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 毫秒
1.
建设性新闻正成为一种全球性的新闻理念与实践。本文以对欧美建设性新闻及其相关理念的考察为起点,从公共服务、参与、平衡三个维度探寻其结构及变迁的传播思想基础,最后回到中国的新闻实践来梳理中国正面报道原则的发展及特征,提出建设性新闻理念贯穿于我国新闻事业发展中,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对中国建设性新闻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章彦 《传媒》2023,(12):61-63
在中国特色战略传播体系建设的背景下,有关国际新闻传播“本土化”的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须跳出既有认识框架,从中国大局和世界变局层面进行再思考。本文从现有“本土化”理念和相关媒体新闻实践等角度入手,对新形势下国际新闻传播本土化研究进行理论拓展,提出媒体本土化的优化路径,阐述和分析本土化策略对扩大我国国际新闻传播影响力以及在我国战略传播体系构建过程中起到的筑基作用。  相似文献   

3.
新时代下,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宣传思想以及意识形态等一系列重要论述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极为丰富的理论内涵,闪耀着真理的智慧光芒,形成了体系化的理论成果,成为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新时代的新发展新成果新贡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点,就是以人民为中心。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坚持人民至上。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是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1]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人民”出现105次,“坚持人民至上”已成为一代代共产党人跨越百年的初心传承。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宣传思想、新闻舆论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其鲜明特征就是人民至上。本文旨在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人民至上”理念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中的理论内涵、价值意蕴、时代要义及实践路径,做好新时代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强化人民理念,加强正面宣传,服务人民群众,着力打造新型传播格局,增强新闻舆论引导,使其拥有更强的传播力与影响力。  相似文献   

4.
基于人文社科情感转向理论范式以及新媒体网络运行逻辑,一种体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暖”新闻理念应运而生。这一新闻传播理念体现以人为本的新闻“人学”转向和新闻“温度”与“品质”,是具有中国话语特点的建设性新闻观。宏观来看,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作为新闻舆论工作的统领,其本身就为新闻传播工作指向了人。中观层面的新闻观应该怎样体现人?怎样为人的精神服务?这取决于新闻文本的价值观,它不同于新闻价值,它是用于判断和左右新闻价值的更为隐秘和更具决定作用的悬置的价值观在文本中的体现,这种价值观念内嵌于新闻文本中,并通过传播过程影响和建构整个社会的价值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5.
建设性新闻试图扬弃传统新闻业以冲突为框架、以负面报道为导向的新闻价值观,并发展积极正面的新闻内容和提供解决方案的操作模式。本文对比了建设性新闻和科学报道的理念、理论要素和运行模式后认为,我国传统的科学新闻实践在很多方面符合建设性新闻的理念,包括摒弃冲突框架、突出积极性内容、探索解决方案、呈现面向未来的视野、促进新闻生产的包容与多元,以及为报道提供语境等。但传统科学新闻注重自上而下地向受众传递单向信息,与提倡参与式报道、强调与受众互动的建设性新闻还有差距。在此基础上,本文应用访谈资料,以建设性新闻的视角分析了网红科学家的科学报道实践,发现网红科学家进行的科学报道有助于改善传统科学新闻的单向度宣传,更加贴近民众生活,但在促进公众参与和为公众赋权方面仍有不足。基于经验研究,本文提出了按照建设性新闻的理念改进科学新闻操作方式的建议,并指出了后新闻时代科学新闻的生产方式对发展建设性新闻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新闻传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理论建设相对滞后。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传播理论,是理论创新和指导实践的需要,是适应新闻传播格局和舆论生态深刻变革的需要,也是有效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需要。这一理论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传播实践,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理论基础,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丰富滋养,以国内外新闻学、传播学等理论成果为有益补充,重点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传播本质与作用、制度与控制、内容与导向、手段与功能、对象与需求、艺术与效果等方面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具有鲜明特色与独特内涵,构成了逻辑严密、自成一体、开放发展的完整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7.
李平 《传媒》2024,(3):97-98
<正>推动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需要丰富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内容、创新对外传播路径。中华文学名著的国际传播是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的重要渠道,需要立足于传播学的理论与实践,丰富文学名著的传播内容,构建多模态的“传播”和“接受”路径,多维度促进中华文化多层次、立体化传播,焕发中华文化的生机活力。《西游记》是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誉满中外。《西游记》的海外传播亦成为学界的重要研究课题,诸多学者从文本、译介、传播、接受、文学比较和跨文化交际等多种角度对《西游记》在英美世界的传播现状进行研究,逐步丰富了《西游记》在传播领域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关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对外传播问题研究,日益成为新闻学界的热点,从对全球化与本土化的辩证关系的辨析到对外宣传与传播规律的探讨,借助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和传播学理论,提出了不少新见解.如必须“树立全球传播的新观念”、“新闻传媒建构国家形象的策略”、“建设高质量的对外传播体系”等观点,对于推动中国对外传播的实践都提供了理论的支持。但是.对于媒体在对外传播中的关键作用及其发展却少有专门的论述。  相似文献   

