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如何使语文阅读教学更为有效,是我们每个语文教师时时思索的问题.每每思考至此,我的脑海中便浮现出特级教师于永正执教<林冲棒打洪教头>时对林冲品格的解读:向洪教头施礼让座为礼让,说"不敢,不敢"为忍让,出招时说"请教了"为谦让,面对洪教头劈头照要害打来,林冲仅"一扫",这是宽让.  相似文献   

2.
本不应讲它,但它却真真切切地来到我的案头。例1:洪教头跳起来说:“我偏不信他,他敢和我较量一下,我就承认他是真教头。”林冲连说“不敢,不敢”。  相似文献   

3.
张康桥(小学语文教师):关于“童年的语文”是一种个人的想法。简单地说,游戏、幸福构成了其课堂教学的主要特征。那么如何实现这种“由思抵达诗意栖居”的状态呢?我想以《林冲棒打洪教头》的教学为例,请大家谈谈自己的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魏智渊(高中语文教师):古人讲量体裁衣,所以文本解读应该适度。学习《林冲棒打洪教头》,当然可以分析林冲与洪教头的性格,特别是林冲,如果结合整本《水浒传》来看的话,太重要了,也太有价值了。林冲之所以上梁山是因为想做良官而不能。但是就节选部分而言,如此研究有何意义?所以重心应该放在言语的训练而…  相似文献   

4.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林冲棒打洪教头》是根据我国的古典小说《水浒传》中第八回《柴进门招天下客林冲棒打洪教头》部分章节改编而成。全文语言明快、洗练,叙事写人,寥寥几笔,绘声绘色,神形逼肖。作者采用“背面铺粉法”,泼墨如雨地描写洪教头的言行,反衬出林冲武艺高强、忠直淳朴的英雄形象。于永正、孙双金、窦桂梅三位名师依据小说的文体特征,抓关键句段品悟林冲性格特点。同样的文本,不同的师生,解读出不一样的林冲。  相似文献   

5.
窦桂梅:《林冲棒打洪教头》的课眼是“打”。这“打”体现的是一生充满矛盾的林冲的性格的缩影。作为教者,只有走到林冲的心里,方能“打”出味道,“打”出力量,“打”出性格,进而“打”出教学的风格。设置冲突,激发需要,建构话题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林冲棒打洪教头》这一课。大家齐读课题。(生齐读)太规矩,没有野性。再读!(生齐读,声音响亮了许多)请我们班的好汉读一读。(生读课题。很有味道)师: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你知道课文写了几个人?他们在干什么?生:写了林冲,还有洪教头、柴进。生:写了林冲和洪教头打架,还有柴进。师:他们在打架,是…  相似文献   

6.
徐荻青 《四川教育》2012,(10):40-41
窦桂梅老师执教的《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可以说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范本。网络热议与专家关注不断,此课后,窦老师又热情洋溢地说课,深刻地影响着一线语文教师的教学方向。窦老师此课的核心观念是“什么样的文章,还它什么样的味道”,也即——“当下‘教什么’成为我们教学的前提,‘怎么教’的手段必须遵循于文,本体裁特点的‘什么’”。  相似文献   

7.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林冲棒打洪教头》是根据我国的古典小说《水浒传》中第八回《柴进门招天下容林冲棒打洪教头》部分章节改编而成.全文语言明快、洗练,叙事写人,寥寥几笔,绘声绘色,神形逼肖.作者采用“背面铺粉法”,泼墨如雨地描写洪教头的言行,反衬出林冲武艺高强、忠直淳朴的英雄形象.于永正、孙双金、窦桂梅三位名师依据小说的文体特征,抓关键句段品悟林冲性格特点.同样的文本,不同的师生,解读出不一样的林冲.  相似文献   

8.
《林冲棒打洪教头》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也是经典小说《水浒传》中的一个精彩故事.故事以林冲棒打洪教头为线索,揭示林冲充满矛盾的性格.“棒打”是课文的题眼,教学中我带领学生一步步深入林冲的内心,挖掘林冲性格的矛盾点,体会这个复杂的人物的形象,解读自己内心的好汉.  相似文献   

