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校是县城小学,离县消防大队较近,在教《燃烧和灭火》这一课时,我带领学生来到县消防大队,在县消防队员和教师指导下学习这一课。一、学习燃烧在县消防大队的操场上,教师讲述:燃烧,是一种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热、冒烟等现象。燃烧需要一定的条件,分别是:1.燃烧需要氧气。2.燃烧需要可燃物能燃烧的物体叫可燃物:如木材、纸张、汽油、酒精、煤气、液化气、棉花、煤、火柴等。3.燃烧需要一定的温度。只有这三个条件同时具备并且相互作用时,燃烧才会发生,缺少了三个条件中的任何一个,燃烧就不会发生,正在燃烧的可燃物也会熄灭。燃烧有对…  相似文献   

2.
1一道问题引发了学生探究的火花在讲《燃烧和灭火》这一课题内容之后,有一个学生向我提了一个问题:为什么火柴燃烧时,火柴梗头向下,可以燃烧完,而火柴梗头向上却会很快熄灭呢?我给这个学生作了一个简单的解答:“火柴在燃烧时,火焰对上面未燃着的部分有预热作用,使火柴杆上面的部分达到着火点,满足了燃烧的两个条件.火柴就能燃烧完全。”  相似文献   

3.
1一道问题引发了学生探究的火花在讲《燃烧和灭火》这一课题内容之后,有一个学生向我提了一个问题:为什么火柴燃烧时,火柴梗头向下,可以燃烧完,而火柴梗头向上却会很快熄灭呢?我给这个学生作了一个简单的解答:“火柴在燃烧时,火焰对上面未燃着的部分有预热作用,使火柴杆上面的部分达到着火点,满足了燃烧的两个条件.火柴就能燃烧完全。”  相似文献   

4.
在《燃烧与灭火》一课中,为了使学生理解燃烧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我设计了这样的实验: 在铁架台上固定一块圆形薄铜片(铜的导热性能较好),然后在圆铜片的某一半径上由中心依次向外排列三根火柴(如下图),用酒精灯对准圆铜片的中心加热,让学生观察哪一根火柴最先燃烧。 师:在实验中,你发现哪一根火柴最先燃烧起来? 生:放在中间的火柴最先燃烧,放在最外边的火柴过了一段时间才燃烧起来。 师:点燃酒精灯后,三根火柴是不是都会受热?为什么?  相似文献   

5.
下面是《燃烧与灭火》一课中关于“灭火”方法一段的教学实录,这段教学实录是在学生学习和掌握了燃烧知识(燃烧需要的三个条件)的基础上进行的。 师:通过研究我们知道燃烧需要可燃物、一定的温度和氧气三个条件。那么,这三个条件中如果缺少一个条件,燃烧还能进行吗?请你们用实例说明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6.
以往教《燃烧与灭火》是“牵”。特别是关于燃烧的三个条件,先让学生看图,哪些物体能燃烧,哪些物体不能燃烧,从而得出“可燃物”。再做实验,隔着铁片烤火柴,得出燃烧需要一定的温度,最后通过分析烧煤的炉子,得出燃烧需要空气中的氧。总之,一步一步牵着走,直奔结论。 今年教《燃烧与灭火》,我想应该真正让学生自己发现燃烧的条件,因此首先要在教学材料上下功夫,我设计了如下教学材料: 石头,砖块、细铁丝——非可燃物;煤块在酒精灯上燃烧,三五分钟看不出燃烧的迹象,但学生都知道煤是可燃物。木条次之,纸条见火就燃,而打火机射出很小的火花,可燃气体立即燃烧。还有常用的酒精灯。  相似文献   

7.
“字母能表示什么”这一节的内容看起来简单,可是教起来却很有难度,很多同学一直到下课仍然不明白“字母表示数”到底是怎么回事,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没有突破。虽也有同行提出了一些解决的方法与做法,但效果都不是很理想。在这里我谈谈我的看法与做法,与大家一起探讨。教材一开始就是一个问题情境串:……按图中方式用火柴棒搭正方形:(1)搭1个正方形需要______根火柴棒?(2)搭2个正方形需要______根火柴棒,搭3个正方形需要______火柴棒?(3)搭10个这样的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棒?(4)搭100个这样的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棒?(5)如果用x表示所搭正方形…  相似文献   

