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潘彤 《今传媒》2016,(4):30-31
网络的迅速发展和网民数量的激增促进了社会的不断发展,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相应的社会问题,网民媒介素养的问题成为讨论焦点.文章充分肯定网络时代网民媒介素养的提升,并运用"靶子论""议程设置""意见领袖"等传播学经典理论深入剖析网民媒介素养提升的表现以及在网络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网民从自身的角度提高媒介素养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网络媒介素养指网民正确判断媒介信息的价值、意义和作用并有效使用和传播信息的素养。微媒体市场的发展日趋成熟,社会各阶层都受到微媒介平台传播的影响,微时代背景下网络媒介素养已成为国民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网民的监督水平,不仅体现在对网络舆论监督信息的选择、理解上,更重要的还体现在网民对信息的发布、述评、把握及创造过程的参与上。如果其他影响因素不变,显而易见,网民的传媒素养和监督水平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正确处理网民的传媒素养和监督水平之间的关系,掌握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就能进行有效舆论监督,对推动社会民主化进程产生巨大的影响。一、网络时代下网民传媒素养问题凸显随着网络媒介的崛起,大众传播面临着一种新的传播范式,即由传统的单向传播转向双向传播,这使身处网络之中的网民,由被动接受信息转化为主动参与信息的生产和传播。他们既是媒介信息的消费者,又是媒介信息的生  相似文献   

4.
孙龙飞 《新闻世界》2014,(9):139-140
在之前的很长时间里,玉林的"狗肉节"并不被外界所知。然而,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在对"狗肉节"的声讨中,新媒体平台对舆论的产生和发酵产生了重要影响,反观当下,多数网民在网络这一新媒体环境中的媒介素养却有待提高。本文以玉林"狗肉节"事件在网络中的舆论传播为研究对象,分析网民在其中的媒介表现,并对如何提高网民的新媒介素养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
卢雅君  朱蕾 《新闻前哨》2022,(22):70-71
随着融媒体时代的不断发展,网民的信息接受形式发生了重大变化,网民媒介素养的正确引导成为网络甚至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本文从网民对国际冲突的玩梗行为谈起,分析其媒介素养缺失的现状和原因,探讨引导网民媒介素养的路径。  相似文献   

6.
侯晓慧 《新闻世界》2012,(10):91-93
新媒体时代网民媒介素养对于良好网络环境的构建具有积极意义。作为无处不在的大众媒体,有责任思考、创新媒介素养教育。电影《搜索》作为第一部反映网络暴力话题的电影,从影片内容和制作思路上对网民媒介素养教育提供了参考,启示网民媒介素养教育要考虑网民群体的个性特点、接受习惯,从教育内容、形式、理念上积极创新,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网络剧的传播优势、媒介依赖的表现特征、媒介依赖的产生机制分析网络剧背后的网民对于媒介依赖问题,与电视时代"容器人"说法的担忧有一定共性。因此,引导受众健康、合理面对和应用网络媒介,提升媒介素养,构建理性的传播生态成为关注的焦点和议题。  相似文献   

8.
在数字媒介环境中,传统媒介背景下的媒介素养教育理论传统似乎难以发挥重要作用,以至于构建在传统媒介环境中的媒介素养教育理论指导下的媒介素养教育实践活动难以获得研究者所期待的显著效果。基于这一背景,针对数字环境中媒介素养教育主体研究所面临的理论与实践困境,本文试图从传统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目标——让媒介素养教育主体充分享有"传播权利"入手,通过对数字环境中媒介素养教育主体传播权利的再思考,提出道德伦理与传播权利二者之间的平衡作为数字环境中媒介素养的新目标。  相似文献   

9.
Web2.0媒介为青少年提供了充分表达思想、行为及认知世界的平台,并赋予网民充分自由、民主和互动的权利,促使了媒介自身传播方式和网络环境的极大变革,以Web2.0为代表的媒介传播必然对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提出新要求。本文在分析Web2.0下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必要性的基础上,重点探讨Web2.0视阈下的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内容和途径,以促进青少年更好地利用Web2.0媒介服务自我、发展自我。  相似文献   