9.
艾涓 《今传媒》2016,(9):1-3
编者按:随着“互联网+”上升为国家战略,互联网与各行各业融合发展成为当前的主流趋势,互联网传播环境为传统行业带来快速发展的机遇,但同时也对其提出更高要求。新媒体传播技术日臻成熟,大数据、云计算、“双微”等成为网络传播环境下衍生的新名词,传统新闻教育事业也在新媒介环境下得到快速发展,但新闻传播教育同时也面临着教育理念、教学模式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的转变,以适应新的传播环境。近期,本刊记者有幸采访到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韩立新教授。韩教授在多年的新闻教育事业中,对高校人才培养有自己独特的理念。面对当前媒体格局的变化,韩教授提出要将传播技术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并将相应的学科知识作为新闻传播学科的学科基础课是当务之急的主张。让我们一起走近韩院长,感受他在新的传播格局下对新闻教育的真知灼见。  相似文献   

10.
当前,舆论环境、媒体格局发生深刻变化,随着经济社会变革和利益格局调整,各种深层次矛盾问题不断显现。主流媒体必须科学把握舆论场的新变化,发挥媒体在畅通群众参与社会治理渠道、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等方面的作用。云浮融媒(集团)结合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整合资源开办融媒监督栏目《云浮市民生热线》,着眼有效推动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解决,通过新闻舆论服务公共领域,以战促建加快媒体融合。本文以《云浮市民生热线》栏目为研究样本,尝试探讨地市媒体在建设性新闻实践过程中的理念定位、实践路径以及传播成效,分析融媒语境下这一新闻实践如何赋能社会治理,以期为其他地市媒体的建设性新闻实践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当下中国正面临其基本概念的现实与理论挑战,这一挑战肇因于飞速发展的传播现实与马新观概念体系中“新闻”本体的巨大张力。回应这一中国之问、时代之问的切实路径,是从更为广义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观拓展马新观的概念外延,使其概念含义突破传统认识论中的“新闻”限制,跃升至信息传播等广域范畴,通过外延扩容赋予其概念限度以多重性意涵,使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获得更加丰富的理论内涵和更为高阶的指导效能。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的视角并结合新的时代语境,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概念扩容予以重新检讨,以此尝试提出创新马新观“概念实践”的若干路径。  相似文献   

12.
祁艳红  陈少志 《传媒》2023,(10):76-78+80
“四史”以厚重的史实和丰富的精神内涵,决定了其融入新闻传播学科理论课程的可能性与必要性。基于“四史”教育融入新闻传播学科理论课程的现状,文章提出“四史”教育融入新闻传播学科理论课程的“三课堂”的协同路径,即教学的课堂、实践的课堂与网络的课堂协同,真正实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从而赓续党的精神血脉、更好培养时代新人。  相似文献   

13.
孟笛 《编辑之友》2022,(1):44-49
人工智能与新闻业深度融合,全方位嵌入内容生产流程,不仅颠覆了传统新闻生产方式,重塑了新闻生态格局,也带来了一系列新的挑战.兴起于西方的建设性新闻理念能够弥合智能化生产带来的算法"黑箱"和数据权力等问题.秉持建设性理念提升智媒伦理价值,成为传统媒体重塑自身社会角色的一种创新策略.智媒实践与建设性新闻理念彼此契合,也为公民赋权、积极情绪、问题导向等理念落地提供了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4.
时事评论该着重“破”还是侧重“立”?这是评论经常面临的立场选择难题.而建设性新闻理念的引入,对评论的价值标准厘定不无参考价值.建设性新闻是近年来颇受学界与业界关注的新闻理论.丹麦学者海格拉普将积极心理学的跨学科视角引入新闻学后,提倡新闻从曝光负面、放大冲突性,转变为更多地挖掘新闻事件的积极面、强化解决问题的导向——“建设性”最重要的内涵,本就是“正向促进”.建设性新闻与注重刺激眼球但回避公共议题的“黄色新闻”、秉持扒粪揭丑向度的监督性新闻都有所区别,它更看重立足未来、积极参与、解决问题.按照史安斌教授的诠释,建设性新闻力求提供“问题解决导向”的报道框架,涵盖多元声音,跳脱传统报道中秉持的“官-民”“施害者-受害者”等二元对立框架,调和利益冲突,引导理性讨论,寻求解决方案,增进公共福祉.  相似文献   

