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义和团运动应当以1900年6月21日慈禧太后颁布“宣战”上谕为界限,划分为“扶清灭洋”和“奉旨灭洋”两个阶段。“扶清灭洋”口号体现了义和团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抗争性与盲目排外等愚昧落后性的对立统一。“宣战”以后,尽管义和团运动并未改变反帝爱国的方向,但大多数义和团向封建统治阶级报名、挂号,先后打出了“奉旨”旗号,其行动已基本上听从清政府的指挥,甚至以封建统治者的臣民自居,以维护封建统治为己任,从而使后期的义和团运动带上了浓厚的封建色彩。义和团所表现的愚昧落后性,决定了义和团运动由“扶清灭洋”阶段发展到“奉旨灭洋”阶段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奉旨灭洋”体现了封建统治阶级对义和团的利用和控制,并使义和团运动的高潮实际上又成为其失败的起点。  相似文献   

2.
1900年,以华北为中心、以农民为主体的义和团运动,在帝国主义和清政府的联合镇压下失败了。义和团在“扶清灭洋”的号召下付出了血的教训。义和团运动失败后,景廷宾所领导的起义提出了“扫清灭洋”的战斗口号。这一起义,既可以说是义和团的再起,又可以说是义和团从“扶清灭洋”转到“扫清灭洋”斗争的开始。它是中国革命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民主革命高潮的前奏。  相似文献   

3.
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由于受其所处的特殊社会环境及其自身阶级的局限,在斗争中难免出现“封建蒙昧”、“笼统排外”的现象。长期以来,人们对这一现象褒贬不一。章概括叙述了这一现象,并在探讨中国传统化和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对义和团运动影响的基础上,得出这一现象并不是“野性的、盲目的、放纵的破坏力量”和“历史的惰性力量”,相反,它“符合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义和团运动是近代中国的一场以农民为主体力量的自发的反帝爱国运动.之所以给义和团运动下这样的结论,正是学术界秉着无产阶级帝国主义理论这把尺度,给这场运动做的一个公正评价.须知,义和团运动爆发的年代,帝国主义理论还未形成,中国人根本不知道何为帝国主义,因此当时的舆论界很少能够对义和团运动做出像无产阶级那样客观公正的评价,而是基于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阶级偏见,目义和团为“拳匪”,为“暴乱”,过分夸大义和团的“盲目排外”和封建愚昧,不能正确认识义和团运动爆发的社会历史根源.现以帝国主义的理论视角,重新检视义和团运动与帝国主义的关系,分析义和团运动对国人关于帝国主义概念理解的影响、义和团“灭洋”视野下的帝国主义观和义和团运动对帝国主义本质的暴露,以期加深人们对义和团运动反帝爱国性质理论断定的理解,和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有一个理性的把握.  相似文献   

5.
如何评价义和团所提出的“扶清灭洋”的口号,历来众说纷纭。而正确评价这一口号,对于我们认识义和团运动爆发时的社会阶级关系,对于认识义和团运动的性质以及科学地总结义和团运动的经验教训,都是十分重要的。我们认为,“扶清灭洋”作为一个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在一次单纯的农民反帝运动  相似文献   

6.
义和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义”与“和”精神与义和团运动的反帝爱国精神相互融合的产物。义和文化与义和团运动密不可分,但二者绝非同一概念。义和文化和辛亥革命、太平天国运动所产生的影响、所形成的文化现象性质是类似的。它既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又是近百年来在我国北方形成的一种新文化。这种新文化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精华之一部分。它不是一般意义的地域文化。  相似文献   

7.
景廷宾起义是20世纪初发生在直隶南部地区的一场惊心动魄的农民暴动。多年来,大都认为景廷宾起义是义和团运动的延续和发展。近几年来,有的论提出景廷宾起义“不是义和团运动的余绪,而是在民主革命派人士的支持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反清起义”。不管这种见解是否能够得到认  相似文献   

8.
一九○○年爆发的义和团运动,以“威雄惊万里,风雨喷长空”的声势,震撼了中国,震撼了世界,为五十年后中国革命的胜利奠下了一块基石。义和团运动是帝国主义侵略所激发的,锋芒主要指向帝国主义的,最后为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的反帝爱国运动。义和团运动的历史功绩是不可磨灭的,但又存在着无法克服的历史的阶级的局限性。因此,研究义和团运动的历史教训,不仅有助于正确地评价义和团运动,而且可以使我们避免重蹈历史的覆辙。本文试就这一课题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在义和团运动的高潮时期,直隶地方官对义和团运动采取了较为一致的支持态度,促进了直隶义和团运动的发展。本文试图从直隶地方官对义和团的支持方式及其相关问题入手,对此进行较为系统的勾勒,并以此求教于方家。1900年五六月间,直隶义和团运动发展进人一个新阶段。义和团势力在冀中进一步壮大,于5月27日占领涿州,使涿州成为义和团控制的重要据点之一,构成了对京师的强大威胁。义和团运动的迅猛发展,宣告了清政府弹压政策的失败,也使列强各国依靠清政府剿灭义和团的美梦彻底破灭。从此,列强各国直接插手对义和团运动的镇压…  相似文献   