10.
网民的参与,使公共政策传播由封闭、单向、垂直的组织传播转向开放、分散、多向的互动传播。网民参与政策传播本质上是一种技术赋权,由于缺少相应的制度规范和保障,网民参与往往会质变为强制介入,网民群体对公共政策的质疑、批判,改变了政策传播的路径,给政策传播带来议题设置权变更、决策成本加大、政府权威性降低、专家信任危机、政策信息异化等风险。规避网民强制介入公共政策传播的风险,要建立完善公众参与型公共政策传播机制,净化网络新媒体传播环境,同时还应规范专家评议制度,加强网民的媒介素养教育。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关键在于获得受众的认同,从而由主导价值观上升为主流价值观。在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移动社交媒介成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非常重要渠道。但是,利用移动社交媒介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诸如群体区隔不利于共识的形成、网络负面声音消解认同等问题。笔者认为,通过发展公共媒介、培养网民的"新闻素养"等手段是解决移动社交媒介传播社会主义价值观上述问题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2.
谢卓 《新闻前哨》2022,(12):14-15
2022年2月末,俄罗斯与乌克兰发生冲突,国内部分网友拿此次冲突作梗的行为被翻译成多种外文并搬运到外网,造成对我国外交形象的损害和国外网民反弹等不良社会危机。与此同时,与该事件相关话题讨论阅读量破亿,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和共识。此类拿冲突作梗的行为暴露出互联网时代下网民媒介素养的缺失。互联网时代的媒介素养更加考验网民的公共道德、公共参与的表达素养。国际舆论场纷扰不断,如何填补网民缺失的媒介素养、建立媒介素养的规范体系成为需要迫切解决的社会议题。  相似文献   

13.
肖萌 《视听》2023,(5):25-28
从媒介环境三层现实的角度出发,对“后真相时代”形成的原因进行探析可以发现,客观现实与网民之间客观存在着区隔,导致网民通过学习和媒介两种渠道认知客观现实,缺乏亲身体验,真实性难以得到保证;媒介现实受到算法、从业者、事件相关者现身说法的影响,导致偏离客观现实;受众选择与传播信息时具有主动性,包括对多元信息的选择、情感的驱动、对现实世界的态度。因此,对从业者的再教育和对网民媒介素养的培养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媒介批评在国内新闻传播学界日益被重视,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新媒体的环境作为观照,对媒介批评概念、媒介批评生态的变化以及网络媒介批评涵义及其特征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就繁荣网络媒介批评问题提出建议,即网民媒介素养的提升和行业自律与法制建设的完善。  相似文献   

15.
在对"把关人"理论回顾梳理的基础上,结合网络传播的特征,从主体、过程、模式等角度剖析传统"把关人"角色的颠覆趋势,分析普通网民在信息接收、解读、发布等层面对传统"把关人"角色的超越进程。从而进一步提出公众媒介素养对于更好的进行传播把关,营造良好网络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跨界、融合与创新带来了社会秩序的重构与话语权力的重组,可以说是受众在大众传播中的一次"狂欢式"革命。但以"5·28山东招远涉邪教故意杀人案"为例的诸多网络乱象表明,面对全新的媒介生态环境和信息传播形式,我国网民从技术上和心理上都尚未做好准备。新媒体的传播特征不断挑战着民众既成的媒介使用能力与习惯,而微博用户的媒介素养显然没有跟上该平台影响力与传播力前进的脚步。为了促进网络和谐社会的建设以维护现实和谐社会的发展,提高我国公民的媒介素养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7.
在新媒体环境中,信息传播呈现出渠道多元化和传播主体多元化,新媒体和自媒体、社群、平台层出不穷,给虚假新闻的传播提供了生存条件.对于新闻媒体来说,坚持新闻的真实性是新闻舆论工作者的职责使命,打击和防范虚假新闻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要做好加强新闻舆论工作者的素养、提高网民媒介素养和建立健全相关法律制度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18.
孙钦泉 《传媒》2019,(8):73-75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以移动智能终端为代表的新媒体迅速崛起,在这种全新的媒介环境下,网民的媒介素养问题再次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集中表现在部分网民法律意识淡薄,缺乏网络信息甄别能力,新媒体接触和使用能力有限等。其原因主要为部分网民文化水平不高,对新媒体接触并不充分,网络立法尚不完善以及主流媒体未进行正确引导。为此,需要加强网络道德意识宣传,开设媒介教育课程,扩大网络法律宣传力度,增强意见领袖培养,帮助网民提升媒介素养。  相似文献   

19.
媒介通过对现实的认知来塑造新闻中的事实,媒介的认知活动并非无序的而是呈现出一种固定的模式,这种固定模式在新闻报道中体现为新闻框架,媒介就是根据框架来搭建事实的逻辑顺序。反映事实的整体性。框架理论起源于心理学中的基模概念,著名加拿大传播学者高夫曼认为“框架意指人们用以解释外在真实世界的心理基本模式,是人们认知、了解以及界定行事经验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杨婧 《东南传播》2012,(7):84-85
2012年2月,"少女毁容案"在网络爆发,从事件初期充斥着极端暴力言词的"一边倒"局面到传统媒体深度介入后网络舆论渐趋平静和回归理性,这一过程体现了网络传播语境下受众心理的一系列特点。本文试从传播学的"刻板成见"、"群体极化"和"沉默的螺旋"三种理论入手,分析此事件中潜藏的网民心理特点,呼吁受众提高自身媒介素养,增强运用媒介及其信息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