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在印度政治现代化的进程中,由于历史、政治、经济、情感和国际形势等因素,使印度的宗教问题难以根除。印度的宗教问题主要表现为锡克教、伊斯兰教、印度教等各教派主义的挑战与政党大打教派政治牌的负面影响。通过尊重文化的多样性与民族习惯、实行宽容的宗教政策可以促进印度政治现代化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2.
<正>郭家宏教授:"分而治之"作为一种统治政策十分古老,它是历史上许多大的帝国惯用的手法。1857年印度民族大起义后,英印殖民政府为防止印度不同宗教、社会阶层之间再次"结盟",威胁英帝国的权威,将"分而治之"政策视为统治印度的根本原则,挑动印度的教派对立,导致印度最终分裂。1947年8月印度独立,同时印度分成了印度、巴基斯坦两个国家。此时,大量印度教、锡克教民众涌向印度,穆斯林涌向巴基斯坦,这样大规模的人口  相似文献   

3.
古印度是佛教的发源地 ,曾是最大的佛国和佛学研究中心 ,当年唐僧取经就是去的古印度。但是 ,许多人并不知道 ,如今印度人早已不信仰佛教了。1 992年出版的《最新世界地图集》文字说明中说 ,现在印度 83 %的人信奉印度教 ,1 1 %的人信奉伊斯兰教 ,2 .6%的人信奉基督教 ,2 %的人信奉锡克教 ,余下的 1 .4 %的人信仰包括佛教在内的其余宗教 ,或者不信教。从这个材料看 ,现在印度信仰佛教的人 ,实在是微乎其微。可是多少年来 ,在人们心目中 ,印度就是个佛国 ,史料上也有印度人多数信仰佛教的记载。这是怎么回事 ?大约在公元前 7世纪 ,古印度已经…  相似文献   

4.
论影响印度道德教育的宗教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印度是世俗国家,政教分离。但是,印度同时也是一个多宗教国家,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与印度民族的生存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息息相关,尤其在道德教育方面更是渗透着宗教的因素。本文从道德教育中渗透宗教因素的原因、宗教对道德教育影响的具体体现、进行宗教教育的方式等三方面阐述了宗教对印度道德教育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古印度的天文思想与当时的宗教哲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吠陀时代的天文学已经以大梵天不断再生宇宙的神话认识到宇宙的永恒循环,并提出了类似中国二十八宿的27或28月站的星座体系;耆那教对于构成宇宙的元素作出了精细的宗教哲学思辨,佛教立足于生命的永恒轮回,建立了以须弥山为中心的地心世界模型,推测无边无际的永恒循环宇宙具有高度的自相似结构,但不太符合现代科学揭示的宇宙演化模型。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四个方面总结了印度美学的基本特征:印度美学与宗教有着紧密联系;印度美学既是现实的又是超验的、既是崇灵的又是崇肉的,具有灵肉对立统一的双重性;印度美学的目标指向终极的和谐;印度审美思维同原始思维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这几个特征的综合作用决定了印度美学的独特的审美观念和艺术形态。  相似文献   

7.
金庙位于印度边境城市阿姆利则。作为锡克教的圣地,阿姆利则意为“花蜜池塘”。当年只是印度教改革派分支的锡克教,经过几代教徒的不懈努力,最终于16世纪发展成完全独立的宗教,为此,当年锡克教第4代祖师罗姆·达斯曾修建了一座水池,名为“花蜜池塘”,阿姆利则由此得名。而金庙则由锡克教第5代祖师阿尔琼1589年主持建造,1601年完工,迄今已有400年历史。因该庙门及大小19个圆形寺顶均贴满金箔,在阳光照耀下,分外璀璨夺目, 一直以来被锡克人尊称为“上帝之殿”。  相似文献   

8.
从OMG和PK两部电影入手讨论印度宗教的世俗化现状。电影是对现实的演绎,作为印度电影史上最早的两部展现宗教改革观念的电影,OMG和PK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印度进步宗教人士的世俗化观念。从理性观念、现世精神和人本主义三方面对印度的宗教世俗化进行探讨,从具体的电影场景出发,引出主要的宗教世俗化观念,从而完成对电影和宗教世俗化的分析和理解。  相似文献   

9.
印度是世界文明的发祥地,与中国一同跻身于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中。印度是一个有着狂欢的宗教神秘主义色彩的国家,其独特的地域文化为闻名展示了一种独特的价值理念和思想体系。本文主要通过印度的森林文化来探究印度人的生活理念,并探索伟大的"诗哲"泰戈尔对印度森林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探究印度的精神信仰、对自然万物看法及理性和现实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0.
萨瓦卡尔是印度教民族主义的领导人,是印度人民党的精神领袖,其创立的印度教徒特性理论对印度历史影响至深。印度教徒特性是一种独特的以宗教文化心理进行民族甄别的标准,包括共同地域、共同血脉、共同文化以及共同的法律和仪式四大要素,目的是要在印度建立一个以这样的宗教民族为主体的印度教国家。  相似文献   