8.
百花园     
百花园化学“学生实验一”的三个问题1.“燃烧温度”问题。在观察酒精灯火焰结构的同时,让学生把火柴梗放在灯焰中,学生观察现象,得出结论后,老师进而设问:为什么外焰温度最高,内焰温度较低,焰心温度最低呢?学生马上联想到氧气的性质,并据此对这一问题给以解释...  相似文献   

9.
这学期教了《燃烧是怎么一回事》一课,有位学生问:“老师,刚划燃的火柴马上把头往上直竖着,为什么会很快熄掉?”我照着学生问的做一遍,火柴果然熄了。学生们讨论说:“这是燃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沉积在火柴边,把助燃的氧气挤压开了。”为什么二氧化碳不往下沉,只沉积在火柴边?这个说法道理不充分。 那是什么原因呢?大家都在积极思考,我要一个学生  相似文献   

10.
一、在燃烧的条件实验中对红磷与白磷着火点比较实验的改进初中化学第一章第四节燃烧和缓慢氧化一节中,在做可燃物燃烧条件演示实验时,我对该实验稍作了改进:在一大烧杯中注入开水,并投入一小块白磷,在烧杯上盖一薄铜片,铜片一端放一小堆干燥的红磷,另一端放一小块白磷。过一会儿,铜片上的白磷产生白烟开始燃烧,而水中白磷和铜片上的红磷没有燃烧,这是为什么?我引导学生分析,得出要使可燃物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可燃物要与氧气接触,二是要使可燃物达到燃烧时所需的最低温度。白磷的着火点低,铜片上的白磷很快达到了这两个条件,所以燃烧了。铜片上的红磷只满足其中一个条件(和氧气接触),而没有达到着火点,因此没有燃烧。这时有的学生提出改用加热的方法就能使红磷燃烧。我抓住时机问学生:要使烧杯中的白磷燃烧,该怎么办?这时学生回答,把白磷拿出水和氧气接触。根据同学们的意见,我拿起烧杯慢慢倾倒烧杯中的开水,当烧杯倾斜到一定程度,白磷裸露出来时,白磷马上燃烧起来。通过这样的改进,实验效果明显,方便,节省时间,使学生对燃烧的条件这一知识点有了全面的理解,教学效果好。二、氢气跟空气混合的爆炸实验的改进在初中化学第三章第四节中,有氢气不纯,混有空...  相似文献   

11.
拾贝百字篇     
低年级学生上《燃烧和灭火》这一课时,先是自由发现日常生活中的可燃物;从可燃物燃烧中得出不同的可燃物燃烧需要的温度不一样;最后结合生活中生煤炉一例来归纳燃烧时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研究  相似文献   

12.
一、在燃烧的条件实验中对红磷与白磷着火点比较实验的改进初中化学第一章第四节燃烧和缓慢氧化一节中,在做可燃物燃烧条件演示实验时,我对该实验稍作了改进:在一大烧杯中注入开水,并投入一小块白磷,在烧杯上盖一薄铜片,铜片一端放一小堆干燥的红磷,另一端放一小块白磷。过一会儿,铜片上的白磷产生白烟开始燃烧,而水中白磷和铜片上的红磷没有燃烧,这是为什么?我引导学生分析,得出要使可燃物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可燃物要与氧气接触,二是要使可燃物达到燃烧时所需的最低温度。白磷的着火点低,铜片上的白磷很快达到了这两个条件,所以燃烧了。铜片上的红磷只满足其中一个条件(和氧气接触),而没有达到着火点,因此没有燃烧。这时有的学生提出改用加热的方法就能使红磷燃烧。我抓住时机问学生:要使烧杯中的白磷燃烧,该怎么办?这时学生回答,把白磷拿出水和氧气接触。根据同学们的意见,我拿起烧杯慢慢倾倒烧杯中的开水,当烧杯倾斜到一定程度,白磷裸露出来时,白磷马上燃烧起来。通过这样的改进,实验效果明显,方便,节省时间,使学生对燃烧的条件这一知识点有了全面的理解,教学效果好。二、氢气跟空气混合的爆炸实验的改进在初中化学第三章第四节中,有氢气不纯,混有空...  相似文献   

