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汉英非宾格动词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艳玲 《文教资料》2006,(32):172-173
非宾格理论把不及物动词分为非宾格动词和非作格动词,这已成为许多语言学家的共识。现代汉语中非宾格现象主要表现在:显性非宾格动词(surfaceunaccusativity),带地点存现句,不及物和使役交替句。英语中也存在对应的非宾格现象。本文简要地比较了两种语言中的非宾格现象。  相似文献   

2.
非宾格动词是一种特殊的不及物动词类别,是英语语法模型描写的一个范畴。首先就非宾格动词的语言特征作了简单的描述和刻画;接着以作格动词和非作格动词为参照对象,对非宾格动词具有不同于一般的不及物动词的各种语言表现进行了阐述;最后通过典型语例的分析,揭示了非宾格动词自身的非宾格属性和在语义表征与句法形态两个方面存在的不一致关系。  相似文献   

3.
非宾格动词理论研究浅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非宾格性假说”,不及物动词可以再细分为非宾格动词和非作格动词;许多学者围绕这一问题进行了多种角度的理论探讨。文章以英语和汉语中的非宾格动词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语言中非宾格动词的共性和个性问题,以及不同学者提出的句法和语义诊断式问题,探讨这些诊断式是否能够较好地区分不同语言中的非宾格动词与非作格动词,并在总结前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非宾格动词认知原为二元动词,但在非宾格构式形成过程中其原有的域外论元受到转喻迁移而消失,只剩下惟一论元作深层宾语。最终非宾格动词表现为不及物性。非宾格动词的“不及物性”与其“惟一论元是深层宾语”是辩证统一、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5.
深层语义关系与表层句法结构之间的关系一直是语言研究的焦点,本文以汉语的非宾格动词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非宾格动词和非作格动词的对立现象及其深层成因,并结合语言类型学的研究成果就非宾格动词的界定问题讨论了汉语非宾格动词的诊断式,最后本文尝试运用构式语法理论提出了本文的观点,即带地点的存现句不能作为非宾格动词的诊断式。  相似文献   

6.
张超 《考试周刊》2013,(32):76-77
不及物动词具有不同的句法特点,英语的某些特殊构式具有非宾格和非作格性。结合构式语法中的构式压制现象,研究发现there构式的动词具有非宾格性,同源宾语构式的动词具有非作格性,这两个构式特有的句法语义特点,是对不及物动词的非宾格和非作格性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7.
本文首先概述了语言学家对存现动词的非宾格性的探讨,分析了两种不同的观点。一些语言学家提出处所倒置结构的存现句是非宾格动词的诊断句式的观点,相反地,很多反对者找出反例认为存现结构中的谓语动词中有大量的非作格动词。本文认同唐玉柱的观点,认为所有存现动词都是非宾格动词,具有非宾格性的这一观点,并提出了新的证据,从而维护了存现动词的非宾格性假设,统一了存现结构中的谓语动词的类型,也为存现结构的统一解释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针对日语自动词的再分类,探讨与非宾格动词和非作格动词相关的语法表现,并试图将其与教学相结合。  相似文献   

9.
现代汉语不及物动词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非宾格动词;另一类是非作格动词。本文集中分析非宾格动词的鉴别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与其相关的句法结构和语义属性。  相似文献   

10.
本文运用语料分析的方法研究了我国中学阶段的英语学习者对英语非宾格动词泛被动化的状况,结果表明泛被动化失误在非宾格动词的习得过程中相当普遍,但对非作格动词的习得并不存在类似的泛被动化;可转换类非宾格动词较之不可转换类非宾格动词可能要给学习者带来更大的习得难度。  相似文献   

11.
先秦汉语动词作主语、宾语跟名词作主语、宾语是不同的,先秦汉语动词作主语、宾语有四种不同情形:动词作主语、宾语;动词作主语、宾语后活用为名词;动词作主语、宾语时兼有名词性质;动词跟作主语、宾语的词是不同的单位。因此,先秦汉语动词的活用和兼类就少一些。  相似文献   

