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 毫秒
1.
库伦旗是中国科学院在内蒙古自治区定点帮扶的旗县。文章回顾和总结了2013-2020年中国科学院在库伦旗开展科技扶贫工作的主要内容及成效,分析了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引领下科技扶贫面临的挑战,认为解决贫困农牧民的发展观念,发挥产业配套经营、分工合作、互利共赢的优势以及将科技扶贫与人才扶贫相结合,才能促进库伦旗长久、根本脱贫和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库伦旗是中国科学院在内蒙古自治区定点帮扶的旗县。文章回顾和总结了2013—2018年中国科学院在库伦旗开展科技扶贫工作的主要内容及成效,分析了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引领下科技扶贫面临的挑战,认为解决贫困农牧民的发展观念,发挥产业配套经营、分工合作、互利共赢的优势以及将科技扶贫与人才扶贫相结合,才能促进库伦旗长久、根本脱贫和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库伦旗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有利机遇,2000年开始应用和推广引草入田实用技术,受到了各级部门的重视和农牧区广大群众的欢迎,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据调查1990年全市草田轮作有效面积22.01万亩,其中库伦旗8.50万亩,在全市首位。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库伦旗库伦荞麦、沙地衬膜水稻、沙地西瓜、库伦驴等绿色农牧业的发展现状,以及库伦旗绿色农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增强农牧民的绿色生产意识等建议,以期促进库伦旗绿色农牧业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5.
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内蒙古库伦旗和贵州水城县是中国科学院的定点帮扶国家级贫困县。中国科学院行政管理局主动发挥热心公益事业的优良传统,利用自身教育资源优势,从学前教育和基础教育两个方面,在库伦旗和水城县构建"一个纽带两个基地",开展了以"科学"特色为核心的"科教帮扶"新模式的探索。截至目前,中国科学院行政管理局在库伦旗投入资金200万元用于改善教育环境,资助300余名优秀师生到中国科学院相关院所参与"走进中科院、走近科学家"活动;在水城县开展"科普阅读进校园""科学快车"等科普活动;在库伦旗和水城县培训各级教师7 521人次,有效提升了当地师生的科学素养。未来,中国科学院行政管理局还将对"科教帮扶"的模式和内容进行更深入的探索,构建精准结对的共同体,以期实现"科教帮扶"的长期化、稳定化、实时化。  相似文献   

6.
加强扶贫扶志,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是中国特色扶贫开发的显著特征,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举措。妇女是脱贫攻坚工作的重点对象和重要力量,文章回顾总结了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发展中心(北京分院)妇女组织在库伦旗实施"志智双扶"的实践及成效,分析了内蒙古库伦旗贫困妇女儿童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心理扶贫、"互联网+科普"扶贫、科技扶贫及设立"志智双扶"专项基金等妇女扶贫新模式和新方法。  相似文献   

7.
土地行政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以无锡市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常规性土地行政绩效考核体系,加强地方政府土地行为引导,是在现行土地行政体制下促进科学发展和土地公平、高效配置的重要途径.论文从土地资源管理、土地资产管理、支撑体系建设、部门内部管理4个方面出发,应用层次分析法和专家咨询法,构建了面向市、县的土地行政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无锡市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2004年-2009年无锡市土地行政绩效改进明显,综合评价分值从68.73提高至88.47;②2004年-2009年无锡市土地行政绩效提升主要得益于土地资产管理水平改进,其贡献率高达57.2%;③2009年不同市(区)土地行政绩效差异主要体现在部门学习与创新能力、人力资源管理、土地养育功能管理、土地资产评估与地价管理、土地生态功能维护等方面.  相似文献   

8.
利用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区、奈曼旗、开鲁县、库伦旗、科左中旗、科左后旗及扎鲁特旗7个旗县1981年~2015年玉米产量资料和降水资料,科尔沁区灾情资料及二调数据,依据arcgis系统,分析了科尔沁区干旱的空间分布。通过干旱对玉米产量影响定量分析,把产量波动系数、减产强度、抗旱能力综合考虑制作了科尔沁区玉米干旱风险区划,划分了高风险、中风险、低风险3个区域。  相似文献   

