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屈原《招魂》 湖南人相信人有灵魂,灵魂离窍是遭灾致病的主因,因此有招生魂的习俗,类乎《楚辞·招魂》内含。 《招魂》是屈原的作品,招的是他自己的生魂而不是招他人的死魂。王逸以来历代许多楚辞学者谓为宋玉之作,谓宋玉在招屈原之魂;也有定为屈原作的,谓屈原在招怀王之魂。招魂之礼,本来既施之于死人,也施之于活人之“失魂落魄”者。古人认为人有“三魂七魄”,如果一魂不守舍则精神恍惚;二魂不守舍则久病缠绵;三魂不守舍则谓之“魂离魄散”,一命呜呼了!所以宋人朱熹在《楚辞集注·招魂》篇中说:“古者人死则使人以其  相似文献   

2.
招魂词作为文学作品,最早见于《楚辞》。但文学史上对作者及其所招的对象有争论。司马迁说是屈原招楚怀王的魂,王逸说是宋玉招屈原的魂,黄文焕、林云铭则说是屈原自招。但多数学者认为是屈原招楚怀王的魂。本文从此说。  相似文献   

3.
二《招》(《招魂》《大招》)所招为屈原魂而非楚怀王魂(或其他楚王魂);二《招》为抒情言志之作,而非所谓实用的招魂辞;《招魂》以生活招,《大招》以政治图景招,《招魂》主要着眼于“己”,《大招》则更多着眼于“朝”;二《招》采取幻设以讽刺、对比以讽刺的手法,具体各不相同;二《招》寄意遥深,委婉曲折,与屈原正道直言截然不同。二《招》的思想与艺术价值应该得到新的认识与发掘。  相似文献   

4.
《史记·屈原列传》云:“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招魂》之作者为屈原,司马迁说得很清楚.但四百余年后,后汉校书郎王逸在《楚辞章句·招魂叙》中又说:“《招魂》者,宋玉之所作也。”“宋玉怜哀屈原,忠而斥弃,愁懑山泽,魂魄放佚,厥命将落,故作《招魂》”。王说何据,未见详述。故后世之治《招  相似文献   

5.
(三) 《招魂》的魂主是谁?司马迁没有说,这是本篇又一个聚讼纷纭的问题。要而言之,影响较大的有三说:宋玉招屈原魂说;屈原自招说;屈原招怀王魂说。这三种说法相对的一个比一个出现得晚,但新说出来之后,旧说并没有消失,而是与新说相对立而存在,相驳诘而力求自圆其说。本文下面分开来谈,只是为了行文的方便。  相似文献   

6.
《招魂》是楚辞中的一篇奇文。自汉代以来,多少通儒硕学,为之探幽索引,拾遗补阙,但对于本篇为谁而作,替谁招魂这个问题,聚讼千载,各言其是。现姑且采用有代表性的说法,即根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认为招魂是屈原所作,篇中所招的是楚怀王之亡魂。本文只想谈谈楚辞《招魂》如何反映了当时楚国的民俗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关于《招魂》作者之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招魂》是《楚辞》中的一篇。从现存史料看,最早提到《招魂》的是司马迁,他在《屈原贾生列传》末赞道:“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从现存史料看,王逸最早注释《招魂》,并作序言:“《招魂》者,宋玉之所作也。……宋玉怜哀屈原忠而斥弃,魂魄散佚,厥命将落,故作《招魂》。欲以复其精神,延其年寿;外陈四方之恶,内崇楚国之美,以讽谏怀王,冀其觉悟而还之也。”按理,这两种意见不矛盾,可是黄文焕和  相似文献   

8.
研究《楚辞》,较多的是《离骚》、《九歌》诸篇,对于《远游》、《渔父》、《招魂》之类,探讨个够,且多异词。 笔者认为,《招魂》一篇,在楚辞体系中有独特的地位。关于其作者和内容,本文采取屈原招怀王之说(即司马迁之说)。《招魂》是屈原在楚国民间招魂风俗的基础上创造而成。它不仅在《楚辞》文艺珍苑中别具一格,而且在我国早期文学作品的百花园里也颇具独特的风貌。这种独特的风貌突出地表现在它那富于艺术魅力的对比之美。  相似文献   

9.
关于屈原平生所任官职,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有提及,遍考籍载,楚立国六百余年,未闻有其设有大小行人之属官。故赵逵夫教授所谓屈原怀王左徒之任,近似《周礼》中负责国家外交事务中重大事务的大小行人之属,稍有牵强附会之嫌。笔者以为,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所云屈原为楚怀王左徒,乃楚怀王左司徒之略。  相似文献   

10.
高中课本语文第五册所选的《屈原列传》,司马迁在叙述屈原被楚怀王疏远的经过时,有这样一段话:“……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句中的“夺”与“与”,一般老师把它解释为:“夺”指夺取,“与”指给。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上官大夫看见屈原制定的法令的草稿,要  相似文献   

11.
屈原的《招魂》,如与他的奇特杰作《天问》相比,可以说这是在风格、内容上迥然不同的另一篇奇文.《天问》属于哲理性的论辩诗,而《招魂》则是政治性的抒情诗.至于《招魂》的作者是否确属屈原,古今学者专家的意见是有分歧的.不过个人认为,最早为屈原立传、与屈原的生活年代相距仅有百四十年左右的大史学家司马迁所最早表述的意见,一般说来,那应是最可信的.他在《史记·屈原列传》的赞语中说:“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说明司马迁亲自读过《招魂》,并且确认它与《离骚》、《天问》、《哀郢》  相似文献   