11.
锡克教教义以反对种姓制度而在印度的众多宗教流派中独树一帜,但基于种姓差别而存在的隔阂、歧视等现象在锡克社会历史的发展中并没有消除,相反对锡克社会的政治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With the increased requirement to incorporate counter-terrorism measures into the British education system, teachers are now expected to discuss terrorism within the classroom setting. However, this is a challenging endeavour due to the complex nature of the phenomenon, including definitional questions and links made to certain ideologies, in particular religious motivations. This paper explores my research findings from a project conducted over several years into pupils’ perceptions of terrorism and its links to religion in general, as well as the specific links made with Islam, Sikhism and Christianity. To contextualise the research, a brief overview of the methods and results has been provided, followed by an analysis of the issues raised. Overall, the pupils thought that religion in general, as well as Islam in particular, was something that motivated terrorism. However, many pupils also expressed concerns about associating entire religious communities with terrorism, perceiving it as a stereotype, and expressed interest in discovering more about how and why religion was used to justify such violent attacks.  相似文献   

13.
胡风的诗学     
胡风的诗学思想是其文艺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将诗与人生的意义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而成为其诗学的重心,是其人生哲学,价值哲学和社会历史观的体现,是鲁迅精神的继承和发扬,主客体相生相克观点构成其创作论,在创作的主客体关系上,他认为着眼点首先是创作主体,但人生不能脱离生活,不能脱离历史,社会,人民,故诗人的创作亦然,在艺术与生活的关系上,客观或主观公式主义的倾向都是不可取的。胡风的诗学主体即诗化人生哲学和创作过程的主体论审美心理学,其美于诗的题材,技巧,接受遗产,形象,语言,风格均是围绕它们展开。  相似文献   

14.
Organising teaching of a topic around a small number of ‘big ideas’ has been argued by many to be important in teaching for deep understanding, with big ideas being able to link different activities and to be framed in ways that provide perceived relevance and routes into engagement. However it is our view that, at present, the significance of big ideas in classroom practice is underappreciated while their implementation in teaching is perceived as ‘unproblematic’. In this paper we address these issues; while we draw on the experiences of two major research projects focusing on teachers’ pedagogical reasoning, we attempt to investigate big ideas from a conceptual stance. While the domain is important, we argue that the source of big ideas should include reflection on issues of student learning and engagement as well as the domain. Moreover, big ideas should be framed in ways that are richer, more generative of teaching ideas and more pedagogically powerful than topic headings. This means framing them as a sentence, with a verb, that provides direction and ideas for teachers. We posit three different kinds of big ideas: big ideas about content, big ideas about learning and big ideas about the domain; the last two result in teachers having parallel agendas to their content agendas. In addition to discussing how pedagogically powerful big ideas can be constructed, we draw on data from highly skilled teachers to extend thinking about how teachers can use big ideas.  相似文献   

15.
清末是中国思想革命最剧烈的时代,新旧思想观念在诸多方面进行着激烈的斗争。本文以大量的事例剖析了封建理学观念在革命思想的冲击下发生嬗变。一方面.三从四德的理学观念仍在顽固地腐蚀着人们的灵魂;另一方面,近代思想家又给主张寡妇再嫁的反理学思想注入了新的时代精神,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16.
在新形势下,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应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实际情况;切实转变管理理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管理思想;坚持依法治校,建立一套科学、规范、完善的学生工作制度,积极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制度建设和文化建设并重;继承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华,并使之融入新时期社会发展趋势和大学生个性特点之中,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7.
高等数学关系性理解是高等数学学习的关键,本原性问题有助于关系性理解。本原性问题驱动下的高等数学教学过程表现为学生尝试性对本原性问题思考后,师生合作探讨,以此进行数学内容学习研究,结束时回顾深化本原性问题。  相似文献   

18.
随着市场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过渡,企业面临的市场状况已由卖方市场转化为买方市场,产品供过于求,市场竞争激烈,现代广告已不再是叫卖性广告,它已发展成为以策划为主导、以创意为中心、以文化为底蕴、以人才为前提的信息传播艺术和科学。世界各国的广告业都重视提高广告创意的水平,把广告创意看成是广告公司生存的支柱。广告创意是广告制作的灵魂,其方式和手段有多种,在此略述一二。  相似文献   

19.
巫术文化与古代早期美育思想的发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精神形态的原始文化,是由多种巫文化观念错综缠绕的一种意识形态.中国古代文艺创作及其美育观念的构成,应该是巫术、图腾、神话等多种文化观念交融辐射的结果.可以说,包括文艺在内的审美文化,美育观念的发生与构成,都与巫文化有紧密的关系.中国美育观念的发生与形成,最初也应该是源于巫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