10.
在义和团运动中,特别是在北京的一些义和团组织中,曾经留传着一种义和团《团规》。这种《团规》,并不是义和团的组织自己制定的,而是被清政府钦命统率义和团王大臣的载勋、刚毅强加给义和团一些组织的,是清政府利用、控制和破坏义和团运动的手段之一,它实际上也起了这种作用。义和团运动兴起后,就坚持镇压的态度,想“一举荡平”。不料,义和团运动竟如火如荼地迅猛扩展开来,1900年夏又控制了京津。  相似文献   

11.
“扶清灭洋”是义和团运动所提出的一个政治口号。在义和团运动发生、发展的过程中,这个口号经历了“反清复明”、“扶清灭洋”、“扫清灭洋”三个阶段。本文仅对“扶清灭洋”的含义作些解析和探讨。一、扶清——含义的两重性“扶清灭洋”这一口号的内涵包括“扶清”和“灭洋”两个方面。而“扶清”具体地反映了义和团在民族矛盾尖锐化的情况下对清王朝所持的态度。从“反清”、“扶清”到“扫清”,我们很容易得出“清”即清王朝的结论,但是仔细研究一  相似文献   

12.
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在他们的章、讲话、演讲中,深刻揭露了帝国主义侵略奴役中国的罪行,全面分析了义和团运动爆发和失败的原因及失败的教训,既充分肯定了义和团运动的正义性质和革命精神,又事实求是地指出义和团运动的历史局限性。  相似文献   

13.
相约新世纪     
“海上涛头一线来,楼前指顾雪成堆。”光阴犹如这海潮一般,遥遥无处的“一条白线”,在你指点顾盼之间便在脚下变成一堆腾跃欢跳的雪浪花了。1900年义和团运动威震洋鬼子,中国人民的怒吼声犹在耳旁;1911年辛亥革命的烈火烧掉了清王朝的龙旗,  相似文献   

14.
由全国义和团运动史研究会、天津历史学会、南开大学历史系、天津师范大学历史系、天津地方史志总编室、天津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天津义和团纪念馆、天津历史博物馆共同筹办的全国义和团运动史学术讨论会,于1986年5月6日至10日在天津举行。来自全国十七个省、市、自治区及解放军的教学、研究和新闻出版等七十二个单位的一百二十多人参加了会议。大会共收到学术论文及专著八十余篇(部)。提交到大会的论文内容,涉及到义和团运动史研究的许多方面——义和团组织源流、义和团运动的性质、作用,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政策和关系,义和团运动时期清政府的地方实力派、“东南互保”等等。  相似文献   

15.
五月十三月,历史专业七八级,就如何评价义和团运动的历史功绩和局限性,展开学术讨论。大家对义和团运动是否带有反封建性质的问题,争论最为激烈。有的认为义和团运动不带有反封建,因它本身是一次封建运动,“扶清灭洋”口号不是一种策略,而是反映了义和团的真实面目和要求。部分同学则持相反意见。有的还对《历史研究》八○年第一期上王致中同志的文章提出了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16.
义和团运动起迄时限之界定─-兼论并无"反清复明"、"扫清灭洋"阶段欧阳跃峰80年代以来,义和团运动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仍有一些问题至今尚未得到很好的解决。比如:义和团运动起于何时?止于何时?本来是义和团运动研究中一个最基本的问题,长期以来却一直...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义和团运动中“反清复明”——“扶清灭洋”——“扫清灭洋”三火革命口号的具体分析,阐明义和团战士的三次历史行为并确立其在中国农民革命斗争史上的历史地位,为进一步认清义和团反帝爱国的斗争性质及其伟大历史作用提供一个比较新颖的视角空间。  相似文献   

18.
从直鲁两地义和团相比较入手,结合直隶义和团运动从兴起到发展、高潮以至终结的各个阶段进程,论述了直隶成为义和团运动中心的表现。  相似文献   

19.
2010年高考上海卷第37题如下: 一份对外“和约” 义和团运动期间,一位团民私自替政府拟了一份对外“和约”。“和约”虽不具法律效力,作为历史材料却真实地反映了作者的思想。内容如下:  相似文献   

20.
江泽民同志“七一”重要讲话涉及到中国近现代史。它高度评价了“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是“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是“仁人志士苦苦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斗争”、“每一次都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推动了中国的进步”。它还分析了这些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主义,旧式的农民战争,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民主革命,以及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其他种种方案,都不能完成救亡图存的民族使命和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