15.
民生新闻曾是电视新闻改革的一股热浪.但当前一些地方电视台却视之为收视率的重要砝码,致使电视民生新闻发生流变,与民生定位背道而驰,出现“庸俗、低俗、媚俗”等“三俗”现象.如何寻求转型和升级,重新确立传播定位,构建公共新闻理念等是电视民生新闻在新媒体传播环境下必须面对的问题.本文以广东电视新闻业变革为例,探析新型传播生态与...  相似文献   

16.
郑博临 《东南传播》2020,(12):45-50
助力乡村振兴,离不开新闻媒体对农报道的强力支持。"建设性新闻"虽然肇始于西方新闻业,但是其倡导的多项理念均可以在经过本土化改造的基础上,为优化我国对农报道提供借鉴。本文追溯了"建设性新闻"的理论内涵和历史脉络,并在此基础上从中国的包容性文化传统、中国本土新闻业的"建设性"特点两方面出发,论证了对建设性新闻进行本土化改造的可行性;针对我国的对农报道,将具体的实际案例与建设性新闻的理念相融合,从"记者干预""以人为本""正能量"三个主要方面提出了若干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17.
面对社会思潮、传播渠道日益多元化,传播技术和受众需求不断发展变化带来的新挑战,杭州日报报业集团坚持“引导力就是传播力、就是竞争力”理念,坚持以新闻创新促进舆论引导力、传播力和影响力提升。经过不懈地探索实践,形成了“重大主题报道时代化、经济新闻报道大众化、社会新闻报道主流化、民生新闻报道平台化和文娱新闻报道人文化”的“五化”新闻创新操作模式,有效推动了集团所属各媒体的新闻创新实践。  相似文献   

18.
《数字化时代的新闻理论与实践》一书以全球性网络新闻为背景 ,以中国互联网新闻传播研究为主线 ,对相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系统整合。作者以全新的资料、专业学者的笔触、创见性的阐述 ,丰富了新闻传播研究的内涵 ,充实了新闻学研究中的这一新领域。该书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9.
《南非华人报》是中国著名报业集团华商传媒集团作为地方传媒企业,实施积极走出去战略,创办的一份海外华丈报。该报宗旨为“传播中国声音,服务华人华侨,弘扬中华文化,增进中南交流。”在实际运作中,坚持公信力与影响力并重,“传递价值,服务为主”作为理念,内容导向为“华人新闻,华商资讯,华侨家园”。“文化特色”和“爱国感情”是该报的主旋律。以传播中华文化为依托,体现出强烈的爱国色彩。由于新的办报思路适应了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南非华人报》一跃成为南非乃至整个非洲影响力最大的华文报纸,为中华文化在非洲的传播起到了的很大作用,也为中南两国关系友好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本刊记者有幸邀请到南非华人报社社长胥建礼先生,让我们一起感受一位异国他乡的传媒人所展现出来的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20.
新闻传播学术研究必须把着力点转移到对中国新闻传播的发展经验、发展方向、发展道路的反思总结上来,努力建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新闻传播学术话语体系,为中国新闻传播事业发展提供理论指导.为此,要摆脱“学徒状态”,在学习研究西方新闻传播理论时,保持高度的自抉意识和驾驭能力,以超越西方、建构自己的话语体系为目的,防止在引进借鉴中“西化”自己,失掉自我;要“向现实本身去寻找思想”,沉到中国新闻传播的历史和现实深处,立足自己的实践形成自己的理论;要在创立新观点、新概念、新范畴上用力,实现新闻传播话语体系的自主建构;要走出核心价值多样的迷惘,以主流价值统摄推进新闻传播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