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农业用水量约占全国总用水量的70%,其中灌溉用水占农业用水的90%以上.由于灌溉方式落后,输水渠道大多为土渠,加上工程老化失修与配套不全,农业灌溉水的利用率与利用效率很低.因此缓解水资源短缺的根本出路是发展节水农业,实施节水灌溉,大力开发与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按作物最佳需水要求进行灌溉,最大限度地提高用水效率.  相似文献   

2.
李河 《科技风》2011,(17):127
本文基于工作经验,分析了新疆天业灌溉技术创新的现状,指出了新疆天业节水灌溉技术创新中存在的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并着重介绍了培养技术创新人才,加快创新步伐,加快节水产品推广,拓展灌溉节水技术的市场运用等多种应对策略及其具体运用。希望给相关人员一些启迪和思考,在这方面深入研究和探讨,积极促进新疆天业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推动节水农业的发展。节水灌溉技术的创新是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机械化自动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应该在节水灌溉技术上加大技术创新力度。  相似文献   

3.
以甘肃省民勤县农户调研数据为基础,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实证分析了社会网络、推广服务两种渠道对农户节水灌溉技术采用的影响。结果表明:①民勤地区农户节水灌溉技术采用积极性普遍不高,采用意愿较弱,采用面积较小,尤其是节水灌溉支付意愿处于较低水平;②社会网络、推广服务对农户节水灌溉技术采用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③社会网络对节水灌溉技术采用的影响作用存在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直接效应表现为社会网络内在维度对节水灌溉技术采用的促进作用,间接效应表现为社会网络可以正向影响推广服务效果,进而促进技术采用;④水资源稀缺认知和技术的有用性认知可以促进技术采用,良好的社区环境可为技术采用提供外在保障。最后根据实证结果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许朗  黄莺 《资源科学》2012,34(1):105-113
随着水资源问题的日益严峻,用水效率的提高是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根本要求,农业灌溉用水是我国的用水大户,测算灌溉用水的技术效率对于制定合理的灌溉用水政策,提高灌溉用水效率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实地调查,运用随机前沿分析方法从农户的微观层面对农业生产的灌溉用水效率进行测算,并在此基础上用Tobit模型对影响灌溉用水效率的因素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农户的平均灌溉用水效率仅为0.4821,存在很大的节水潜力,农户种植经验的提高、农业的规模化生产、农户节水意识的增强、井灌方式的推广、节水灌溉技术的采用、灌溉水价的改革等都对提高灌溉用水效率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节水灌溉技术是指在农业灌溉方法中,尽可能的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用最少的水资源,取得最大效益的灌溉技术方式。现本文就通过阐述我国当前的节水灌溉技术发展的现状,分析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从灌溉水的输送以及田间灌溉两方面探讨了节水灌溉的具体技术方法和措施。  相似文献   

6.
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河海大学以李寿声、彭世彰为代表的一批灌溉科技工作者就立足农业生产实际,瞄准学科前沿,与生产单位一起历程经8年的潜心攻关,终于研究成功"节水高产水稻控制灌溉技术"。这项技术不仅从理论上打破了我国水稻灌溉制度的千年传统,而且为农业节水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并在国际灌溉学术界为中国赢得了广泛声誉,这都为水稻节水灌溉的推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主要分析了水稻节水灌溉技术在阜新地区的推广试验。  相似文献   

7.
随着水资源供需矛盾的日益尖锐,节水灌溉技术的运用能够保证使用最少的用水量获得最大的农作物产出。因此,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愈来愈被国家所重视,但是农业节水灌溉技术普及率低,这其中有很多的原因,最主要的有两个是:节水意识淡薄和尚未形成发展节水灌溉的补偿和激励体制。本文主要从这两方面出发,重点就影响中国农户采用节水灌溉技术行为的因素分析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几点建议措施,为决策部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工业和农业用水也在不断增加,这让本来就相当匮乏的水资源问题面对更大的挑战。为了节约淡水资源,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在农田的灌溉中,应该努力推广使用节水灌溉的技术。本文将从人们的节水灌溉意识、农田节水灌溉的技术投入和节水灌溉投入机制的日益完善等几个方面来分析当前农田节水灌溉的现状,然后针对这些现状和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希望能为节水灌溉技术人员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9.
农田灌溉技术作为促进农业发展的重要技术被广泛的运用在农业的发展之中。然而,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灌溉所需要的水资源量是很大的,因而近年来对于节水灌溉技术的关注逐渐增强。本文主要阐述了农田节水灌溉技术的内涵,分析了农田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趋势,并对农田节水灌溉发展对策进行了一定的探索,旨在为提高我国农田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水平而提出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了地面节水灌溉的技术方法,供各地在发展节水灌溉时因地制宜地选择使用。  相似文献   

