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写出感情来     
文章贵乎情。不仅文学作品如此,新闻作品亦如此。新闻作品如何写出感情来? 首先要敢于写情。清代学者袁枚在《读诗品》中说过:“作者情生文,读者文生情。”一篇文章能否抓住读者,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能否用真挚强烈的感情影响读者,从而激人共鸣。但也有的同志认为:新闻并非文学,以客观实在为好;还有的同志认为:写情易形成卿卿我我的情调,会影响先进人物形象。这两种顾虑实无必要。前者把写情同新闻的真实性对立起来,很无道理。现实中的人物都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新闻作品中如果不去反映和表现这种感情,写出的稿子,就会干干巴巴,一  相似文献   

2.
一、寓情于景。作者在采访时,对事件发生的现场,耳闻目睹当场的环境,有的景物对作者触及深,随之荡起思绪,发出感叹,在写环境时,把这些感触、感叹注入环境之中,使环境“人情化”了,这就是寓情于景的手法。 寓情于景,也叫化景入情,是环境描写的一种表现手法。新闻作品总是要表现作者的一种感情、一种思想、一种观点的。这种感情、思想、观点,一般是通过叙述新闻事件,或是通过环境的描写再现出来,读者才容易接受。这是化景入情描写手法的生活基础。  相似文献   

3.
写新闻,可以运用散文的笔法;作标题同样可以借用散文的笔法,使之文情并茂,感情激越。 实现生活告诉我们:标题对新闻事实的概括,不可能只是纯客观的简单再现,字里行间不可避免地要熔铸着作者对人物、事件、现实生活的认识和评价,体现作者鲜明的感情色彩。凡是好的标题,总是以炽热的感情来拨动读者的心弦的。所以说,写新闻,作标题,固然要告之以事、晓之以理,但还要动之以情。感情常常是联系群众的纽带。清人袁枚说:“作  相似文献   

4.
新闻的意境美,是写活写美通讯的一种艺术手段,也是将通讯演绎为优美散文的成功阶梯。意境,是指“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它作为散文美的灵魂,是作者的情与描绘的客观的境(景)交相融合而熔铸在作品中的优美的艺术境界,即所谓内情与外物的统一。  相似文献   

5.
三、传激荡人心之情,增强作品感染性 传情,指细节能够表现、传达、交流和激起读者的情感功能。唐代诗人自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细节传情是增强作品感染性的重要手段。 细节传情往往是很含蓄、丰富、深沉的。写欢乐之情,可以不着“欢”、“乐”一字,写悲愤之情可以不着“悲”、“愤”一字。在这点上,一些名篇可以给我们很大启示。例如南北朝《木兰辞》写花木兰  相似文献   

6.
情感是对客观现实的最活跃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人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具体来说,它是指人的喜、怒、衣乐等心理表现,章是用来表达思想感情的,刘勰在(心雕龙中提出“为情而造”,认为情感是“”的基础与前提,所以“情动而辞发”、“情动而言形”、情变所孕“、”为情要约而写真“等等,高尔基也认为”富于感情-这是写好作品的最好手段。“因此,为情与作历来是相互关联、必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7.
一、报纸副刊优秀作品不多的主要原因一是某些副刊作品失去了思想性。现在有些文艺作品存在“主题淡化”的倾向。读者说,报上有的文学作品陷入了故弄玄虚、不知所云的境地;还有的作品仅仅是某些生活狭小片断的描写或表现作者的闲情逸致。二是某些作品失去了真情。报上有些文学作品追求猎奇和刺激而失真情。忘记了文艺创作的源泉  相似文献   

8.
物色     
《物色》是《文心雕龙》的第四十六篇。这篇讲情景的关系,提出“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外界景物影响人的感情,由感情发为文辞,說明外界景物对于創作的关系。情和景既是密切結合着,所以要“既随物以宛轉”,“亦与心而徘徊”。一方面要貼切地描繪景物情状,一方面也要表达出作者对景物的感情。  相似文献   

9.
第六个字名曰:“情”。所谓“情”是指感情、激情、情趣、人情味,也就是说写通讯要抒发感情,通讯本身要富于感情色彩。什么是情?情是主观对客观事物感受后发出的喜、怒、哀、乐。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这个“爽”就是主观对客观事物感受后发出的情。“文以情动人”。我欣赏《红楼梦》中写在秦可卿房间的一副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炼达即文章。”有一次,薛铸为我写字,问写什么,我说就写这两句。“人情炼达即文章”道出了写文  相似文献   

10.
意境是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具体点讲意境是从中国古典诗歌、绘画等抒情写意的艺术传统中锤炼出来的一个重要的极富民族特色的审美范畴.新闻意境,就是由渗透着记者的某种感情生活图景所构成的新闻作品的意蕴和境象.或者说是作者在新闻创作中,将景、情、意、思想等交融在一起,达到一个美的艺术境界.半时,我们在创作中,如何构画一个美的新闻意境,并使新闻作品借美的意境而增加感染力,给读者创造美的享受和审美愉悦呢?结合工作实践,笔者从新闻意境的审美特征,挖掘创造等方面作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四、抑扬有致,一波三折。言论对事件的叙述要新颖含蓄,出其不意,给人们一些新鲜感,不能坦露无余。选入中学课本的一篇言论《虎皮鹦鹉之死》 (作者张雨生),其中叙述虎皮鹦鹉死掉的情节就颇有技巧。文章先写: “那只漂亮的鹦鹉,我是知道的。隔着窗子,我常常醉心欣赏它的歌唱”。美好欢快之情溢于言表,这是一“汤”。接着说鹦鹉逃掉了,“主人痛心,我也惋惜”,写得感情沉重,这是一“抑”。笔锋一转,写“鸟归林、鱼入水,正是‘得其所哉’,便也心境安然。”这又是一“扬”。最后写出鹦鹉饿死在林子里,于是慨叹:  相似文献   