13.
压缩空气引火 在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教学中“压缩引火”实验是教师常做的但学生对硝化棉(或蘸有乙醚的棉花)被压燃总认为和钠在空气中燃烧一样是一种特殊物质的性质所至,从而质疑棉花被“压燃”这一事实,实验的信度低。为了提高该实验的可信度,我用家用的火柴头替代硝化棉由于被压燃的物质是家里常见的火柴,学生通过亲眼所见就会坚信“压燃”的事实,同时取材也很方便且操作容易。  相似文献   

14.
生铁在氧气中燃烧实验的步骤怎样?师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步骤如下:(1)将光亮的细铁丝呈螺旋状绕在一根火柴上;(2)点燃火柴;(3)待火柴临近燃完时缓缓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内装有少量水或细沙);(4)观察现象(变化中、变化后)。生细铁丝为什么要绕成螺旋状?师物质间发生化学反应的前提条件是反应物相互接触。实践证明,铁丝与氧气接触面积越大,反应越容易。绕成螺旋状可增大铁丝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加快反应进行。生火柴的作用是什么?师铁丝燃烧需要具备以下两个条件:一是跟氧气接触;二是温度达到着火点。燃着的火柴起引…  相似文献   

15.
1压缩空气引火在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教学中"压缩引火"实验是教师常做的但学生对硝化棉(或蘸有乙醚的棉花)被压燃总认为和钠在空气中燃烧一样是一种特殊物质的性质所至,从而质疑棉花被"压燃"这一事实,实验的信度低。为了提高该实验的可信度,我用家用的火柴头替代硝化棉由于被压燃的物质是家里常见的火柴,学生通过亲眼所见就会坚信"压燃"的事实,同时取材也很方便且操作容易。  相似文献   

16.
小学自然课安排了大量实验。在教学中,是先向学生讲述结论,再用实验去证实好呢,还是先让学生做实验,再去分析总结出结论好呢?我的体会是后者比前者好。 在上《凸透镜》这课时(《自然》第五册),我先给同学做了三个实验:第一,把凸透镜放在离教师手指二寸左右之处,让同学透过此镜看手指,同学发现镜里的手指比实际的要大得多;第二,蜡烛的火焰透过凸镜能在纸屏上显出它的倒象;第三,把凸镜放在太阳底下,可使镜下小亮点上放的火柴、纸屑等物烧着。实验后,我向同学提出问题:以上三个实验说明凸透镜有  相似文献   

17.
师:小女孩又冷又饿,无人同情,大年夜冻死在墙角里。有同学提出:课文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她死了,为什么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现在请大家带着这两个问题来读第二段,想想小女孩几次擦燃火柴?分别看到什么景物?边读边划出所见景物的句子,回答时先读句子,再说景物。[由一段直奔三段。根据学生提出的难点,进行变序教学。] 生:小女孩共五次擦燃火柴。(读略)分别看到大火炉、烤鹅、圣诞树、奶奶、与奶奶飞走。(教师板书)  相似文献   

18.
议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其中如何培养学生运用事例论证事理的能力,是议论文写作中的重点和难点。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这一能力呢?我认为这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9.
《化学教学》98年第9期《“浓硫酸的强氧化性”教案》一文中有一实验,用一火柴头蘸浓硫酸,置干空气中约10秒钟,火柴头燃烧了,作者的结论是:火柴头上的浓硫酸吸收了空气中的水蒸气后,产生了大量热量,达到了火柴头上物质的着火点后,即燃烧起来,证明了浓硫酸的吸水性.笔者认为这一结论是错误的.这一实验实际反映了浓硫酸的氧化性,而不是什么吸水性.以下作简单分析.火柴头上的物质是氯酸钾、硫、玻璃粉,在与火柴盒皮上的红磷摩擦时发生如下反应:6P+SKCIO3=SKCI+3PZOS+Q,3S+ZKCIO。=ZKCI+sSO。+Q;火柴头燃…  相似文献   

20.
《空气的成分》一课首先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空气中有一部分气体能支持燃烧,有一部分气体不支持燃烧;然后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认识空气不是一种单纯的气体,至少有两类气体组成。 学生做第一个实验很成功。大家通过分析实验现象一致认为:燃烧消耗了一部分空气。接着我让同学们再分组做本课的第二个实验:在实验一的基础上一只手托住玻璃片,另一只手按住玻璃片,倒过来放在桌子上。点燃火柴,把玻璃片揭开一点儿,将点燃的火柴放进玻璃杯里,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我刚说完实验要求,课堂里立刻沸腾起来。同学们都积极投入到探索之中,有的小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