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味经书院在我国近现代历史上曾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其藏书范围逐渐扩大,书院在前期,主要收藏传统的经史子集,收藏数量有限,书是唯一的收藏对象,版本以通行本为主。到柏景伟任山长时,开始收集一些实学方面的图书,但仍以图书为主。刘古愚任院长时,藏书进入了昌盛时期,收藏范围已向西学方面倾斜,图书、杂志、报纸收藏成为重要内容,注重提高藏书利用率,特别注意收藏宣传维新思想和自然科学方面的文献,藏书管理进入正规化、制度化。  相似文献   

2.
沈阳故宫藏书浅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沈阳故宫博物院早已驰名中外,但其所属图书档案馆藏书,却鲜为人知。该馆藏书已有数百年历史了。昔日,它是清王朝的皇家藏书楼,今天已成为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挖掘、整理和研究明清史的重要基地。  相似文献   

3.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动荡,战乱频仍,图书典籍遭到了严重破坏。隋唐时期,统治者十分重视图书典籍的收藏和整理,而洛阳作为当时的东都,在政治上具有重要地位,同时,其文化也受到重视,藏书数量十分可观,在典籍整理方面的成就也十分突出。  相似文献   

4.
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前期,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我国群众性藏书活动日趋活跃,呈现出历劫重生,以至方兴未艾之势,从而为20世纪末21世纪初的中国当代藏书史续写了新的篇章。当代藏书家们的藏书实践,为中国藏书史的研究提供了生动的现实参照,同时也深刻表明中国的藏书文化早已深入民心,积淀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5.
许多人以为,研究中国出版史的著作最早出版于20世纪80年代。其实,早在20世纪上半叶,就已经出现了研究中国出版史的著作。从历史的角度看,最早问世的研究中国出版史的著作应是商务印书馆1918年出版的《中国雕板源流考》,最早以中国出版史命名的著作是永祥印书馆1946年出版的《中国出版界简史》。《中国雕板源流考》的作者是孙毓修(1871~1922)。1902年,张元济先生正式进入商务印书馆后,开始有意识地收集善本古籍,既能为编辑工作作参考,又能起到保存古籍的作用。1909年,商务编译所图书资料室改名为…  相似文献   

6.
张桂芬 《兰台世界》2012,(12):78-79
隋唐时期,皇家藏书数量十分可观,在我国古代图书典籍收藏整理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文章以隋唐为例,对我国古代皇家藏书收藏整理工作进行深入分析,为我国图书典籍搜集整理工作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宋代私家藏书业大盛,其中不少人属于博学多才的学者型藏书家。他们藏书的目的,不仅仅是停留在保存和鉴赏的阶段,而是为了研究学问和进行著述。他们对家藏图书进行校勘、编目、辑佚、注释等一系列整理工作,提高了图书质量及其学术价值,促进了图书的流传及其文献价值的充分利用,为后人留下许多宝贵的文化典籍。他们总结和丰富了中国传统图书馆学、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理论,对后世学术产生重大影响。此外,他们开始大规模地收藏和研究金石文献,开辟了图书收藏的新途径,形成了专科之学——"金石学"。  相似文献   

8.
藏书,即收藏图书典籍,是一种文化行为。藏书是随着图书的产生而出现的,随着文字、载体、出版技术等的发展而普及,藏书由官方主办到官民同办,再到今日的全民皆藏皆读,形成了独特的藏书体系。尽管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数不清的自然灾害、战乱以及人为政治,制造了数不清的“书祸”,但有赖于这种藏书体系,我国成为世界上保存文化典籍最完整的国家之一。  相似文献   

9.
藏书,即收藏图书典籍,是一种文化行为.藏书是随着图书的产生而出现的,随着文字、载体、出版技术等的发展而普及,藏书由官方主办到官民同办,再到今日的全民皆藏皆读,形成了独特的藏书体系.尽管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数不清的自然灾害、战乱以及人为政治.制造了数不清的"书祸",但有赖于这种藏书体系,我国成为世界上保存文化典籍最完整的国家之一.  相似文献   

10.
随着雕版印刷的发明,我国的私人藏书一改过去单一的抄写渠道,在宋元时第一次大规模崛起,形成繁荣的藏书文化。同时由于政治中心南移,经济、文化也随之南迁,福建作为朝廷的大后方,获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经济较前也有更大的发展。福建同时是理学的发源地,全国的教育中心,这一切造就了藏书活动的蓬勃发展。同时雕版印刷的发明和运用,使图书的大量出现和收藏成为可能。宋元时,福建的私人藏书家已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如苏颂、胡安国、郑樵、宋慈、蒋易、詹景仁等。至明代,福建的私人藏书家更是人才辈出,藏书家人数多,藏书数量多,藏书种类多,达到藏书活动的高峰。这种藏书现象的出现,有着福建特有的诸多特色。  相似文献   

