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剧,"空巢老人"这一弱势群体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法,对2009年1月1日—2012年6月1日在百度新闻高级搜索系统中以"空巢老人"为主要内容的51篇报道进行了分析,旨在探究媒介是如何建构"空巢老人"这一群体形象的。研究发现:媒介对"空巢老人"的消极(负面)报道较多,积极(正面)的报道则相对较少,且报道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再现的"空巢老人"形象大多是生活孤苦、内心空虚的,且女性多于男性,城市"空巢老人"的数量大于农村;低龄和中龄老年人成为了被报道的主体,涉及高龄老人的报道则相对较少。与实际情况相比较,媒体在建构"空巢老人"这一群体形象时在某些方面有失偏颇,如报道角度较为单一等等,并没有较为全面客观地反映这一群体的生活常态。  相似文献   

2.
新春佳节,李沧区档案局工作人员和档案志愿者们带着烫金的"福"字、米、面、油、火红的窗花等过年所需物品,一起来到辖区独居老人张大娘家中,陪老人过节包饺子,一屋子的人让老人乐开了怀。  相似文献   

3.
近年,图书界出现了一批惹人注意的图书。那便是所谓的"老人书"。"老人书"的范围相当广,如果要给它一个界定,大致指两类书:一类是老人们著作的书,从作者角度而言;另一类是指以老人为主要读者对象的图书,从读者的角度而论。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污名化和标签理论为研究视角,发现媒体在对"扶老人"事件的报道中,通过戏剧化的处理报道情节,热衷描绘故事,夸大卖点噱头等方式,给"扶老人"事件贴上了"被讹"、"炫富"等标签,以此形成了对"扶老人"以及老年群体的污名化建构。本文解析新闻报道对这一媒介话语的原初意涵和演变过程,管窥媒介话语所反映的社会现实问题,并提出去污名化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书业内外     
8人模仿《鬼吹灯》盗古墓作者和出版社被指为"帮凶"据《天府早报》报道:日前,红极一时的盗墓小说《鬼吹灯》陷入尴尬境地——北京警方最近抓获了8名盗墓者,他们的盗墓手段模仿了《鬼吹灯》的有关描述,并成功掘开了明朝太监景聪的墓!畅销书竟成犯罪教科书,作者和出  相似文献   

6.
有个青年总是抱怨自己一无所有、一文不名,终日愁眉不展。有一天,他这样问一位老人:"我不明白,为什么我总是那么穷?""穷?你已经很富有了啊!"老人由衷地说。"这话从何说起?"年轻人问。老人不正面回答,反问道:"现  相似文献   

7.
李燕 《云南档案》2009,(8):11-11
<正>7月31日下午,云南省档案馆二楼会议室不时传出阵阵笑声,一场别开生面的座谈会正在举行。云南省档案馆部分干部职工围坐在一位花甲老人的周围,老人睿智、幽默的话语使在座的所有人忍俊不住。这位老人就是被誉为"民族音乐家"、"丽  相似文献   

8.
去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时,菏泽广播电视报在菏泽市内征集90对金婚老人同庆党的生日。一个"九"字打开了策划的突破口,活动名称定为"庆祝建党90周年暨90对金婚老人庆典仪式活动"。"九"字,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里,有至尊和吉祥的寓意,聚首90对金婚老人,共贺党庆。  相似文献   

9.
随着"空巢老人"群体的不断扩大,大众传媒对"空巢老人"的媒介呈现与主题构架直接影响着社会对后者的关注与行动.本文选取人民网为研究样本来源,运用词频分析法并构建LDA主题模型发现:人民网关于"空巢老人"的报道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地方新闻是其主要的信息来源且以正面宣传为主;其对"空巢老人"的报道着重关注四个主题"居家养老...  相似文献   

10.
媒体脸谱     
《青年记者》2013,(6):2-3
央视打造春节公益广告央视多个频道在春节期间推出《关爱老人——爸爸的谎言篇》、《关爱老人——妈妈的等待篇》、《关爱失智老人——打包篇》、《春节回家篇》等多条"回家"系列公益广告。"新华社法人微博发布厅"上线2月1日,"新华社法人微博发布厅"在新华网、腾讯网等网站正式亮相。"新华社法人微博发布厅"集中展示了新华社旗下名牌栏目、社办报刊等百余个法人微博账号,集成权威优质资讯,  相似文献   

11.
<正>7月13日,王玉兰老人委托其亲属将一块"廉洁高效,热情服务"的匾额赠予了千山区档案局副局长刘立霞,以此来表达深深谢意。据了解,失独老人王玉兰原本符合"计划生育特别扶助证"的办理条件,却因婚姻登记证遗失无法办理,老人内心感到十分焦急。6月1日,王玉兰老人来到千山区档案局查询婚姻资料,得到副局长刘立霞热情接待。刘立霞副局长根据档案  相似文献   