12.
搞文艺创作要深入生活,似乎没有什么异议。若说写言论也要深入生活,有人就不苟同了。其实,写言论也要深入生活。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告诉我们:实际生活是第一性的,精神产品是第二性的。没有第一性的创作源泉,就没有第二性的精神产品。文艺作品和言论都是精神产品,都是客观事物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生活中的东西触动了你,你感受到了它,同时,又抓住了它,这就是发现。发现是创作的起点。作者对自己的发现,经过咀嚼消化,加进自己的认识,注入自己的感情,从而写出了作品。同时,“文运随时转,无日不趋新”。“时”决定“文”。不断变化的客观世界决定“文运”不断“趋新”。读者欣赏作品、阅读文章总是“喜新厌旧”的。怎样才能使文章“新”呢?生活之树是常青的。只有到生活中才能发现新的思想、新的人物、新  相似文献   

13.
吴维惠 《声屏世界》2004,(11):45-45
我们常常可以从媒体刊播的一些通讯作品中看(听)到程度不等的掺假文字。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细微末节,在某些作者笔下.都能令人感动得“热泪盈眶”,甚至哽咽着说不出话来。这类矫揉造作出来的所谓“感情”,就叫做矫情。而在新闻作品中,导致矫情的“病因”大抵有以下几类:  相似文献   

14.
巴尔扎克说过:“每个行星都有自己的太阳。”每个人都要有属于自己的一份生活体验,跳出人云亦云的窠臼,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才能升起自己的那一颗太阳。描写应该做到鲜明而生动。鲜明,指作者的感情要在描写显露出来;生动,就是要“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给人一种如临其境之感。好的描写应是作者主观感情的体现,它不应是照相式的客观描述。作为高中生,描写的关键是要写出自己的主观感情,主要方法是:景物的描写,要因情选物在作者眼里,“一切景语皆情语。”自然景物在自己的笔下应是“人化”的自然。要善于将客观景物与主观情思…  相似文献   

15.
近两年,科学文艺类作品越来越受到重视,其中科幻类更是一枝独秀.本文结合科学文艺类作品审稿中对科学性、思想性和艺术性的要求,从科学文艺作品的特质出发,重点剖析了其不同于一般性文艺作品的地方.本文认为,科学文艺作品中的科学性应当允许一定的夸张和想象;对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的推崇与践行是其思想性别具一格之处;在艺术追求上,语言的“祛魅”与“科学形象”的塑造,以及多样化修辞的运用是其较为突出的表现.对“三性”因文制宜的把握是科学文艺作品审校工作的坚守.  相似文献   

16.
我想写一组《我心目中的“绝作”》系列书评,给《中国图书商报》写了第一篇后,发现报纸的篇幅限制太大,所以现在这第二篇只能移到刊物上来。由于换了地方,故而对“绝作”一词又须解释几句。 我心目中的“绝作” 当然指写得很好、很有价值的书;但不一定是天下最好的书,更不一定出于天下最有学问的人之手。它的“绝”,主要是指“不可重复性”,即此书不但没有第二个人能写出来,而且作者本人也不可能再写出这样一本来。另外,我深知自己对“绝作”的解释是经不起反驳的,我之所以这样来称呼一些著作,是有很大的主观感情色彩的,因此,请读者不必较真。招呼打过,言归正传。 这一次要谈的“绝作”是  相似文献   

17.
写书评是一件创造性的劳动,“书评是一个深奥的头脑对一本书思考后的产品”(董鼎山语)。然而,我们却常常见到一些所谓书评,或者是将作品大而化之地轻轻一点,然后就是离题万里,言不及义;或者是“是其所不当是,非其所不当非”。这样的书评,不是居间,而是离间,摧灭了读者进一步和原书直接联系的可能性,扫尽读者的兴趣,也使原书作者愤  相似文献   

18.
“无物似情浓”,是以“云破月来花弄影”佳句传世的北宋著名词人张先在“一丛花”词中写的,意即世上没有任何事情比真挚的感情更为浓重。新闻要重视渗透力、感染力很强的“情”。记者、通讯员要多采写优秀的“有情新闻”,要达理又通情。在新闻中,真切、充分地表达美好、真挚的情感,是使亿万受众关注新闻,引起共鸣,增强新闻感染力的有力纽带,是做好情理相融、提高舆论引导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获1998年度全军好新闻三等奖和四川省好新闻三等奖的《将军的三个军礼》(作者:姚蓉、黄炜国、杨彪),就是一篇情溢字里行间的佳作。作…  相似文献   

19.
宿迁的目的也许是以权力施行某种教化。但教化的手段本身就是反法治我们的一些地方官员们治理社会的时候,常常容易走向两个极端:要么完全无视法律,为所欲为;要么做出清官形象示人,以严苛的法律和规范为工具整治民众。在宿迁,今年4月13日,在“铁腕书记”仇和的强力推动下,宿迁市下发了《关  相似文献   

20.
在摄影报道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种现象:有些人物特写照片(这里是广义地指在劳动和生活中的人像照片),人物突出,性格鲜明,感情真切,能感动人,又能鼓舞人;有些人物特写照片的形象却比较呆板,缺乏生气;有些画面,人物表情、姿态常常雷同,看起来不动人,看完以后印象也不深。怎样克服这些缺点?怎样提高新闻摄影作品的水平?如何着手?这是个复杂问题,这里只提出几点不成熟的意见,和大家商讨,并希望得到指正。要做到“形”“神”兼备,以“神”为主。也就是说,要注意表现人物的外貌特征及其神情动态,精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