益发展的大众传播的再现化手段更是不利于公众把握社会议题,公众直接参与公共事务只能带来社会的混乱。作为美国传统参与式民主的积极倡导者,杜威则为参与式民主正名,指出大众传播能够促进公众意见沟通,是公共舆论形成并影响公共事务的渠道之一。本文旨在将"李杜之争"简做梳理之后将其二人有关公共舆论的观点放置新媒体环境中以作新的解读。  相似文献   

11.
刘子欣 《今传媒》2016,(6):51-52
1922年李普曼出版了传播学著作《公共舆论》,同年他选择离开《新共和》转任《世界报》担任社论版主编科布的助理。而于1923年担任《世界报》社评版主编后,开始编撰《幻影公众》。本文通过时间上的交叉点,细究1922~1925年,李普曼在《世界报》任职期间所受到的影响,以此探究李普曼的思想转变。  相似文献   

12.
赵福龙 《新闻世界》2011,(5):196-197
由W·李普曼撰写的《舆论学》(1922年)一书,对公众舆论、宣传和议程设置等方面的传播研究都产生了作用。书中,李普曼描绘了各种舆论现象间的种种内在联系,如自己熟悉的一个小社交圈子会产生广泛传播、暗合了舆论领袖理论、形成成见的温床、激发兴趣的因素、我们与世界的精神纽带等作用,为传播学研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梁启超与李普曼:不同文化背景中的新闻传播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秦志希  汪露 《现代传播》2002,18(4):27-31
梁启超与李普曼是中美新闻传播领域各具代表性的、里程碑式的人物。他们在新闻与政治的关联中扮演不同的角色 :梁启超以报刊服务于“新民”、救国的政治目标 ,是一个热情执着的“殉道者” ;李普曼致力于以新闻为公众预卜吉凶 ,是“一个冷静的观察者”。他们都聚焦舆论 ,对言论、出版自由的崇尚是梁启超舆论观的基础和重心 ,而李普曼则对报刊的客观公正、公众舆论是否纯洁、可靠表示忧虑和怀疑。他们以不同的视角对舆论公众作出不同意义的理解。梁启超李普曼的新闻传播观的差异性源自不同的文化背景 ,前者体现了一种实用理性精神 ,后者则渗透着实用主义的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14.
新媒体环境下,与信息的迅速传递相伴随,用户的"在场"、参与、互动,使情绪也沿着信息流不断蔓延和扩散.本文主要采用梵·迪克的话语分析法,结合符号学的相关理论,对有关2016年"山东疫苗事件"的典型网络文本进行解读,试图弄清网络舆论产生和传播的情绪机制,剖析影响公众情绪的原因.研究发现:在此类危机事件中,首发的网络新闻能有效地影响公众认知,成为激发公众舆论的起点;网络存在强大的情感动员力量,能吸引公众的广泛关注和参与;不同声音的碰撞、对话最终能激发公众的理性思考,推动公众情绪从恐慌恢复到理性.  相似文献   

15.
陈友良 《新闻界》2020,(4):76-84
基于新发现的袁昌英《公意之源》,并与陶孟和的书评比较,考察李普曼《舆论》作为一种现代性话语在中国的传播与实践的问题。《舆论》推动了近代西方"public opinion"从哲学论述转向现代性的知识和概念,但其核心概念仍融合了"公共意志"与"公众意见"两方面涵义,作为现代性话语尚具有两歧性。这个特征为五四时期的中国学者提供了"舆论"与"公意"的两条阐释路径。陶孟和用书评形式引介《舆论》,关注其在政治心理学上的创新意义;袁昌英则以近似于政论文的形式,评述李普曼的新舆论观、大众媒介观和政治传播观,实已触及现代传播学的范畴。陶、袁都被李普曼的民主理论修正观点所吸引,对于著名的"李普曼-杜威之辩",也有精英主义与大众主义不同的评论视角。从话语实践上看,《舆论》参与了一战以后中国知识界对西方民主制度的反省思潮。  相似文献   

16.
传播学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由舆论学创始人李普曼(Lippm ann )在他的传播学经典著作《公众舆论》(PubilcO pinion)中提出,那就是“拟态环境”(Pseudo -environ-m ent) 。所谓拟态环境”并不 “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 “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之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李普曼认为,现代社会越来越巨大化和复杂化,人们由于实际活动的范围、精力和注意力有限,不可能对与他们有关的整个外部环境和众多的事情都保持经验性接触,对超出自己亲身感知以外的事物,人们只能通过各种“…  相似文献   

17.
传播学奠基人李普曼先生的《舆论学》出版至今已逾八十年,尽管书中的例证未免显得有些遥远,但书中的那些深刻、独到的见解却丝毫没有被时间所腐蚀。  相似文献   

18.
丁莉 《今传媒》2014,(8):73-74
意见领袖存在于不同的社会之中和不同的传播过程之中,对社会生活和传播学研究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微博作为现今新媒体之一,也是最近几年学者研究的热点。本文结合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在其著名的小册子《关于电视》中对于电视知识分子的一些论断以及李普曼《公众舆论》中的一些观点对微博意见领袖做一些解读。  相似文献   

19.
“舆论”的主体是“公众”,自然“舆论”应该是公众的意见,而李普曼说:“舆论的产生是不可能的.”我认为应该这样理解:公众一致性意见的自然产生,是比较困难的.人们每次接触外部的信息刺激,都是通过原来积累的知识和想象来认识客观世界,然而,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存在个体差异.况且,现代人所获知识的相当部分来自传媒,传媒给予的知识与真实的外部世界是有差别的.因而,作为舆论主体的公众对客体做出的反映,不完全是对客体本相的认知,更不是对客体本相的系统认知,尽管他必定会以某个客体为反映对象.而人们对客体的反映,会因个体差异而与客体本相存在距离,从而造成舆论的自然形成较为困难.  相似文献   

20.
康聪 《新闻世界》2013,(9):257-258
由李普曼撰写的《公众舆论》在传播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舆论是怎样构筑的,此话题依然热度不减。书中未虽明确给“舆论”下定义。但是提出了“刻板印象”、“意见领袖”、“拟态环境”等相关概念。本文试图从两条主线:即以“我”为中心的“内部世界”以及以“媒体”为中心的“外部世界”来讨论怎么样构筑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