11.
韩怡星 《兰台内外》2023,(18):78-80
周大烈所藏“华亭周氏图书”被其后人从20世纪90年代起,分三批捐赠给上海市图书馆、静安区图书馆和金山区图书馆。捐给静安区图书馆的藏书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对其进行系统整理和研究。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部署要求,近年来静安区图书馆对周大烈“华亭周氏图书”进行了认真的整理和研究,包括古籍版本鉴定,破损情况调查,编写善本书目、善本书志和善本书录等,揭示善本的存世价值。本文旨在呈现“华亭周氏图书”的整理研究成果,展示静安区图书馆在古籍保护方面所做出的努力。  相似文献   

12.
唐王朝是我国古代图书事业极其兴盛的时代,社会长期稳定,经济繁荣,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促进了图书事业的发展。唐统治者深知“以古为镜”的道理,注重图书典籍的收藏、整理和利用。唐官府、私人、寺观藏书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书院藏书为唐初创,并对后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唐王朝的藏书体系及管理模式对周边国家的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3.
寄存图书馆是最近三十多年来国外图书馆出现的一种新类型,也是图书馆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具有的一种新职能。寄存图书馆的藏书称之为寄存藏书。寄存藏书又是藏书组织工作中的一种新制度和新方法。因此,现存寄存图书馆和寄存藏书在国外已成为受到重视的研究课题。何谓寄存图书馆?就是根据藏书利用率。将那些读者利用不多、利用的次数越来越少,但仍具有一定的科学和文化价值的图书文献收藏在专门的书库,以供需要参考利用这些图书文献的读者能够继续借阅,这种拥有寄存书库的图书馆就叫作寄  相似文献   

14.
文献是伴随着文化的创造而产生的。中国最早在殷商时代就有了甲骨文的收藏,春秋时期,又出现了收藏典籍的盟府或故府,并有专门的管理官员。尤其是孔子在学术上“述而不作,信而好故”,以整理古代文献为己仁,删定六经为中国文化的源头。到西汉武帝时“广开献书之路”、“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下及诸子传说,皆充秘府”,并对藏书进行校对、分类、编目,正式确立了我国古代社会的官府藏书制度。可以说,汉代的图书收集与整理主要是汉武帝倡导,刘向、刘歆父子集其大成,但不能忽视汉初开国元勋的奠基之功。  相似文献   

15.
袁红军 《兰台世界》2007,(11X):52-53
本文基于对20世纪70年代新安县清代同治十年进士韩瞻斗先生家族后人所捐古籍图书版本整理与分析,指出所捐藏书多为古籍善本,有的已成为孤本或珍本,其中抄本和韩氏家族所著孤本图书具有较高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6.
中世纪时期,修道院在图书的收藏、保存和管理方面作出了很大贡献.修道院藏书与中世纪的社会生活、文化教育和社会变革等密切相关,修道院藏书研究也为后人了解修道院文化和当时社会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7.
藏书印的内容及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古代藏书家纷纷用藏书印钤下心声,而现今藏书印则是图书馆和所有者财产的标志,也是读者用以分辨图书收藏个人和单位,便于准确及时归还的提示,是藏书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无论私人或单位,在古籍和一般书籍上钤盖藏书印时,应选择适当位置,力求印迹清楚,美观大方。  相似文献   

18.
袁红军 《兰台世界》2007,(22):52-53
本文基于对20世纪70年代新安县清代同治十年进士韩瞻斗先生家族后人所捐古籍图书版本整理与分析,指出所捐藏书多为古籍善本,有的已成为孤本或珍本,其中抄本和韩氏家族所著孤本图书具有较高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9.
唐王朝是我国古代图书馆事业极其兴盛的时代,社会长期稳定,经济繁荣,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促进了图书事业的发展,唐统治者注重图书典籍的收藏、整理和利用。利用唐、私人、寺观藏书都达到一定的规模。  相似文献   

20.
在这世纪交替之际,世界各行各业都以此为契机,开始筹措新世纪的新篇章。出版,作为学术与舆论的先行行业,在世纪出版物这个话题上,却没有如人们预期的那样出现“热潮”。如果给世纪出版物一个内涵界定的话,它应当是以20世纪的回顾与21世纪的前瞻为主体内容的系列出版物。于友先署长在1999年优秀科技图书奖颁奖大会上指出,我们的出版社,要着眼于21世纪,搞好跨世纪的选题。相较而言,世纪出版物,在1999热点迭起如国庆五十周年献礼图书,科普热销图书,WTO热销图书中,只是一个悄悄的话题,散见在各大书店的世纪出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