12.
“往”字短语在动词前、后分别构成A、B两种格式,两式在动词的类、“往”的宾语和“往”的标引功能方面都存在明显差异。在位移事件的性质和表达方面,A、B两式也体现出某些差异或倾向:A式既可用于现实位移,也可用于虚拟位移,B式基本上用于现实位移;A式倾向于自主位移,B式倾向于非自主位移;A式凸显位移过程,B式凸显位移目标。  相似文献   

13.
现代汉语动词重叠使用的规律需要从具体的动词上面做更全面更细致的考察分析。对从现代汉语词典中截取的12个动词(含17个义项)仔细分析后得出了以下认识:动宾结构的离合动词更易重叠使用;并列结构的动词因为表示的动作行为较为单纯而易于重叠使用;动词的概念意义对动词能否重叠起重要作用:动词的语体风格影响动词重叠的实现,口语词更易重叠使用;成词语素的主观尝试性的强弱影响着由它生出的新词的重叠状况;部分动词因为重叠后会具有形容词重叠后的效用而可以重叠。  相似文献   

14.
二价无体宾动词是汉语动词中非常特殊的一个次类,它有两个必有论元,其中有一个是动词语义的针对对象,可这个对象却无法进入动词的宾语位置。这类动词在形式上有其鉴别框架与由其构咸的基本句式,在语义上与论元之间有特定的关系,在语用上有其产生的特殊原因。  相似文献   

15.
《史记》动词作状语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史记》为语料,采取统计出现频率的办法,对动词作状语作定量定性的考察和分析,发现能充当状语的动词有不及物动作动词、状态动词、及物动作动词、及物性质动词四类;动词作状语其语法意义为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情态、原因、时间等;其语义指向主要是指向主语或兼语,极少指向谓语和宾语;动词状语与谓语以直接结合为主,以用连词"而"或"以"连接为辅;动词作状语与动词作定语在古代汉语中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6.
“句式”概念的提出体现了语义语法相结合的思想,有助于细化语法规则和词类研究。《荀子》意志的表达、肯定与否定非对称等助动词使用状态显示,先秦时期,助动词的用法已趋稳定,而能愿式的构成则反映了先秦时期助动词运用的实际面貌,是助动词意义和功能研究的可信材料。研究显示,助动词没有一般动词带宾语、可重叠等主要特征,不能够像典型动词那样参与构句,极少作为句子核心,因此,需要和动词相区别。助动词“扶助”动词的功能十分稳定,具有不可替代性,词类的典型成员产生很早,并且应用至今,因而,给助动词独立确定词类地位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7.
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 经常有家长议论教育孩子是严厉好,还是随意好。我觉得,严厉和随意都不好。 严厉是家长对儿童的过度控制,它会让孩子感到挫折,认为自己毫无能力,造成孩子消极、被动、依赖的严重心理;或者导致孩子倔强、反抗,用一些破坏性的方式发泄自己的力量和不满。  相似文献   

18.
在现代汉语中,“允准”动词同时带有宾语和补语两个成分作动词后成分的条件,是在补语前复制这个动词。动词复制结构中的动词均由及物动词构成,其后可以接论元和补足语。这个结构可以改写成“的”字结构,但是我们只能从句法上去看待这种转换,能转换的表明能复制,但不能从逻辑上去等同二者的语义。另一方面在“显性句法”中,运算系统CHL都与π和λ相关,从词汇序列LA和运算结果来看,由“是”和“像”构成的动词复制结构句法是不成立.  相似文献   

19.
同形异构体"V+A"可以构成主谓、动宾、动补三种结构关系。各个结构关系内部,不同音节形式中的动词和形容词的典型性存在一定差异性。动词、形容词内部成员的典型性,句法的控制作用等构成了该结构体异构的理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