9.
一、“知道羞耻。不是坏人!” 【教学内容】《林冲捧打洪教头》 师:洪教头是坏人吗?如果不是,请说明原因.  相似文献   

10.
文本解读是教师最重要的基本功之一。教师解读文本应坚持一个原则,那就是文本解读始终应该是“儿童的”。本文试以《林冲棒打洪教头》为例,谈谈文本解读如何“从儿童出发,为了儿童发展”。  相似文献   

11.
特级教师孙双金所执教的《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以其特有的开放、大气。让我受益匪浅。然而白璧微瑕的是,在其第二课时中,针对林冲武艺高强的分析,无论是引导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还是指导学生表演的“棒打洪教头”,都很难让人想到林冲是一位顶尖高手——曾经的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后来的梁山五虎上将之一。  相似文献   

12.
<正>《林冲棒打洪教头》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课文,主要写林冲遭刺配来到"小旋风"柴进庄上,被洪教头所逼与之比武,几招之内打败洪教头,使之羞惭而去的故事。在教学中,教师常聚焦主要人物,抓住动作、语言,把握人物形象。在赞同之余,有一些建议,如鲠在喉,不吐不快。一、人物无关主与次,存在自有作为处《林冲棒打洪教头》涉及三个人物,林冲、洪教头、柴进,在教学中教师往往注重林冲、洪教头两个人物的分析,而对  相似文献   

13.
特级教师孙双金所执教的《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以其特有的开放、大气。让我受益匪浅。然而白璧微瑕的是,在其第二课时中,针对林冲武艺高强的分析,无论是引导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还是指导学生表演的“棒打洪教头”,都很难让人想到林冲是一位顶尖高手——曾经的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后来的梁山五虎上将之一。  相似文献   

14.
<正>《林冲棒打洪教头》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也是经典小说《水浒传》中的一个精彩故事。故事以林冲棒打洪教头为线索,揭示林冲充满矛盾的性格。"棒打"是课文的题眼,教学中我带领学生一步步深入林冲的内心,挖掘林冲性格的矛盾点,体会这个复杂的人物的形象,解读自己内心的好汉。一、引发冲突,设置话题语文阅读课是一个三方对话的交流场,教师和学生以文本为载体,展开思维碰撞,这个过程需要设置一个话题,  相似文献   

15.
林冲是《水浒》中的一个重要人物形象。"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在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时,引导学生解读出的林冲形象也各有千秋。同课异构,从对人物个性的不同把握中,我们能够感受到教者不同的教学境界。  相似文献   

16.
邵军 《湖南教育》2010,(5):37-38
不少的课听似师生在平等对话,问问答答,实则只是语言上的你来我往,缺乏内在的思想碰撞、情感交流。不少问题往往是零敲碎打,没有什么思维含量,学生不愿意也无须动脑筋就能找到答案。如《林冲棒打洪教头》(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一课,一般教师都是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来感悟林冲“武艺高强、谦虚有让”、洪教头“自高自大、傲慢无礼”的特点后就算达到目的了。  相似文献   

17.
《林冲棒打洪教头》是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节选自文学名著《水浒传》。我试图按照一定的审美理想,借助信息技术手段,运用教学媒介和一定的审美方法,以美的理念来指导语文阅读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开展审美活动,在师生互动中发  相似文献   

18.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一起告诉听课的老师,课题是什么? 生:《林冲棒打洪教头》。(师板书课题)师:能看见吗?(边写边说)洪教头,教头是他从事的工作,也可以说旱个职务。他从事什么?生:他从事教头。  相似文献   

19.
《林冲棒打洪教头》是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中的一篇课文,它是根据《水浒传》中第九回“柴进门招天下客,林冲棒打洪教头”的内容删改而成。  相似文献   

20.
《小学教学设计》是我非常喜爱的教学刊物之一,每当一本到手后,总会迫不及待地阅读,顺便也和"上榜"的老师比比,找找自己的差距。在阅读2012年第11期花宏老师撰写的《〈林冲棒打洪教头〉(第二课时)教学》后,受益匪浅,却总有个疑惑如鲠在喉,那就是第38页的这段话:在体会林冲谦卑忍让的基础上,结合前面的背景资料,"不敢,不敢"似乎是这篇课文中林冲的心声:……鲁智深几次邀请林冲上梁山造反,林冲虽然心中对朝廷充满了不满,他还是说"不敢,不敢";今天,一个名声不响的洪教头,公然挑衅自己,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