11.
薛彩霞  黄玉祥  韩文霆 《资源科学》2018,40(7):1418-1428
农户对节水灌溉技术的采用行为是一个“逐步”的动态学习过程,需要经历采用和持续采用两个阶段的决策,而农户的持续采用行为直接影响节水灌溉技术效益的发挥。本文运用陕西省白水县284户苹果种植户的微观调研数据,采用Heckman选择模型重点探讨政府补贴和采用效果对农户节水灌溉技术持续采用行为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① 政府给农户任何形式的补贴都可以有效地激励农户采用节水灌溉技术,相对于资金补贴,基础设施补贴和设备补贴更有利于农户持续采用节水灌溉技术;② 采用效果对农户节水灌溉技术的采用行为有显著的正向作用,成本投入对农户持续采用行为影响不显著,技术适用性对农户持续采用行为有促进作用,及时解决农户在技术采用中遇到的问题有助于提高农户技术采用的经济效益。基于此,提出以下建议:实施政府补贴、优先补贴基础设施和设备、多元化的配套措施,有助于提高农户节水灌溉技术的采用率和采用效果,并促进农户对节水灌溉技术的持续采用。  相似文献   

12.
苏金秧 《科技风》2014,(18):138-138
农田的水利节水技术在中国农业发展的道路上是至关重要的一个问题。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中国的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70%左右,中国的国民经济收入中,农业收入占了很大一部分,农田灌溉是农业发展所离不开的,我国部分地区水资源紧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生产作业的灌溉方式多数是以粗放式来进行灌溉农田的,这对于中国的水资源无疑是一种浪费,而且浪费现象十分的严重,这就因为中国的灌溉技术落后于西方的发达国家。中国走的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也是重中之重,所以通过加强水利水道的建设来达到农业灌溉节水是很有必要的,并且要应用这种技术在全国农村地区加以推广。本文通过结合农业田地灌溉的发展走向,对加强水利水道基础建设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相似文献   

13.
由于水稻属于农作物的一种,因此本篇文章在介绍水稻的节水灌溉技术时,将水稻扩大到了农作物的层面,并通过对我国农田作物的灌溉技术的研究和讨论,分析和总结出节水灌溉技术具有一定的应用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4.
稻田节水的途径是多方面的。采用浅湿结合,适时烤田灌溉制度,是高产栽培条件下省水增产的一种最佳的灌溉方式。  相似文献   

15.
谈节水灌溉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资源紧缺与农业持续发展的矛盾已引起全世界的重视。发展以节水灌溉技术为主要内容的节水型农业是我国长远的重要战略方针。由传输节水和生育节水组成的节水灌溉综合技术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本文着重阐述了推行节水灌溉技术的重要意义及其主要内容,包括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输水节水、灌水节水、生育节水、管理节水和综合节水等项技术。  相似文献   

16.
关于我省几种节水灌溉方式实际应用的利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我省西部地区几种不同的节水灌溉方式进行了的调研,分析了不同的节水灌溉方式适用范围和优缺点。通过对比分析为今后节水灌溉工程模式的选择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寇少鹏 《科技风》2014,(7):235-235
通过分析某市节水灌溉工程中存在的问题,找出在当前形势下解决发展农村节水灌溉的对策,进一步在农村发展推广节水灌溉,以促进该市农业节水灌溉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8.
人类的生活和生产都离不开水资源。农业生产用水量大,我国目前水资源匮乏,探究农田水利工程节水灌溉技术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怎样提高水资源的应用率,提升农业生产效益,保证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分析了农田水利工程目前节水灌溉技术发展仍存在的问题,总结节水灌溉技术的实施要点,从而达到推广节水灌溉技术、促进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进步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节水灌溉技术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我国淡水资源稀缺,需不断加强对节水灌溉技术的研究。常用节水灌溉技术包括喷灌、滴灌、渗灌、管道灌溉等,探讨节水灌溉技术在我国农业灌溉的应用,对节约水资源以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国家高度重视节水农业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得到大范围推广。黑龙江垦区始终高度重视旱田节水灌溉工程建设,不断探索符合垦区实际的旱田节水灌溉模式,并取得了良好地综合效益。笔者根据多年的工作实践和实地调查,从经济、社会、生态三个方面总结了高效节水灌溉项目效益,供项目单位单位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