9.
2020年是我国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我国扶贫工作逐步实现从单一维度到多维度、从阶段性目标到长效机制、从外力推动到主体能动等方面转变。结合国内外食育相关理论与发展,2018年中国科学院食育团队率先提出“食育扶贫”模式。该模式与健康中国、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等重大战略目标一致、有效衔接。中国科学院食育团队遵循“调研先行、科学引领、实践探索”的原则,在国家级贫困县——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库伦旗开展食育扶贫试点工作,探索实践经验,逐步形成多主体参与、可复制、可推广的扶贫新模式。通过对库伦旗试点工作的总结和深入研究发现,食育扶贫应采取“政府主导、科研促进、学校为主、家庭配合”的模式,注重不同区域的差异性,力求构建多主体参与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0.
文章重点介绍了近3年中科院在内蒙古库伦旗开展的科技扶贫工作进展和取得的成效。发挥精准扶贫中的科技作用,派驻科技副职,落实责任,保证各项扶贫措施落到实处;从调查研究、制定规划入手,紧紧围绕地方需求、贫困人口需求,引进最有效的单项技术或集成配套技术,并开展科技培训,使贫困地区百姓掌握适用技术,发展县域经济,改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水平。  相似文献   

11.
基于系统协调度的武汉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聂艳  于婧  胡静  叶宗达 《资源科学》2009,31(11):1934-1939
本文利用1998年~2008年武汉市的城市土地利用统计资料,从状态、时间两个层面开展了武汉市城市土地集约总体评价,结果表明近10年来该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稳步上升,其中1997年~2002年处于初等集约利用水平,2003年~2007年处于中等集约利用水平,2007年接近高等集约利用状态,综合指数和5个子系统都朝有序方向发展.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影响较大的为土地利用结构集约和土地利用强度集约两个子系统.2001年、2002年武汉市城市土地复合环境系统协调度为负.系统出现无序化发展的征兆;1997年~2007年,Moran's 1值表明武汉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具有较明显的空间聚集特征,其中2007年的值最高,空间集聚特征最明显,而2001年的值最低.该结果对指导武汉市实现城市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利用方式由低效益、粗放式向高效益、集约化转变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唐山海岸带土地利用格局的情景模拟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本文以唐山海岸带为研究区,基于2000年和2005年TM遥感影像,运用3S技术,通过人机交互目视解译提取了精度较高的两期该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数据.以2000年土地利用数据为基期,选取距农村居民点距离、距城镇距离、距道路距离、距河流距离、距海岸线距离、地下水埋深、土壤类型、成因地貌、工程地质条件9个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作为驱动因素,运用CLUE-S模型模拟了2005年的土地利用类型空间格局,并用2005年的实际解译数据加以验证.结果表明:正确模拟比例达88.95%,Kappa指数为0.8711.说明CLUE-S模型能够较准确地模拟小尺度海岸带地区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在此基础上又分别模拟了自然增长、土地结构优化、经济发展、生态保护4种情景方案下2015年研究区的土地利用格局.结果表明:在不同情景方案下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格局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对该区域制定合理的土地管理政策有着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采用1996年-2008年相关统计资料,引入边际效应理论,构建了基于建设用地增长的经济、社会和环境边际效应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可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并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可持续度、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度、区域差异度3个方面,对江苏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年-2020年)的可持续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2010年-2020年规划方案和零方案下,苏锡常、宁镇扬泰、通盐连、徐宿淮4个评价单元可持续度均有所下降,但规划方案可持续度分值高于零方案;②至2020年,规划方案与零方案相比,江苏省及各评价单元内部经济、社会、环境各子系统协调度明显提高;③2020年规划方案下土地利用可持续度相对变化率的区域问差异较小.总之,江苏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充分考虑了土地利用效益结构均衡、土地资源区域公平配置和公平代际转移的可持续利用的思想.  相似文献   

14.
《科技风》2017,(6)
奈曼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西南部,科尔沁沙地南缘,与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库伦旗接壤,西与敖汉旗接邻,北与开鲁县挨边。交通便利,砂石粘土资源富集。本文在宏观上分析了奈曼旗区域的成矿条件、砂石粘土开发利用现状,提出了对砂石粘土矿需求的预测。  相似文献   

15.
厦门岛土地利用变化趋势预测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采用遥感影像解译、实地调查和马尔柯夫预测模型的方法,获得了厦门岛1996年和2001年1:5万土地利用各地类转化信息.从厦门岛土地利用的时空分布及影响因素分析入手,预测其土地利用类型及其比例.研究结果表明,耕地、居民点工矿地土地和交通用地是厦门岛土地利用动态变化中最为活跃的几种类型.其中,耕地的面积和比重均大幅度下降,50年(即2051年)后耕地仅占总土地面积的约0.5%,其去向为居民点工矿地、交通用地和水域;而城市居民点工矿用地则呈快速扩张,50年后将增加13.5%,交通用地50年后将增加8.5%,其新增来源主要为耕地和园地、未利用地、林地、水域等.这说明,厦门岛城市用地发展是以牺牲耕地、园地、林地、水域等为代价的,而其中占用耕地的表现最为突出.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一方面与人口不断地长、经济持续发展和岛屿面积狭小有关,另一方面也可能与土地等相关管理政策有关.基于这一分析,应采取土地利用制度的调整与创新,建议实施异地占补平衡政策,其次,土地利用上注重挖掘潜力,推广特色农业模式.  相似文献   