12.
《楚辞》的体例和《招魂》的对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确定《楚辞》的体例,不宜以颇有附会之辞的王逸序言为依据,而应考察《楚辞》各篇的实际情况。由于《楚辞》成书不同阶段所收屈原作品有“疑不能明”的误传因素,增辑者所附己作的主旨和体式亦有不同,故《楚辞》并无所谓“非屈原作品,均代屈原设言”、“以屈原为第一人称口气抒写”的统一体例。因此,用这种“体例”去推断宋玉《招魂》必为“代屈原自招其魂”,是不科学的。宋玉《招魂》的创作背景,当与楚襄王射猎云梦、惊兕失魂有关,其所招应为楚襄王之生魂。但宋玉只是借此作为创作这篇瑰玮辞章的由头,《招魂》本身并不是巫师实际招魂的咒文。  相似文献   

13.
端午节     
端午节的来历,流传最广的一种说法是“纪念屈原”。《史记》里说,屈原是楚怀王时的大臣,因为他受到整怀王的重用,引起令尹子兰的嫉妒,就在楚怀王及继位的顷襄王之前说屈原的坏话。楚王逐渐疏远屈原,最后甚至将屈原逐出都城。屈原满怀悲愤,落拓江湖,在写下了绝笔诗作《怀沙》后,怀石投汨罗江自尽。屈原投江后,楚国的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向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小船,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尸身(赛龙舟就是由此演变而来),有位渔夫还拿出事先准备的粽子、鸡蛋等食物,扔到江里,说是让鱼虾吃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尸身。一老医师则拿了一坛雄…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认为,潘啸龙先生对《招魂》的作者及其价值判断所持的观点是不对的,认为司马迁所读《招魂》的作者是屈原而不是宋玉;《大招》乃汉人仿作;《招魂》的思想价值也不是表现在对历史文化与民俗的认识上,而是屈原的抒情写怀之作  相似文献   

15.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贵族,他主张联齐抗秦,但楚怀王听信谗言,不接受屈原的意见,把屈原流放汉北。接着。楚怀王被骗入秦,客死在秦国,顷襄王接位,以子兰为令尹(宰相)。屈原恨子兰怂恿怀王入秦,子兰在顷襄王前大进谗言。屈原尽忠报国,却受到残酷打击,被第二次流放。《涉江》就是在流放江南时写的。那么,诗人主观炽热的爱国感情和客观现实的尖锐矛盾就是《涉江》思想感情的主线。而这条主线又是逐层展示的: 诗的一开头,“余幼好此奇服  相似文献   

16.
战国时期的伟大诗人屈原是骚体诗篇的创始人,而宋玉是屈原的继承者之一.因此,古人常把屈、宋二人并称.如南朝梁代的文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辩骚》中说:“屈、宋逸步,莫之能追.”唐代大诗人杜甫的《戏为六绝句》:“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实际上屈、宋二人的成就相差甚远,对于屈、宋并称的问题,早已有人提出过不同的看法.认为那样提法是不够恰当的.从屈原的代表作品《离骚》和宋玉的代表作品《九辩》看,我也深有同感,无论在思想境界或文学技巧上,二人的成就都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相似文献   

17.
方东树有《解招魂》一卷,收于其晚年完成的诗学理论著作《昭昧詹言》中。方氏认为前人对《招魂》作者以及所招对象的争论,均未能深究其本事,探寻其旨意。方东树认为,《招魂》是用意隐曲、"全用比兴体"的假托之作,即屈原因楚国之将亡,而托"招魂"之名比其"冀陈忠谏"而望楚国复存之意,实际上是受其自身诗学观念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为楚怀王一辨武汉交通干部学院汪文敏,叶森评《屈原列传》者,多全盘否定楚怀王,说他“贪婪”、“骄横”、“昏庸”、“愚蠢”,不一而足。这些论断,与事实出人甚大,例如“屈传”记述怀王被骗人秦,在胁迫面前至死不肯割地,被扣三年,“竟死于秦而归葬”。在领土主权...  相似文献   

19.
《屈原列传》中说:“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对这段文意的解释,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高中语文课本对其中的“夺”“与”二字未加注释,《语文教学参考资料》则把这段文字翻译为:“怀王派屈原拟制国家的重要法令,屈原草稿最后完成,上官大夫看到了想争夺草稿,屈原不给他”。译文将“夺”译为“争夺”,将“与”译为“给”。我认为不  相似文献   

20.
本文正本清源指出:后人对《屈原列传》和《离骚》的误解,皆因传中司马迁的两段谈论和其中有错简.第二段议论“虽放流”至“岂足福哉”,宜移置“顷襄王恕而迁之”下.放流即顷襄迁之.君和悟皆指顷襄.“怀王不悟”,乃司马迁叹语;《离骚》作“哲王不悟”.疏、绌、放流、迁,皆同义词.屈原初放汉北,《抽思》“有鸟自南,来集汉北”可证.第一段议论说作《离骚》的原因和评价.不言《抽思》,是因其内容都在《离骚》中.第二段议论,则明示《离骚》作期和主要内容.《离骚》是屈原回顾其两次放逐的郁抑,抒发其毕生依恋君国,愤俗嫉邪情怀的杰作.屈原历仕怀、襄二王.过去以《离骚》作于怀王世;忽视顷襄王朝政局和屈原及其作品的关联;都应纠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