12.
3月11日,南京市建邺区档案局组织青年志愿者,赴建邺区社会福利院开展"学雷锋"活动,看望慰问福利院老人。志愿者与老人谈心交流,为他们表演节目,老人们对志愿者们的到来表示欢迎和感谢,活动过程欢声笑语不断。建邺区档案局青年志愿者在"学雷锋月",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用实际行动  相似文献   

13.
赖晨 《档案时空》2012,(9):20-24
2010年10月14日,贵州省清镇市卫城镇烈士陵园,69岁的陶斯亮风尘仆仆地从北京赶来,为一位老人立下一块"恩重如山"的碑,并发表了深情讲话,讲话中缅怀了她和这位老人60多年的情缘,给予他高度的评价。那么,这位老人是谁?他和陶斯亮之间有着怎样的传奇故事?  相似文献   

14.
2007年4月26日,南京最后一位"慰安妇""活证人"雷桂英的去世,深深触动了一位老人的心;第二天,日本最高法院就中国公民"慰安妇"对日索赔案裁定原告中方败诉,老人义愤填膺.在家人的支持下,她毅然公开了埋藏近70年的不堪回首的"慰安妇"身份.  相似文献   

15.
<正>"6·9"国际档案日到来之际,四川省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迎来了一批白发苍苍、精神矍铄、手住拐杖的老人们。他们中有抗战老兵、有参加过解放战争的战士、有曾经战斗在工作一线的主要领导......在解说员的引领下,老人们驻足流连于"百年四川""四川名人""四川馆藏精品档案"展厅、档案抢救与保护现场,戴上老花镜、手拿放大镜,凑在展板前,一字一句,一页一页,兴趣十足地观看、阅读、评论。老人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互联网及社交媒体的不断发展,人人都是新闻发布者和传播者,与大众生活息息相关而且又是社会矛盾尖锐的话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近年来,老人"碰瓷"事件时有发生,一定程度上消费了社会诚信资源,导致信任危机,社会上普遍对老人这一群体产生了"专业碰瓷"的刻板印象.本文以"老人碰瓷玩具车"事件为例,基于刻板印象的理论,试图从刻板印象在反转新闻中的体现和作用这两个维度进行分析,希望能引起社会公众的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17.
1983年6月,我国第一家综合性老年期刊《退休生活》正式创刊,时至今日,中国老人传播实务已走过20多年历程,中国老人传播理论研究也有很长历史。本文以"篇名"为检索项,分别以"老年""老人"为检索词,学科分类为"新闻与传播",对1990年至2010年中国知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收录有关老人传播的文献进行全面检索,剔除重复及无关文献后剩余91篇。据此分析,发现中国老人传播研究存在失衡现状,并分析其原因及未来趋势。  相似文献   

18.
博物馆官员炸古墓,王必胜开历史先河湖北荆门市博物馆副馆长王必胜在贩卖文物期间结识了陈四敏。陈四敏系河南省郑州珍宝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四敏的出现,是王必胜从卖文物到挖文物的转折点。因为,早想“开发”古墓的王必胜一直苦于没有经费,陈四敏的出现就如同蛤蟆与绿豆,对上眼了。1988年5月,王必胜与陈四敏达成交易:陈四敏所在的郑州珍宝有限公司和荆门市博物馆签订了一份共同开发纪山楚墓群的合同,由陈四敏出资,博物馆供墓,共同开发古墓,所得经济利益六四分成,博物馆得六成,陈四敏四成。纪山,位于荆门市西南廓沙洋县纪山镇境内。在纪山方…  相似文献   

19.
1999年10月23日,一位白发老人来到湖北大学校长办公室,一进门就急切地问:"这是40年代的湖北师范学院吗?"当校办的同志肯定地回答"是的"时,老人激动万分,连声说:"我可找到母校了!我可找到母校了!"  相似文献   

20.
许莹 《东南传播》2012,(7):39-41
早在2006年"彭宇案"之后,"扶老人"事件即持续成为媒介报道热点,但其中所包含的矛盾并未随报道增多而愈辨愈明,一方面,因"扶老人"而"惹麻烦"的事件不断出现,另一方面,跌倒老人因无人扶助而出现生命危险的事件也越来越多。在此事件高潮回落之后,本文通过对近年来"扶老人"事件媒介报道情况的分析,认为这种现象出于新闻报道对公众行为的无形引导,以及对公众态度的偏向调节,提出以多维度报道来多角度呈现事实才是引导公众行为与调节公众态度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