16.
吉林省西部土地盐碱化研究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9  
刘志明  晏明  何艳芬 《资源科学》2004,26(5):111-116
吉林省西部地区是我国土地盐碱化的重要区域.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平台,以1986年和2000年两个时期的Landsat TM数据作为主要信息源,对吉林省西部的土地盐碱化现状、程度和发展趋势进行遥感解译和实地调查.研究表明,受自然条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15年间吉林省西部的土地盐碱化数量和程度明显加剧.盐碱化土地面积从123.25×104hm2增加到146.83×104hm2,平均每年增加1.68×104hm2,年增长率为1.26%;盐碱化程度加重,轻度盐碱化土地减少35.49%,中、重度盐碱化土地均有较大增幅,分别为79.50%和36.79%,中、重度盐碱化土地已占盐碱化土地面积的75.08%.土地盐碱化最严重的区域在通榆县和大安县.整个西部地区的盐碱化土地面积已占该地区国土总面积的30.80%,区域内个别县(市)的盐碱化土地面积已占国土总面积的50%以上.草地盐碱化是本区域的主要盐碱化类型,约占整个盐碱化土地的60%,许多草场由于严重的盐碱化已失去利用价值.吉林省西部地区的土地盐碱化已经对该区的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构成严重威胁,吉林省西部土地盐碱化的发展趋势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17.
梁博  杨小雄 《大众科技》2021,23(2):144-147
文章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三个层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使用熵值法和加权法对2013年至2017年的北流市进行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采用障碍度模型寻找北流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影响因素.通过研究发现2013年至2017年北流市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逐年上升,但土地可持续利用的资源环境协调性评价分值出现波动较大;北流市土地可持续利用发展状况良好,土地可持续利用程度整体呈上升趋势,资源环境协调性上存在阻碍土地可持续利用发展的影响因素,但有很大提升的空间.  相似文献   

18.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有着显著影响.基于实地采集的土样测试数据和1989年、2000年、2004年8月份的陆地卫星TM遥感影像数据,采用生态系统类型法对吉林省通榆县旱田、水田、林地、草地、水域、城镇用地、沙地、盐碱地、湿地等11种陆地生态系统有机碳储量进行了估算,分析了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碳储量的影响;并采用线性规划方法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以实现土地利用结构变化下的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平衡.结果表明,在以草地退化、土地沙化和盐碱化为主要特征的土地利用变化中,1989年~2000年研究区陆地生态系统的有机碳储量减少387.70×104t,2000年以后进行的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等生态建设使有机碳储量增加69.70×104t.应用线性规划模型获得的土地利用方案可以满足研究区对各类土地的需求,并预测2020年有机碳储量可达到4729.70×104t.  相似文献   

19.
土地开发整理是指国家对耕地量进行有效补充,且保证整理土地质量的具体安排.主要分为土地开发补充指标和土地整理复垦补充指标.土地开发整理是运用财政专项资金,对农村没有开发的,且可利用的土地以及被废弃的土地进行开垦或再次开垦.土地开发整理要根据现阶段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土地开发整理是一项长期、艰巨又十分复杂的系统工作.土地开发整理有效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方式和利用率.本文对土地开发整理分类和技术应用进行了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20.
赵亚莉  刘友兆 《资源科学》2013,35(2):380-387
以我国22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样本,以建设用地占该区域土地总面积的比例为土地开发强度的表征指标,运用泰尔指数和经济计量模型,探讨了1997年-2009年城市土地开发强度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期内我国城市间土地开发强度总体差异明显,且东、中、西部区域内部开发强度的差异对总体差异的贡献率较大;城市间土地开发强度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形成了以长三角、珠三角、北京-保定-石家庄-邢台-郑州-洛阳为中心的高强度区域,西部地区开发强度相对较低;省会城市的土地开发强度普遍较高,且同一省域内不同城市之间土地开发强度差异也较大;城市土地开发强度差异随着城市规模的增加而增大.经济增长、城市化、产业结构与城市土地开发强度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土地规划政策的影响尚没有体现,且不同区域、不同规模城市土地开发强度的影响因素存在明显差异.今后,应采取差别化的管控策略,促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严格执行土地规划政策,合理推动城市化和城市产业布局,才能使城市土地开发强度保持在合理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